三峽秭歸地質實習報告

2021-09-28 15:54:35 字數 4477 閱讀 9728

專業:水利水電工程

班號:水電一班

組號:二組

組長:夏文俊

成員:李波柳尚吳雪梅孫靜月

指導老師:陳益峰

實習日期:2013.11.20—2013.11.24

一. 前言

1.1實習的目的與意義

現階段,我們已經完成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的理論學習,但是,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工程地質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不僅僅要掌握老師課堂上所講的知識,更要走出大學的象牙塔,去大自然中考察各類地質物質及地質現象的真實形態。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做到身體力行,親力親為,才能真正學好這門學科。

水利關乎民生大計,作為水利人,我們同樣肩負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的歷史使命,因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學好水利方面的各種知識,才能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游刃有餘。可見,此次的地質實習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地質實習主要包括外業和內業任務,其主要目的有:

1. 培養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能力,深化對工程地質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專業思維能力。地質實習中,我們可以零距離接觸各種礦物岩石,地質構造,地質作用以及水文地質現象,通過將老師的講解與自己的切身感受相結合,深化對書本上知識的認識,加強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2. 培養撰寫地質報告,閱讀地質報告的能力。在完成外業工作之後,每天回到基地,我們小組還要進行內業的整理工作,包括撰寫地質報告,繪製剖面圖等,可以鍛鍊自己讀寫地質報告,以及繪圖識圖的能力,為以後的工作奠定基礎。

3. 培養艱苦奮鬥,實事求是的團隊協作能力。本次的地質實習任務繁重,因此小組成員將進行明確合理的分工合作,發揚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確保工作任務能夠按時完成。

1.2實習時間及路線安排

本次地質於11.20開始,21~23為外業工作,24日為內業工作。三天外業工作路線如下:

1.第一天:高家溪——花雞坡

2.第二天:茅坪港——九畹溪大橋——屈原鎮

3.第三天:沿泗溪河到泗溪公園

二. 區域地質背景條件

2.1構造演化歷史

18~25億年的古元古代時期,本區處在活動大陸邊緣拉張盆地環境,後接受一套火山岩與碎屑岩及碳酸岩的沉積。至中元古時期,經歷神龍構造運動,使盆地在其沉積作用下變質,成為變質岩系,到新元古時代,發生大的構造運動(晉寧運動),使震旦紀地層強烈褶皺、斷裂和變質,伴隨多期岩漿侵入,形成了古老的結晶基底和基底構造。從晚元古代晚期,到中生代晚期,本區一直處於較穩定的陸塊環境,構造運動以大面積公升降為主,長期接受沉積物的沉積作用,僅在上志留紀和下泥盆紀期間經歷沉積間斷並遭受剝蝕作用。

在中生代晚期,發生了空前規模的燕山運動,使沉積於基底上的蓋層岩係普遍褶皺斷裂。伴隨差異運動形成斷陷,坳陷盆地並接受陸屑沉積,受基底影響及控制,形成了一系列圍繞基底的弧形結構,燕山運動形成了本區的基本構造框架。最新的喜山運動時期,本區全面結束沉積運動,呈現為大面積差異公升降運動及掀斜運動。

2.2水文氣象

實習區處於我國三個階梯的第二階梯大巴山山系的東端,屬長江上游下段的三峽河谷地帶的鄂西南山區。山脈走向為北東—南西或北西-南東向。

秭歸地處中緯度,秭歸地處中緯度,屬**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初夏多雨、伏秋多旱,冬春少雨雪。不同海拔地帶氣溫相差較大,年平均氣溫6~18.3℃之間。

最高溫多出現在7月,最低溫出現在1月。全年無霜期平均260天左右 。

秭歸縣內年降水量950~1590mm,平均1439.2mm。長江河谷地帶平均1000mm左右,降雨隨海拔公升高而增加,每公升高l00m,降雨增加35~55mm。

每年6-8月降水量最大,11、12、1、2月份降水量最小,月降雨量及峰期隨不同海拔高程而不同。大部分地區降水日數為120~140天。降雨量達50mm以上的暴雨多發生在6-7月,日降雨達100mm以上暴雨較少,1~2次/l0年,日降雨量150mm以上更少,最大發生於2023年8月9日,24小時降雨達258.

