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航天活動

2021-04-04 13:10:41 字數 3104 閱讀 4061

精彩紛呈的2023年中國航天活動

2023年,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高分、遙感、通訊、試驗、實踐等衛星的成功發射,廣泛服務於我國國計民生、技術試驗、科學實驗等等領域,並帶動了電子資訊科技、材料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天宮1號與神舟10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完成,進一步鞏固了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取得了重大階段性勝利;嫦娥3號任務的圓滿成功,首次實現了我國太空飛行器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全面實現,樹立了中國航天事業新的里程碑。

1 人造衛星捷報頻傳

2023年3月初,我國研製的委內瑞拉遙感衛星1號正式完成在軌交付。這是中國航天出口的第一顆在軌交付的遙感衛星,實現了我國遙感衛星出口零的突破。

2023年4月26日,我國成功發**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的首發星高分1號衛星以及3顆微小衛星,首次實現我國 「一箭四星」發射。高分1號是我國首顆設計壽命大於5年的低軌道遙感衛星,最大特點就是實現了高空間解析度與高時間解析度的最優組合,其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2公尺,只需4天就能把地球完整地看上一遍,因而對國計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2023年5月2日,我國成功發**中星11號衛星。該衛星採用東方紅4號衛星平台,裝載了45臺**器,有效載荷功率8477瓦,發射重量為5234千克,是我國目前自研民商通用衛星中**器數量最多、載荷功率最高、重量最大的通訊衛星。

2023年7月15日,我國成功發**實踐11號的05星。該衛星主要用於開展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023年7月20日,我國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發**創新3號、試驗7號和實踐15號技術科學試驗衛星,它們主要用於開展空間碎片觀測和空間機械臂操作等空間維護技術科學試驗。

2023年8月21日,實踐9號a、9號b新技術試驗衛星在北京舉行交付儀式。它們在軌取得了中國航天技術多項第一,例如首次驗證了衛星編隊建立與保持技術,為中國小衛星和微小衛星發展拓展空間;首次實現了電推進等核心部元件在軌試驗,為大幅提高衛星效能和壽命可靠性奠定基礎。

2023年9月2日、10月29日、11月20日,我國分別成功發**遙感衛星17號、18號、19號。它們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2023年9月25日,我國用「快舟」小型火箭成功發**快舟1號小衛星。該小衛星主要用於各類災害應急監測和搶險救災資訊支援。

2023年9月23日,我國成功發**第3顆風雲3號氣象衛星。該衛星是我國第2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1顆業務星。

2023年10月25日,我國成功發**實踐16號衛星。該衛星主要用於開展空間環境探測和技術試驗。

2023年11月25日,我國成功發**試驗5號衛星。該衛星主要用於開展空間技術試驗和環境探測。

2023年12月9日,我國用長征4號乙b火箭發射中巴合作研製的資源1號的03星時,因火箭故障,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中巴雙方有關專家正在分析故障原因。

2023年12月21日,我國成功發射「玻利維亞通訊衛星」。該衛星是玻利維亞擁有的第1顆通訊衛星,採用東方紅4號衛星平台,裝載了30臺**器。這是我國航天向國際使用者出口的第5顆國產通訊衛星。

2 載人航天再鑄輝煌

2023年6月11日,我國成功發**神舟10號載人飛船,將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送入天宮1號目標飛行器組成。

神舟10號總共完成了四大任務:一是為天宮1號提供了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進一步考核了交會對接技術和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效能;二是進一步考核了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三是進行了航天員空間環境適應性和空間操作工效研究,開展了空間科學實驗和太空飛行器在軌維修等試驗,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四是進一步考核了工程各系統執行飛行任務的功能、效能和系統間協調性。

在天宮1號實驗艙內進行的太空授課是天宮1號與神舟10號任務最大的亮點。此次太空授課由航天員王亞平擔任主講,聶海勝輔助授課,張曉光擔任攝像師,地面課堂設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在太空授課中,航天員們分別進行了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水膜和水球共5項太空科學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通過**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從而加深了青少年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在全國乃至全球都產生了較大影響。

另外,神舟10號航天員對天宮1號進行了在軌維護,拉開了我國太空飛行器在軌維修的序幕。神舟10號飛船和以前「神舟」飛船飛行的最大區別是首次進行了應用性飛行和繞飛,為我國未來空間站的建造儲備了技術、奠定了基礎。

在圓滿完成預定任務後,神舟10號航天員於6月26日安全返回地面。他們共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了15天,這是目前我國載人航天活動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我國航天員承擔各類任務最多的一次。此次任務完成後,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第二步第一階段就圓滿結束。

2023年10月3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對外正式發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及中國載人空間站、貨運飛船名稱,其中載人空間站命名為「天宮」,核心艙命名為「天和」,實驗艙ⅰ命名為「問天」,實驗艙ⅱ命名為「巡天」,貨運飛船命名為「天舟」。

3 空間探測名揚四海

2023年1月18日,嫦娥2號月球探測工程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嫦娥2號公升空後全面實現既定的六大工程目標和四大科學探測任務。隨後開展4項拓展試驗,其中包括受控從月球軌道出發飛往日地拉格朗日2點和飛往圖塔蒂斯小行星,首次實現中國對小行星的飛越探測,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對圖塔蒂斯小行星近距離探測,使中國成為世界第4個探測小行星的國家。

2023年12月2日,我國用長征3號乙改進型火箭成功把嫦娥3號落月探測器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12月14日,嫦娥3號在月面軟著陸,首次實現了我國對地球以外天體的軟著陸。12月15日,玉兔號月球車與嫦娥3號著陸器分離,踏上月面。

12月15日,嫦娥3號著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互相拍照,它標著著嫦娥3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第3個掌握落月探測技術的國家。及世界第2個掌握無人月球探測車技術的國家,從而在世界探月第二集團中處於領先地位。

嫦娥3號任務突破了月球軟著陸、月面巡視勘察、深空測控通訊與遙操作、深空探測運載火箭發射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實現了七大創新;研製、發射和執行了月球軟著陸探測器和巡視探測器,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在月球同時開展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在世界上首次使用了極紫外相機、月基光學望遠鏡和測月雷達3種科學探測儀器,首次實現了我國太空飛行器在地外天體巡視探測;首次實現了對月面探測器的遙操作;首次實現了探測器在極端溫度環境下的月面生存等。這些使我國航天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空間科學研究的進步。

嫦娥3號正在完成「觀天、看地、測月」三大科學任務,從而幫助我國更加準確、更加直接地了解那個神秘美麗的月亮。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簡介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 中國航天三院 成立於1961年9月1日,是我國研究 設計 試製和生產飛行器的高技術科研生產基地。40年多來,航天三院發揚 航天精神 和 飛航精神 走出了一條 仿製 改型 自行設計 創新 基本型 系列化 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成功發展之路。先後研製了多系列 多型號 多平台的數十...

2023年「中國航海日」市長講話稿

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不僅僅需要港口設施 吞吐量 造船工業等硬實力的發展,還必須有航運服務 資訊 研發 教育等軟實力的強力支撐,海洋文化 航運文化是軟實力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航海日活動作為重要的全國性海洋文化活動,對加強海洋文化建設,塑造大連城市精神,增強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軟實力具有重要的現...

2023年中國職場

2012年中國職場 求職難 和 招聘難 會同時並存,而其中波及最深的是中小企業。此項針對職場人士的2012年一季度擇業傾向調研,共有2379名參加了 調查,結果顯示 面對今年的就業壓力,23 的調查參與者希望應聘到更大的企業工作 27 的調查參與者則更青睞盈利狀況好的企業 33 表示願意到發展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