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申論72分的一點心得

2021-09-08 20:18:15 字數 1616 閱讀 4455

我考了兩次公****,一次國考,一次省考,兩次考試分別是70.5, 72.8,可我兩次都敗在行測上,我的行測都是40分多一點,不過我覺得我還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申論的經驗的.

現在說下我的複習經驗,請各位指點.其實我覺得申論複習不在於「多」,而在於「精」.我每次考試大概只看五篇左右的真題,但是可能這五篇真題我都會看上七八遍左右.

就是反覆地看,反覆地總結.

我覺得選教材也很重要,現在的公考培訓機構太多了,出的書也是五花八門,都不知道選擇哪個好.我經朋友介紹之後買了李×新的書,我覺得這本書的行文思路跟半月談的很相似(半月談是很有用的東西,要多看),所以多模仿這種寫作的方法,肯定會對寫申論有幫助.以下是我看過李×新的書總結出來的經驗,當然如果有童鞋有更好的書的話可以推薦給我,我覺得我的申論還是有提高的空間的,嘻嘻。

我覺得申**章要分七\八段寫.這裡我著重拿廣東省考真題跟大家說下.

第一段:依據材料提出論點,(一定要依據材料,先寫材料裡面存在的現象。就算你抄材料都好,當然如果能提練出來就更好了),根據材料裡的內容,提出你文章的論點(論點是精華部分,最好放在第一段的最後一句)

第二段:寫一些客套的東西,比如說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這裡寫我國存在的不足,做的不夠的地方.但是一定要寫,如果不寫但是的話,你這篇文章也沒意義了)

第二段也可以寫材料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如果是寫存在問題的話就要1、2、3、、、一點點地列出來。(省考最好第二段是列出問題,因為地方省考更注重微觀的東西,這也是我對比李×新的國考跟省考的書總結出來的)

從第三段開始寫大概四到五個對策,每個對策要分段寫,按照總分的形式,比如說第一:加強立法。然後你就分述,加強立法具體要怎麼做,比如說國家應該盡快出台相關法律,使社會救助逐步走向法制化軌道。

(這裡要注意,如果材料中有出現的法律,你一定要寫上去,比如說我們要貫徹落實×××法律)。然後可以加上如果不這麼做會產生什麼影響.(如果你在對策方面寫的多的話,影響也可以不寫,因為申論更注重的是對策)。

在對策方面,每個人都要記下「萬能八條」,但是「萬能八條」不能死記硬背,要結合材料做適當的變通。然後再重新起段寫第二,方法同上.

最後一段就是總結,說一些客套的東西了,我們一定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域性,要、、、要、、、從而推動我國走上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道路之類的。或者呼籲大家,只有怎樣做,才能實現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才能、、、、才能、、、、.反正最後一段考試前一天都可以寫好,到時加上材料套上去就可以了。

省考的申論一般情況下是有三道題,第一題可能是給段材料讓你概括,也有可能是給段材料讓你寫問題。第二道可能是寫對策。第三道就是寫文章。

無論是第一道題的概括題也好,第二道的對策也好,第三道的文章也好。你都最好加上第一……第二…..第三…..

就是分點來寫,因為考試的時候閱卷老師都是按點給分的,或者直接用阿拉伯數字1、2、3.這樣會更方便閱卷老師.還有除了第三道的文章要一些客套話之外,第一題跟第二題都要開門見山直接寫,不需要加客套的東西的.

ps:如果是寫800—文章,你最好寫到850個左右,少了肯定會扣分,當然多了的話,閱卷老師會嫌你囉嗦,做公務員囉裡囉嗦不是件好事吧!

好了,以上是本人的一點總結,寫的不是很詳細,感覺還想寫第二道的對策跟第三道對策的區別的,但我不知道怎麼寫了,可能表達能力不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呵呵)。等大家看了書之後再來看看可能會更有體會。希望對剛入門的童鞋有幫助。

兩次申論72分的一點心得

我考了兩次公 一次國考,一次省考,兩次考試分別是70.5,72.8,可我兩次都敗在行測上,我的行測都是40分多一點,不過我覺得我還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申論的經驗的.現在說下我的複習經驗,請各位指點.其實我覺得申論複習不在於 多 而在於 精 我每次考試大概只看五篇左右的真題,但是可能這五篇真題我都會看上七...

轉貼 兩次申論72分的一點心得

我考了兩次公 一次國考,一次省考,兩次考試分別是70.5,72.8,可我兩次都敗在行測上,我的行測都是40分多一點,不過我覺得我還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申論的經驗的.現在說下我的複習經驗,請各位指點.其實我覺得申論複習不在於 多 而在於 精 我每次考試大概只看五篇左右的真題,但是可能這五篇真題我都會看上七...

採購的一點心得

一 採購運營遵循的原則 採購就是要在適當的時間以適當的 從適當的 商購買到所需數量的商品的交易活動。要遵循以下原則 1.適價,是採購活動中關注的焦點,物料的 與該物料的種類 是否為長期購買 是否為大量購買,以及市場當時的供求關係有關,同時與採購者對該物料的市場狀況是否熟悉有關係。2.適質,不重視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