7mm。

年均蒸發量多於降水量,河谷區平均蒸發量1429.4mm,8月份蒸發量最高,平均為214.8mm。

區內河流水系發育,在未建庫前,境內長江水面寬150~300m,流速l. 5~2.0m/秒,正常流量0.3~0.5萬m3/秒,多年平均流量1.4萬m3/秒。

區內溪流網布,135條常流溪流匯入茅坪河、九畹溪、龍馬溪、香溪河、童莊河、歸州河、青干河及洩灘河等8條支流,呈交錯排列,構成樹枝狀水文網,總流長247.8km,流域面積1952.5km2,佔全縣總面積的80.

4%,縣內最大的支流為香溪河,其次為青干河、歸州河、九畹溪。長江流域二級河谷有青干河、童莊河、九畹溪、茅坪河,龍馬溪,香溪河、吒溪河,洩灘河。

境內水系發育,除長江外,發育多條河溪,其中8條水系水能蘊藏量17.20萬千瓦,可開發量6.06萬千瓦,己部分開發,仍有巨大開發潛力。

在兩河口、楊村橋、磨坪等碳酸岩地區,有較多的岩溶泉,流量0.1m3/秒以上的有37處。其中黃龍洞,天生橋等已用於水力發電。其餘用於農業灌溉或生活用水。

2.3 地形地貌

實習區地處大巴山、巫山餘脈和八面山坳會和地帶。長江自西向東流經該區域。形成狹谷型河谷地貌。

境內地形起伏,山巒疊嶂,總體地形自北西向東南、兩岸分水嶺想長江河谷呈階梯狀下降。周邊相對較高地形為南部的雲台荒。

實習區內地貌以大巴山、巫山山脈為骨架,形成以震旦系至三疊系碳酸鹽岩組成的川鄂褶皺山地,屬於以侵蝕為主兼有溶蝕作用的中山峽谷間夾低山寬谷地貌景觀。山脈總體為近東西向,區域性為南北向。長江多斜切或橫切,因而河谷多為斜向或橫向谷。

山頂高程多在1000-2000公尺,相對高差1000公尺左右。河谷狹窄,岸坡陡峭,三峽大壩蓄水前江面寬一般200-300公尺。山脈走向亦受構造控制,大巴山脈呈北西—北西西向聳立於庫區之北,巫山山脈呈北東—北東東向綿延於鄂、川(現重慶市)邊境,長江河谷深切,兩岸山峰聳立,原河谷狹窄,水流湍急,形成了著名的長江三峽,三峽大壩蓄水後,水流減緩,水面開闊,風景壯麗。

該段地貌的另一特徵是層狀地貌明顯,自分水嶺向長江河谷,呈階梯狀逐級下降過渡,可見兩期四級夷平面。長江兩岸支流發育,北岸支流為北西向,南岸支流為北東向。

2.4構造格局及形跡

上述地質歷史構造形成了秭歸地區的基本構造格局,本區大致以城口——房縣斷裂為界,北屬秦嶺褶皺,南為揚子準地台,地內主要有二級構造單元、四川臺坳、八面山臺皺帶,大巴山台緣褶皺帶及漢江——洞庭湖坳陷。本區位於揚子準地台的中西部,八面山臺皺帶根據構造特徵及層次,本區整體上可分為基底構造和蓋層構造兩大部分。就構造形跡而言,存在褶皺構造,斷裂構造,侵入構造(侵入面、侵入岩面理、線理等)。

1)基底構造

基底構造的物件是一套中程變質的片岩、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大理岩等,時代上歸屬於崆嶺群。構造作用使這套岩層產生褶皺及ne向巖侵褶皺,前者為早期形成,廣泛分布在黃陵地塊段的中部和北部地區,代表性褶皺有紙廠復向斜和橫溪倒轉背斜。

基底斷裂,黃陵地塊北部主要發育近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三組韌性剪下系統。地塊西部發育北東向及北西向斷裂。

