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性質認識分歧原因淺探 1

2021-07-17 06:01:27 字數 5642 閱讀 5930

目錄引言 1

一、當前對漢字性質的幾種主要觀點 1

(二) 表意文字 2

(三) 意音文字 3

(四) 表音文字 3

(五) 語素文字 4

(六) 其它 5

二、對漢字性質認識分歧的原因 5

(一) 判定漢字的性質時, 各家所持的標準不同 5

(二)混淆兩種基本範疇——造字原則與文字功能 6

(三) 對漢字的處理分析角度不同 7

(四) 名稱概念模糊不清引起混亂 7

(五) 比較物件所處的比較層面不一致 8

(六) 研究的方法和材料的取捨不一樣 8

(七) 受西方語言文字學理論的束縛 8

(八) 漢字本身的複雜性 8

結語 9

參考文獻 10

致謝 11

引言漢字性質是漢字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的核心,同時也是關於文字分類的命題,研究討論漢字性質的目的是為了明確漢字區別於其它文字的根本屬性,或者說漢字體系到底屬於何種文字型別的問題。文字型別問題的研究始於西方。19世紀末,英國的泰勒首先提出了文字發展三階段的演化公式:

圖畫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三個階段。之後,前蘇聯伊斯特林、英國葛勞德、美國布龍菲爾德等都體現了這一思想,把文字分為由低到高的不同發展階段。2023年,索緒爾首次把世界文字分成表音和表意兩大體系[1][2]。

20世紀初,這些理論傳入中國,對我國的漢字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些學者接受了西方的三階段論主張,並結合漢字自身的特點,開始研究漢字的性質問題。上世紀20 年代,一些學者接受西方語言學文字型係劃分的理論,從這時開始,關於漢字性質的爭論便幾經高潮,尤其是80 年代初期以後,漢字性質的討論成了漢字學研究的熱點。但是,長期以來,由於研究者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採用的標準不同等原因,再加上漢字自身的複雜性,因而至今尚未得出一套比較一致的意見。

漢字性質問題是漢字學基本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對於漢字性質認識的分歧,會直接影響漢字理論的研究水平以及漢字的教學與應用等。本文擬對漢字性質的主要認識進行介紹, 並結合自己對此的理解,談談對漢字性質的認識。

一、當前對漢字性質的幾種主要觀點

關於漢字性質的研究,從筆者所能查閱的相關資料統計,總共有二十多種說法。主要類別如下:

(一) 象形文本

上世紀初,孫詒讓在《名原》中最早提到漢字發展的三個階段: 「原始象形字」 、「省變象形字」 、「後定象形字」。孫氏提出了三個階段的「象形字」概念,從那之後,古漢字被稱為「象形文本」幾乎已成為一種習慣。

這種觀點的持有者也一直不在少數。比如2023年吳玉章撰著的《新文字與新文化運動》,他認為:「中國的漢字注重形體,表示乙個物件的詞,就是這個物件的圖形「每一件事情也按照事情的意義表示出來」這種就叫做象形文本的系統」。

2023年雲中先生在《真知學報》2卷6期上發表《中國文字與中國文字學》一文,他說:「中國文字無論如何衍行,不能脫離象形形式,此為中國文字之特殊性,與中國語言有密切之關係。」[3]

(二) 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概念**於西方。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認為:「文字表現語言」,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的體系:

1、表意體系。乙個詞只用乙個符號表示,而這個符號卻與詞賴以構成的聲音無關,這個符號和整個詞發生關係,因此也就間接地和它所表達的觀念發生關係,這種體系的古典例子就是漢字。

2、通常所說的「表音」體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詞中一連串連續的聲音模寫出來。表音文字有時是音節的,有時是字母的,即以言語中不能再縮減的要素為基礎的。

20年代,沈兼士在北京大學講授《文字形義學》時把世界文字總括為「意字」和「音字」兩類,他說:「綜考今日世界所用之文字,種類雖甚繁多,我們把它大別起來,可以總括為兩類:(1)意符的文字,亦謂之意字,(2)音符的文字,亦謂之音字。

意字的性質,不以聲音為主,而以表示形象為主,用文本來形容事物之狀態,中國的象形、會意各字皆是;音字的性質以表示聲音為主,大都是由意字轉變而來的,如歐美各國通用的拼音文字,中國的形聲字皆是。」沈氏所說的「意字」和「音字」就是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表音文字(字母文字),一類是表意文字(非字母文字)。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同表音文字有本質的區別。」孫均錫著《中國漢字學史》中指出: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語言裡的詞和詞素有音和義兩個方面。作為文字元號,它不是表音的就是表意的。從本質上說,漢字不是表音而是表意符號,就是說它並沒有變成字母,它同語言的聲音的聯絡不像拼音文字那樣是直接的。

