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資訊系統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報告

2021-09-27 09:12:13 字數 4008 閱讀 8301

+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報告

專業地理資訊系統

年級     ****級

姓名學號    104130113

指導教師   ****  職稱 *****

地理資訊科學系

2023年 11 月 18日

1 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基本概況

1.1 實習時間

2023年11月5日至2023年11月15日

1.2 實習地點

武定、元謀、攀枝花、巧家、東川、會澤、宣威、石林

實習所經過路線 1

1.3 實習目的

自然地理學野外綜合實習師範大學旅遊與地理科學學院地理資訊系統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完成地質地貌學、氣候水文學和土壤生物地理學課堂教學之後,組織的一次自然地理學各要素的綜合實習。其目的是培養地理資訊系統專業學生不僅具備野外識別各種自然地理要素的能力,而且能夠將自然地理學野外採集資料與3s技術結合,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分異特徵和變化規律。

1.4 實習人員

1.5 實習準備

1.5.1 舉行實習動員大會

1.5.2 查詢實習地點的自然、人文資料

1.5.3 對實習所需地點進行遙感解譯

1.5.4準備實習工具(皮尺、羅盤、望遠鏡、筆記本、鋤頭、鏟子、ph試劑、稀鹽酸等)

1.6 實習基本內容及經過

1.6.1 實習基本內容

1.6.1.1 野外自然地理要素的鑑定、識別和遙感影像解譯

1.6.1.2 野外自然地理要素空間分異特徵和變化規律研究

1.6.2 實習基本經過

11月5日從昆明出發到元謀沿途下車實習;

11月6日元謀至攀枝花至會理開展實習;

11月7日會理至巧家沿途下車實習;

11月8日巧家至東川至會澤沿途下車實習;

11月9日以會澤為中心開展野外實習並到達宣威沿途下車實習;

11月10日宣威至曲靖沿途下車實習;

11月11日曲靖至石林沿途下車實習,回昆明;

2 實習沿線和實習區自然地理狀況

2.1 地質地貌狀況

2.1.1 祿勸人民橋

經緯度: 25.550873 n ,102.456505 e

海拔:1660公尺

該地的地質年代屬於奧陶紀和泥盆紀遠處看到一片被剖開的面如圖:

注:表面上看著右圖的高度比作圖的高度大得多,但是根據實際情況他們的岩層走向一致,且左圖匍匐在右圖之上所以可以看出左圖的岩層在右圖之上。

初看覺得他們傾向一致,因為岩層平行,實際上他們的斷層方向並不一致,可以看出這裡是乙個假整合,主要是因為底層缺失,是乙個和標準的不整合接觸。

岩層顏色分析:

陸上沉積:容易被氧化成三氧化鐵,所以是紅色

海下沉積:不與接觸氧氣,所以未被氧化而呈黑色

可以考證在古生代時期整個中國大陸是東高西低,在這樣乙個屬於低溫熱帶形成的紅土被帶入淺海,遇到海退從而有淡水注入,海洋開始退為陸地,古生代到中生代過渡,也就是古生代結束,中生代開始形成時期,中國西部開始慢慢演變為陸地,雲南地區由這樣乙個高緯度熱帶氣候開始演變為今天的**帶高原氣候。

2.1.2武定獅子山

經緯度: 25.533886 n ,102.375856 e

海拔:2017公尺(停車場)、2230公尺(獅子半山腰)、2361公尺(獅子山山頂)

該去植被覆蓋率比較高,大部分為高大的喬木,從山腳到山腰分布比較密集的是雲南松,其間夾雜一些冬瓜樹,滇青橄,在樹林底部還長著少數灌木叢,主要是些山茶花,山頂則主要是華山松,我們還數了一些華山松的節數,其中我數的那棵有一共有27節,由此可以看出該松樹至少有27年的歷史了。該區土壤由紅變黃,岩石則有紅變灰,這個海拔(2340m)上出現的紅黃壤、紅棕壤恰好符合土壤的垂直分布規律即在2200m以上時開始出現紅黃壤,紅棕壤。

在山頂看到周圍山頂都非常平坦,而且海拔也相差不多,猶如乙個個大大的平台,這是為什麼呢?這是乙個地質中的平原殘餘,又叫餘平原也就是準平原,他主要分布在現代河流的分水嶺上。

注: 準平原是在山巒起伏的廣大地區,經長期侵蝕剝蝕作用把地面夷平為起伏平緩的平原。2023年美國w.

m.戴維斯提出此概念。他認為地貌是構造、過程與階段的函式,構造運動處於長時間穩定階段,高地被蝕低,河谷變寬、變淺,最終整個地面變成僅有微小起伏的平原地形,即為準平原。

地殼較長期相對穩定的地區,在風化作用和外動力作用下,坡面過程導致坡面變緩,地貌夷平,河間分水地降低,接近侵蝕基準面,地表面形成僅在主要分水地區可能有殘丘的微波狀起伏平原。戴維斯認為,準平原是侵蝕迴圈中最後階段,即老年期的地貌形態。自然界確實存在準平原形態,雖然其形成過程不是戴維斯所設想的簡化理想模式,也不一定是自上向下夷平的準平原化作用的結果。

但準平原地貌上的重力、流水等外動力侵蝕作用,確因接近侵蝕基準面而相當和緩,對地表形態的改造十分緩慢。若地殼繼續保持相對穩定,侵蝕基準面不發生較大變動,這種形態將基本穩定。從這個意義講,地貌發育進入了老年期。

