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校園暴力犯罪的影響

2021-07-22 19:05:12 字數 3130 閱讀 1253

——初一(15)班郭曉欣

隨著近年現代化腳步的加快、人民生活形態的改變,社會治安的惡化已成為人民心中的痛。其中,最大令人憂心的是青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嚴重,社會充斥著享樂、墜落與暴力,使得一向安靜的校園也存在了暴力的陰影。校園暴力發生事件逐年提高,暴力行為的傷害也日趨嚴重,校園暴力問題已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

校園暴力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乙個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語言、或明顯的肢體動作侵犯他人,使對方感受到威脅、痛苦或身體上受到傷害。從廣義上來說:應是指發生於校園內的所有暴力行為,包括同學彼此間或老師與同學之間以及學生對學校的破壞行為等。

然而在我國發生最多的是學生間的暴力行為,所以狹義的校園暴力是專指學生對學生暴行。至於暴力的形態,則不一定非限定於要造成身體或物質的傷害,凡是口語恐嚇、辱罵、被迫做不喜歡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體、被故意陷害、強借物品乃至毆打、勒索等均應包括在內。

從近幾年學生管理情況來看,校園暴力現象有逐步增長之勢。據202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約有10.5%的學生面臨校園暴力的威脅 。

綜合近年來各報章雜誌的報道,職業中專,普通中學的校園暴力問題比重點中學和大學嚴重得多。因此,我根據本市部分學生和心理學老師提供的案例可以把各類校園暴力現象分為三種形式,即語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近幾年的有關報紙已經披露了我國數起由於同學的長期勒索、敲詐、搶劫、欺侮而發生的學生出走乃至於自殺的惡性事件,校園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視。但是由於校園暴力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對方的威脅而不敢向老師、家長和有關部門報告,因而學校的收報率較低,受害學生也就因此會反覆遭到勒索、敲詐和毆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後果後,學校、家長才會得知,才會進行處理。那麼在學生受害期間,受害學生必然在學習、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受到影響。

簡而言之,校園暴力的危害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嚴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經常受到校園暴力侵害的學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陰影當中,學習成績一般都下降嚴重。甚至有些學生由於受到嚴重傷害不得不住院**或者休學,正常的學習被迫中斷。

而對於老師實施的暴力侵害行為,一般都會導致受到傷害的學生畏懼學校,不願意再去上學。

2.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導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這種危害不僅體現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樣不能得到健康發展。對受害者,有可能導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氣,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

對施暴者,有可能導致其形成***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3.破壞了社會秩序,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心。儘管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對青少年加強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從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但如果這種校園暴力的狀態得不到有效改善,學生受到嚴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麼不但受害者本人會對法律失去信心,就連他們的家人、同學等也會對法律失去信心,最終導致我們的法制宣傳事倍功半。

這是乙個真實的事例:2023年12月13日,14歲的初二學生劉某與另乙個少年發生爭執,那名少年找來幾個人將他**,並稱要其1朵耳朵。那個少年掏出一枚硬幣說,丟擲去如果是「字」面,就割他的耳朵,不然就饒了他。

少年連拋3次都是「字」面,便稱是天意,遂將劉某的耳朵割下一半。如果任由這種校園暴力發展下去,那無疑會在青少年中間造成一種不良的暗示:**比正義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價值,這是相當危險的。

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內,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佔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佔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教育專家分析說,心理上的狹隘、自私、惟我獨尊、好占上風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內因,而不良社會環境的薰染、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則是不容忽視的外因。教育專家認為,如果學校一味地強調文化課成績,而不注重提高和健全學生的法律意識,即便有教育成果也是殘缺的。

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楊東平則認為,重收費輕管理是當前教育界的一大弊端,教育管理部門對學校如此,學校對學生也如此。「青少年在花季年齡容易染上江湖習氣和暴力崇拜,但大多數有暴力傾向的中學生並不認為他們對同學實施暴力是犯罪,甚至將這種暴力行為作為令人刮目相看的一種能力。因而,對施行暴力的『問題少年』,或者有暴力傾向的學生,施以心理上的矯治、生活上的關愛,以及行為上的引導,才是教育的關鍵,可是,我們目前的教師隊伍,在傳授知識上能夠盡心盡力就算稱職了,至於德育教化,越來越不為其重視。

