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企業遞延所得稅計算方法

2021-08-09 17:51:50 字數 5130 閱讀 5042

2010-10-25 王海連  【大中小】【列印】

責任編輯:

學習完所得稅,我們知道,這一章的主要內容是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確認時相應的計入哪些科目呢?我們可以用以下方法巧妙記憶:

只有存在暫時性差異時,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才有可能相應確認,則它們計入的科目也是與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原因相關聯的。

一、計入所得稅費用的情況(計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與此情況類似)

(一)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產生暫時性差異,該不同影響了會計利潤或應納稅所得額。

如: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因折舊、計提減值引起,因為相應的折舊

計入管理費用等,計提減值計入資產減值損失,都是影響的會計利潤或應納稅所得額,所以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是計入所得稅費用。

再如:一般取得的無形資產,思考方式同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因攤銷、計提減值引起,因為影響會計利潤或應納稅所得額,所以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是計入所得稅費用。

但是自主研發的無形資產,符合加計扣除條件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是開始計量時二者就不同,而初始計量沒有影響會計利潤或應納稅所得額,所以不確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相應的以後攤銷時,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的根本原因在於初始計量(從開始就有差異),所以,以後也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最後:長期股權投資準備**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是因為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計入投資收益(免稅),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計入所得稅費用。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下,初始投資成本的調整(調增),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是因為差額計入營業外收入,相應的,該若長期股權投資準備**,應該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計入所得稅費用。

(二)特殊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該差異也是影響的會計利潤或應納稅所得額。

如:允許以後年度扣除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可抵扣虧損。

二、計入資本公積——其它資本公積的情況

(一)可供**金融資產因公允價值變動引起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該暫時性差異,是因為計入了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會計承認該部分賬面,稅法不承認該部分,相應的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時,計入資本公積——其它資本公積。(以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類同,相應的還有會計該政策變更追溯調整、差錯更正有類似資產的)

(二)長期股權投資準備**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如果是因為存在長期股權投資——其他權益變動,計入的資本公積——其它資本公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計入資本公積——其它資本公積。

三、計入商譽的情況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價值源於企業合併後淨資產的協力優勢),是因為有商譽(或者負商譽),有暫時性差異,所以相應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計入商譽。

綜上,暫時性差異的產生影響誰,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就計入誰

遞延所得稅資產及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和計量

一、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一)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一般原則

一般情況下,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在確認時,應注意:

1.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應以未來期間很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未來期間內,企業無法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減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影響,使得與遞延所得稅資產相關的經濟利益無法實現的,該部分遞延所得稅資產不應確認;企業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其於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未來期間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進而利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則應以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例13】接例11, 假定該企業在2023年除廣告費支出的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存在差異外,不存在其他會計和稅收之間的差異。

,假定該企業使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其估計於未來期間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以利用該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則企業應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500萬×25%) 1 250 000(將來可以少交所得稅)

貸:所得稅費用 1 250 000

2.按照稅法規定可以結轉以後年度的未彌補虧損和稅款抵減,應視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處理。在預計可利用可彌補虧損或稅款抵減的未來期間內能夠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同時減少確認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3.企業合併中,按照會計規定確定的合併中取得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並調集成並中應予確認的商譽等。

4.與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相關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應計入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如因可供**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下降而應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因為可供**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其所得稅影響也應計入資本公積,二者匹配。

【例14】企業持有的某項可供**金融資產,成本為200 萬元,會計期末,其公允價值為160萬元,該企業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

(1)會計期末在確認40萬元的公允價值變動時: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400 000

貸:可供**金融資產 400 000

可供**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導致其賬面價值變動,但其計稅基礎一般不會隨著公允價值的變動而變動,在計稅基礎不變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差額40萬元會增加企業在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屬於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40萬×25%)10000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00000

歸納: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將影響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和商譽等。

我見過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最精彩的解釋

所得稅,書上講的是先講概念,再告訴怎麼計算和會計處理。實際上,接受這些概念很模糊且抽象,特別是對會計新手而言,對不? 而我們更輕易理解的是:

將報表計算的稅前利潤按稅法要求進行調整,對吧? 那就有譜了!!!能按稅法調節利潤的話,就能自通所得稅了!!!

只需要10分鐘!! 我扼要的說幾個步驟:學會計論壇

第一步,你先比較會計上與稅法上計算的利潤的差異。把兩者不同點的差異金額全列出來。(你別管它是什麼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的,你就現在啥都不知道,啥都搞不明白,對不?

但你利潤表是可以調整的。)先假設有四情況:1、企業提了100的固定資產減值預備,但稅法要實際發生才能計算;2、會計上提了本年折舊650,稅法規定可以提300;3、職工工資會計上有1200,但稅法上只答應1000;4,會計上年末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上公升了180,但稅法規定要實際發生時才能計算。

假設會計的稅前利潤是5000。那稅務職員就會如此調整利潤:5000+100+(650-300)+200-180=5470。

呵呵,這5470就是稅務職員計算出來的利潤,要按照這個數來計算企業的所得稅的。這個簡單吧?這個調整都不會的,別繼續看下文,同時我也勸你別再往考cpa了。

既然是稅務職員計算出來的所得稅,那就是跑到天涯也是要把這稅交了才算哦。5470*25%=1367.5,這就是要交納的所得稅!