」目前,鄭振峰從漢字構形的發展角度把漢字命名為表意文字,還有詹鄞鑫、俞紹巨集等都贊成這個觀點 [4] [5]。

(三) 意音文字

2023年著名文字學家周有光在《中國語文》第7期上發表《文字演進的一般規律》。他認為,「用文字表達語言,有三種基本表達方法,就是表形、表意和表音。」他說「綜合運用表意兼表音兩種表達方法的文字,可以稱為意音文字(ideophonograph)。

漢字就是意音文字之一種。」「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文字的組織原則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文字在有記錄的三千多年中間始終是意音制度的文字。古今的不同只是在形聲字的數量和符號體式的變化上。

」80年代,裘錫圭把各種文字的字元分為意符、音符和記號三大類,跟文字所代表的詞在意義上有聯絡的字元是意符,在語音上有聯絡的是音符,都沒有聯絡的是記號。認為「一種文字的性質就是由這種文字所使用的符號的性質決定的」,「漢字在象形程度較高的早期階段(大體上可以說是西周以前),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嚴格說應該稱為借音符)的一種文字型係;後來隨著字形和語音、字義等方面的變化,逐漸演變成為使用意符(主要是義符)、音符和記號的一種文字型係(隸書的形成可以看作這種演變完成的標誌)。如果一定要為這兩個階段的漢字安上名稱的話,前者似乎可以稱為意符音符文字,或者像有些文字學者那樣把它簡稱為意音文字;後者似乎可以稱為意符音符記號文字。

」並認為,這兩個名稱和語素—音節文字只是角度不同,可以並存。裘先生的這種觀點不否認、不排斥意音文字,但說法又與意音文字有所不同,也有人把裘先生的這種主張歸入意音文字。意音文字可以說是認為無論表意、表音都無法完整說明漢字性質的一批學者提出的「折中」觀點 [6]。

(四) 表音文字

70年代末,明確提出漢字是表音文字的是姚孝遂先生。2023年吉林大學古文本研究室的專家集體合著了《古文本研究工作的現狀及展望》。在這篇文章裡,他們對古代漢字是象形文本的提法表明了反對意見。

他們認為古代漢字是表音文字。文章說:「古代漢字,就其文字元號的**說,也就是從其構形原則來說,它是從象形符號發展而來的,但是,從它的發展階段來說,它已經脫離了表意文字階段,而進入表音文字的階段。

也就是說,這種文字,並不是通過它的符號形體本身來表達概念。絕大多數古文本,其形體本身與所要表達的概念之間,並無任何直接的關係。」所以古文本「從它所處的發展階段來說,只能是表音文字,而不是什麼表意文字(或象形文本)」。

不久後,吉林大學古文本研究室的姚孝遂又撰寫了《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姚氏根據甲骨卜辭中存在著大量的假借現象這個事實,從文字的功能角度出發,提出:「就甲骨文本的整個體系來說,就它的發展階段來說,就它的根本功能和作用來說,它的每乙個符號都有固定的讀音,完全是屬於表音文字的體系,已經發展到了表音文字的階段,其根本功能不是通過這些符號形象本身來表達概念的,把它說成是表意文字是錯誤的。」週大璞先生在《假借質疑》中表示:

「假借的出現,表明漢字已經由象形的圖形開始變成標音的符號,這是漢字發展史上從象形表意階段向表音階段過渡的開端。」漢字是表音文字的觀點支持者甚少,但這種看法的提出對古假借字、假字的表音性質提出了比較明確的界定,對漢字性質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起到了拓展和促進的作用[7][8]。

(五) 語素文字

80年代,在國內,最早提出漢字為語素文字(當時譯作詞素)的是趙元任。呂叔湘在《漢語文的特點和當前的語文問題》一文中也說,按文字代表語言的方式分類,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音素文字,如英語、法語,乙個字母代表乙個音素;第二類是音節文字,如日語的假名,阿拉伯語字母,乙個字母代乙個音節;第三類是語素文字,「它的單位是字,不是字母,字是有意義的。

漢字是這種文字的代表,也是唯一的代表。漢字以外的文字都只是形和音的結合,只有漢字是形、音、義三結合。」漢字是語素文字的命題雖不是呂叔湘最初提出的,但從上面的闡述可見呂老也是「語素文字」的贊同擁護者。

李榮在《漢字的演變與漢字的將來》中明確指出:「英文是音素文字。假名是音節文字。

漢字是語素文字。」他還說:「漢字是語素文字,有形有音有義。

」90年代,**熙在《漢語語法叢稿》中也認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就按照跟它所要記錄的物件漢語之間的關係來看,漢字代表的是漢語裡的語素。從這個角度看,漢字可以說是一種語素文字。

」蘇培成先生認為:「漢字的基本單位是乙個個的字,這乙個個的字記錄的是漢語的乙個個語素,所以漢字是語素文字。」 [9]