2)蓋層構造

蓋層構造主要是燕山期構造運動留下的形跡,發生在震旦紀到侏羅紀的沉積岩和基底變質岩中,而在白堊紀第三系地層中構造作用輕微。僅有少量寬緩褶皺。

黃陵背斜:西半部構造形跡展布在太平溪至香溪一帶,由砥柱和脊柱兩部份組成。砥柱(基底)為古老的崆嶺片岩及花崗岩,脊柱(蓋層)為黃陵背斜(軸向為北17度e),實習區內南北軸長26公里(全長120公里),東西寬13公里(總寬度85公里)。

西翼岩層產狀傾角較陡(30—40度);東翼岩層產狀傾角較緩(8—15度);南北端傾伏角小於15度。出現在燕山期以前的卯支期,燕山期定型並繼續發展,其構造變形較強烈,兩側形成盾地,實習區內只有西側盾地,及秭歸向斜。

秭歸向斜:構造形變較弱,其軸向為北10—20度東。由於受新華夏系構造的干擾和改造,使其軸線發生了「s」變形,向斜西翼傾角30度,和東翼傾角25度。

整個秭歸向斜平緩開闊,由侏羅系內陸湖相地層所組成。北起興山南陽河,向南經馬家壩、秭歸縣舊址。

仙女山向斜:秭縣仙女山一帶,軸向近南北略偏西,長10km,寬3~4km,主體圍繞仙女山展布,核部地層由下白堊統石門組的礫岩和石英砂巖組成,形成於燕山運動晚期。

3)蓋層斷裂

本區區域性大斷裂有仙女山斷裂、九畹溪斷裂、新華斷裂,天陽平斷裂、水田壩斷裂、都鎮灣斷裂等。伴隨較大的斷裂差異活動的斷陷,坳陷盆地,如遠安、仙女山等盆地。

2.5 新構造運動及區域穩定性

2.5.1地殼隆公升運動

以南津觀以西的川鄂山地大面積間歇性隆公升,東部的江漢平原相對下降的格局。由於總體上公升及間歇性穩定,形成三期五亞期剝夷面及長江下切產生的5——6級階地地貌。

2.5.2斷裂活動性主要變現為老斷裂的繼承性活動。

2.5.3**活動性質

按全國**區帶劃分,縣區位於長江中下游**活動區的江漢**帶內,屬**活動較弱的**帶。**以上**活動與斷裂構造關係密切,中強**主要沿區內幾條深大斷裂帶發生,尤其在斷裂端點,交匯點及實變部位。根據國家**局中國**烈度區劃圖(2023年,1:

400×104),縣區**基本烈度為ⅵ度,其中對區內地質災害可能影響較大的是仙女山潛在震源區,沿**帶微震活動較頻繁,2023年迄今共記錄到30次,最大為2023年3月秭歸縣周坪附近曾發生過的3.7級**,震級上限6.5級。

自開展三峽地區**監測工作以來,至2023年共記錄到m.>3.0級61次,距離本區最近約69—70km處,曾發生過3次較大**:

2023年宜都潘家灣4.9級;2023年寶康馬良坪4.8級;2023年秭歸龍會觀5.1級。

三峽 葛洲壩實習報告

一 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對於大三的我們來說,課本的知識並不足以讓我們應對未來的工作,所以實習是大學裡必不可少的一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習提供給我們乙個機會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校驗我們的知識是否正確,是否離實際太遠。通過兩周的實習,我們能從經驗老道的技術人員身上學到實際操作過程和注意事項...

武漢大學秭歸地質實習報告

在兩河口 楊村橋 磨坪等碳酸岩地區,有較多的岩溶泉,流量0.lm3f秒以上的有37 處。其中黃龍洞,天生橋等己用於水力發電。其餘用於農業灌溉或生活用水。全縣耕地面積2.39 萬公頃,多以荒坡谷地為主。農業以多種經營 農林 果 蔬並舉。農特資源豐富各樣,盛產柑桔 橙 茶葉 烤煙 板栗等,其中臍橙 錦橙...

三峽考古實習總結

三峽考古實習對我而言已不像三年前那麼神秘,時隔三年後故地重遊,親眼見證山川變化和物是人非,想起曾經的愛恨和輕狂,首先有一種難以排遣的失落感。三峽工程的順利開展針對我個人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不少三年前曾流連忘返的地方永遠只能在回憶中追尋了,包括江邊巨石上的岩畫 寬闊柔軟的銀灰色沙灘以及巴陽舊鎮曾經熟悉的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