第二步,逐個對資料或專案進行分析:固定資產減值預備100:會計職員問:

「我先計算了,你現在把它調整,我真發生了,咋辦?」稅務職員回答說:「以後你什麼時候真發生了,我幫你把它再調回往。

」既然在未來發生,稅法是可以調整回往,那好,我會計就先按你稅務說得算,但我還是記個數放這裡,以免我以後忘記了。結果,我就確認有差異100(後面分析思路也是如此);多提的折舊650-300=350 ,我也就確認有350的差異;多列支的工資1200-1000=200,稅務職員說:「這個工資以後我可不認賬了。

你明年工資就是沒一分錢,我也不答應你把今年多的200放到明年往。」會計想:「你既然這麼說,那就是冒得商量的餘地了。

你有國家撐腰,我搞你不過,這個只能依你稅務吧。我記在這裡也沒意思了。就不記了吧。

」結果,會計就把這裡的差異變為0了,記了數沒意義了哦;會計上的公允價值上公升180,稅法上以後會認可,那差異就是180了。朋友, 這樣分析這個有難度嗎?我個人想是沒什麼難度的。

但需要停下來來思考1分鐘。 當你覺得這步也無異議的話,就可以直接看第三步了。(在這裡,理解會計上的持續經營、稅法上同樣是持續經營的概念,在未來的某個點上,稅法的計算與會計上的計算盡對會重合到一起的,只是暫時性的多算和少算。

兩條不平行(正確說是不重合,重合了就不會產生差異了)的直線盡對會相交到乙個點,就是這道理。現在,有暫時性的概念了嗎?兩個計算的差異是需要時間來化解的。

其他的題目你也暫時別往考慮。ok了嗎?)

第三步:當剔除了一致性意見(多列支的工資200)後,我們還剩有差異性的部分(減值預備100,多提折舊350,公允價值上公升180)。對吧?

別急,這個時候,我們還是不理解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概念。但對100、350、180的大概的性子還是不是可以回納出?能回納總結出這些數的性質特點就可以了!!

會計多列支本錢(或用度)的100和350是同一概念性質的,多計算了利潤的180是另一概念的。有這思維的,所得稅章節也就基本差未幾了。回顧、重複一下你考慮的性質:

乙個多列支了本錢或用度而導致了與稅法的計算而形成的差異,另乙個與稅法計算不同的多計算了的利潤。相信大家理解這個是沒阻礙的。

第四步:把前面的三個基礎的東西弄清楚了(簡單吧?),這個時候,你要想到兩張會計表:

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並且,你要有乙個清楚地概念(實際上這本身就是會計上的乙個概念):利潤表上的所得稅用度 =應交的所得稅+第三步形成的差異!

千萬千萬別理解為:利潤表上的所得稅就即是你第一步計算出來要交納的所得稅!!這樣理解是個嚴重的錯誤!

她們在負債表的什麼位置上呢?第一步計算出來的應交的所得稅是在負債表的右上部分(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所得稅用度在負債表的右下部分(解釋:

折射在未分配利潤裡面)。而形成的差異在哪?要不在負債表的左邊,要不就在負債表的右上。

是吧? 那好,為了反映著兩兩種不同性質的數,我們就需要增設兩個科目來記載(以後就叫核算)它們。(前面已經說了,會計要記下來,免得以後忘記了),當然,這兩會計科目的名稱就不必要說了:

乙個是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表的左邊),乙個是遞延所得稅負債{負債表的右邊)。

第五步:記住簡單的乙個方法:多列支的本錢或用度放在負債表左邊(實際就是放在遞延所得稅資產裡面),多計算出來的利潤放在負債表右邊(實際就是放在遞延所得稅負債裡面)。

按照負債表的公式:左邊=右上+右下,會計分錄一做出來,我們便知道要求:增設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左邊)=應交所得稅(右上)+增設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右上)+所得稅用度(右下),這公式就變形就為:

所得稅用度=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 呵呵,輕易不?最少,這公式就是書上的乙個公式,比看書輕易理解了吧?

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n繳稅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速算扣除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應發工資 四金 3500 最新起徵點為3500元 實發工資 應發工資 四金 繳稅 舉個栗子 如果某人減去三險一金後的工資收入為6000元,按照現在個人所得稅稅率表計算,應納個人所得稅為 6000 3500 10 105 145 元 繳稅 ...

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2012年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目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1.7級超額累進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展開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1.7級超額累進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展開 編輯本段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2012年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最新個稅稅率表2012 2011年9月1日起調整後,現2012年現在實行的7級超額累進個人所得稅稅...

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個人收入調節稅的計算方法介紹 計算公式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速扣數 元 不超過500元的部分 5 0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25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125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375 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1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