(六) 其它

蘇瑞在《試論當前漢字性質研究中的誤區》中認為:「世界文字發展為兩大系統:一是以字母為構形要素,通過拼音的方式來記錄語言,此即拼音文字;二是以義符為構形要素,根據語詞的意義進行義符的選擇和拼合來記錄語言,此即表意文字[10]。

此後,拼音文字的發展,是拼音手段、拼音規則的不斷演進;表意文字則是以構意方法的進化作為發展的主線。用構意文本來概括漢字的性質,更科學、更準確,符合科學術語內涵的確定、意義單一的要求。因此說,漢字與其他文字的本質區別,就是記錄語言的主要方式或主要角度不同,是一種構意體系的文字。

」陳淑梅先生的「構義文字」說與此相同。

沈舜幹緊緊圍繞西方文字發展三階段論,認為音意文字是漢字的成熟文字階段,主張「使漢字真正成熟和具有了強大生命力的是漢字進入音意結合的階段,所以說漢字應是音意文字而非象形表意文字。」[11]

還有如殷煥先生的「專字專用正字因素文字」說,馬顯彬先生的「表符文字」說,廖才高先生的「字詞一體」說等,不一一說明。

二、對漢字性質認識分歧的原因

關於漢字性質的問題至今難以形成乙個統一的說法的原因,除了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漢字本身具有複雜性之外,也與研究者在研究中所依據的理論、觀察的角度、運用的方法不同等方面有較大的關係。關於漢字性質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已有學者論及。綜觀前述各家關於漢字性質的不同觀點情況,我們認為造成漢字性質問題難以形成統一意見的主要原因約略有以下幾點:

(一) 判定漢字的性質時, 各家所持的標準不同

如一些學者從漢字字元與語言關係(音意聯絡)的角度分析,於是就有表意文字說、表音文字說、音節文字說的結論;有些從漢字記錄的語言結構單位出發,認為漢字使語素文字;還有許多學者主張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判定漢字的性質。有的主張以漢字的主體部分———形聲字的結構功能為標準, 則有意音文字說。如表詞文字說和語素文字說是就漢字記錄的語言單位為標準而提出來的, 兩者的不同只是前者認為乙個漢字所對應的語言單位是詞,而後者認為乙個漢字所對應的語言單位是語素。

我們認為表詞文字說的提出比西方人觀念上的表意文字顯然是進了一步。但這種說法從理論上講又是講不通的。講文字性質總要和其它型別的文字作比較, 相比較的雙方總要能夠相互區別, 認為漢字是表詞文字是拿漢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字母作對比, 而這種對比顯然是不對等的。

用幾萬個漢字去對比26個字母, 勢必會得出錯誤的結論[12]。語素文字說顯然比較客觀地反映了現代漢字一般記錄語言中的乙個語素這個特點,但是它和表詞文字說並無性質上的差異, 用古今漢語發生的變化來決定漢字性質的不同。這在理論上也難以成立。

意音文字說是以漢字的主體部分——形聲字的結構功能而提出來的。一般認為, 漢字中的形聲字在結構上用形符表示一定的意義, 用聲符來記錄詞的語音, 現代漢字中形聲字又佔95%以上,因此得出漢字既表意義又表音的結論。據范可育、高家鶯對《現代漢語形聲字字彙》中的5990 個正字的統計, 有將近四分之三的形聲字其聲旁的表音功能已基本喪失或完全喪失。。

漢字形聲字聲旁的有效表音率如此之低重要原因就在於漢字並沒有隨著漢語語音的變化而變化。由此可見,從形聲字的結構得出漢字既表音又表意的結論, 看來還需要再斟酌一番。

《認識漢字多動腦》教學反思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區別同音字,一共有三組。同音字下,是一首順口溜,介紹區別同音字的基本方法。在教學中,我把握住了低年級識字教學的主要任務 識字 寫字,把課文讀通 讀順 讀熟,並通過多種有效的方式,讓學生掌握一些形聲字中的同音字的辨認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有三點 1 識字教學中運用多種方式復現生字。低年級...

《認識漢字多動腦》教學反思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區別同音字,一共有三組。同音字下,是一首順口溜,介紹區別同音字的基本方法。在教學中,我把握住了低年級識字教學的主要任務 識字 寫字,把課文讀通 讀順 讀熟,並通過多種有效的方式,讓學生掌握一些形聲字中的同音字的辨認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有三點 1 識字教學中運用多種方式復現生字。低年級...

誤差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原因

應用光電直讀光譜分析方法測定試樣中元素含量時,所得結果與真實含量通常是不一致,總是存在著一定的誤差。這裡所講的誤差是指每次測量的數因,誤差可分為系統誤差 偶然誤差和過失誤差3種。1 系統誤差也叫可測誤差,它是由於分析過程中某些經常發生的比較固定的原因所造成的,它是可以通過測量而確定的誤差。通常系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