該地區空氣非常濕潤,植被茂盛,隨處可以見到長滿的蘚樹幹,道路邊,台階上,古文物上面都是苔蘚。

2.1.3元謀盆地

2.1.3.1海拔1100~1300公尺。

2.1.3.2地表:地表支離破碎,主要是位於綠支江斷裂帶,盆地周圍有很多山前台地。

2.1.4元謀土林

2.1.4.1 經緯度:101.767761e,25.841062n

2.1.4.2海拔:1020公尺

2.1.4.3地層:鵝卵石層表明那個時期土林地區為山前河谷,是河湖相地層,有流水作用

2.1.4.4岩石表面變黑的解釋

表面的黑色為沙漠巖漆,主要是蒸發出來的sio2附著在岩石表面而形成的,表明該區已經很乾旱,而且乾旱了很久。

2.1.4.5土林的形成過程:

土狀堆積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狀地形。因遠望如林而得名。是在乾熱氣候和地面相對抬公升的環境下,暴雨徑流強烈侵蝕、切割地表深厚的鬆散碎屑沉積物所形成的分割破碎的地形。

又因沉積物頂部有鐵質風化殼,或夾鐵質、鈣質膠結砂礫層,對下部土層起保護傘作用,加上沉積物垂直節理發育,使凸起的殘留體側坡保持陡直。一般高20公尺左右,有的則高達40公尺。各柱體常持高度齊一的頂部,是原始沉積面。

所以土林一般出現在盆地或谷地內。

2.1.5攀枝花

2.1.5.1沿途看攀枝花:

該城市屬於乙個標準的工業型城市,整個城市沿河而居,基本上可以說是長江上游第乙個重大型城市,該城市汙染比較嚴重,沿途可以看到好多粉塵漂浮在城周圍,另外城市周圍的植被上也布滿了灰塵。查資料了解到,攀枝花是煤礦和鐵礦同時分布在同乙個地方的風水寶地,這樣一來就為整個城市建設成大型鋼鐵城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為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交通運輸成本。但是觀察了整個城市的交通狀況都是沿河而布局的,這樣一來出現了乙個很大的弊端,如果出現大型自然災害,比如**、泥石流、洪澇災害等等,那麼整個城市的交通就會面臨癱瘓,這樣的布局嚴格來說是很不合理的。

2.1.5.2攀枝花的地表層的粉層

該區的出現乙個很大的粉層,該粉層又稱昔格達組因為分布在昔格達附近而得名,該粉層比較疏鬆,不宜在上面建設大型建築,有學者認為該粉層的形成是由於大約在160萬年前金沙江由於某種原因而被堵塞形成大型堰塞湖,河流帶的大量泥沙在此停留下來,湖內的泥沙沉降而形成。

2.1.6巧家縣:

通過google地球可以很好地看到整個巧家縣城坐落在大藥山山腳下,查閱資料得之,該區屬於歷史上大型滑坡形成的,可以說是全國有名的滑坡地段。

2.1.7金沙江巧家縣段河漫灘:

2.1.7.1海拔:610m

2.1.7.2階地:在金沙江河岸在巧家附近形成很多又長又寬的階地,這樣的階地有乙個很大的好處——工程地質特別額穩定,可以再上面耕作。

2.1.7.3河灘:

在沙灘發現河沙比較細膩,而且出現沙波紋如圖:

繼續向江面行走可以看到不同的鵝卵石,而且他們的磨圓度比較低,石頭比較大,次菱角比較多,另外岩石的種模擬較多,好多為火山泥炭巖、礫岩、砂岩、玄武岩、白色灰岩等。

2.1.7.4起程後沿路看到在金塘鄉看到以禮河(雲南最早開發水電站的河流)與金沙家交匯。

2.1.7.

5和以禮河交匯後在金沙江湖心看到一些江大大小小的江心洲,江心洲主要是因為心灘被淹沒,表面沉積大量較細的泥沙,使其不斷淤高,當高程超過平水位時,就轉變成江心洲。江心洲是淺灘段的河床形態,屬於河流堆積地貌,江心洲形成一般於河流束窄河段上游壅水區,迅速展寬的河段,或者有河流匯入的河段。

地理資訊系統

1.人類的經濟形式從物質經濟向知識經濟發展 農業經濟 工業經濟 知識經濟 從物質資料生產轉移到對資訊的處理 2.資訊產業的形成與壯大 自然雜誌 參考資料 地理資訊系統陸守 地理資訊系統概論 二.資訊與資料 1.資訊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對映,是現實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應,它以文字 資料 符號 聲音等形式...

地理資訊系統概論

有的學者斷言,地理資訊系統和資訊地理學是地理科學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說gis的興起和發展是地理科學資訊革命的一把鑰匙,那麼,資訊地理學的興起和發展將是開啟地理科學資訊革命的一扇大門,必將為地理科學的發展和提高開闢乙個嶄新的天地 gis被譽為地學的第三代語言 用數字形式來描述空間實體。gi...

綜合自然地理

第二章自然地理系統的整體特徵 第一節系統概述 一 系統概念與分類 系統 按系統的尺度規模和範圍分類 按系統與環境的關係劃分 按人與自然的關係劃分 二 系統的主要特徵 整體性 層次性 相關性 穩定性與變易性 1 傳統觀點的整體性 整體性 自然地理綜合體各組成要素和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絡。具體地講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