學校對此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一方面要搞好校園的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和教育;另一方面要敢抓敢管,出現問題嚴肅處理,不要怕暴露問題而「捂」著不報,更不能採取讓家長私了的辦法來助長壞人壞事的氣焰。教師要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盡到師責。對品行有缺點的學生不應歧視,或害怕而放手不管,而應及時發現和妥善處理學生中的事故苗頭。

學生是校園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時也是防止校園暴力的主要力量。對學生來說,讓「暴力」遠離校園,應該做好下面兩方面工作。

一方面,從自身做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從而剷除校園暴力滋生的土壤。許多案例表明,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有一定的條件,一定的氣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學生紀律差的學校,發生的事件越多。學校暴力事件又是一種見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勾當,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進行。

如果我們讓陽光普照校園,那麼參與暴力者就不敢出現。陽光是什麼,陽光就是學校的正氣,就是全校同學的正氣,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每個同學都要樹立正氣,這樣才會形成學校的正氣,這就要求我們同學要按中小學生守則要求自己,養成舉止文明、自尊自愛、尊重他人、團結互助的好品德和好習慣。我們應該努力做到十要十不要:

1.要舉止文明,不要口出髒話,隨意罵人。

2.要自尊自愛,不要自以為是,盛氣凌人。

3.要尊重他人,不要出口傷人或戲弄同學。

4.要團結互助,不要欺弱怕強。

5.要禮貌待人,不要打架鬥毆。

6.要強身健體,不要喝酒、吸菸。

7.要友誼為重,不要早戀。

8.要參加有益活動,不要看不健康的影檢視書。

9.要遵守秩序,不要圍觀、起鬨。

10.要加強法紀學習,不要個人意氣行事,我行我素。

另一方面,在發現校園暴力事件時,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同學們應該學習《未成年人保**》,明確青少年在哪些方面應受到保護。在受人欺侮,遇到危險或可能發生危險時,要主動、及時地和老師、家長、公安人員取得聯絡,積極爭取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保護和幫助。

發生事情後要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要大膽揭發壞人壞事,不要姑息養奸。

」校園暴力」是當今青少年犯罪的新動向,又是青少年犯罪的前奏、序曲,其發展和延伸是以後走向社會違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不及時加以教育挽救,將對社會構成極大的威脅。因此我們不應片面的強調應試教育,要防止教育和社會脫節,正確引導他們用正確眼光觀察社會,這樣才能使他們在進入社會後自然而然的了解角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家庭暴力犯罪的問題及反思

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挑戰。傳統的家庭觀念,禮法關係,人際關係遭到了重大的挑戰,維護家庭和諧關係的基礎被衝擊的支離破碎。與此同時,人民對國家安定,社會良好秩序的需求與渴望更加強烈。家庭是社會的基礎,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然而在家庭中暴力犯罪屢屢發生,其中...

用挫折 攻擊理念來說明暴力犯罪的原因

暴力犯罪的發生實際上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 即 挫折 攻擊 這樣乙個基本的模式。暴力犯罪的成因是多元和多層次的,是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和犯罪人主觀心理發展的缺陷相互作用的結果,具體來說就是客觀社會使得個體遭受挫折而無法滿足自身需要,個體於社會中的需要的長期壓抑,於是產生了嚴重的心理挫折,萌生犯罪心理。犯...

校園暴力事件的反思

德育教育系列之十六 儒雅健康 內涵發展 老師們 理想的琴,須拔動奮鬥的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妙動聽的樂章。近來我校發生了學生打架事件,不但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也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我感到很遺憾,也很痛心,應該值得我們深思。校園暴力不但扭曲了同學們心靈,也嚴重危害了學校的聲譽。我們不能讓其成為校園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