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分類鑑賞專題閱讀邊塞詩

2021-03-31 08:13:00 字數 3921 閱讀 7800

高三上第一輪複習之詩歌鑑賞

詩歌分類鑑賞專題閱讀和練習3 邊塞詩

班級姓名座號

【鑑賞舉例】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鑑賞】:本詩是一首格調沉鬱的邊塞詩,主要表現戍邊將士濃郁而纏綿的思家之情。

此詩只抓住邊塞軍旅生活的乙個片斷,透過軍中飲宴乙個鏡頭,跌宕地表現出當時邊塞軍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悶無聊 ,也使征戍者的深沉、複雜的感情躍然活現。

「琵琶起舞換新聲」。琵琶不斷奏出新的曲調,隨著旋律的變化,人們翩翩起舞。琵琶是富於邊地色彩的樂器,而軍中作樂,離不開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這些樂器,對戍邊者來說,帶有異域的情調和征戰的音律,易喚起戰士們強烈的感觸。

既然是「換新聲」,應該給人以新的感受,帶來新的歡樂吧?然而「總是關山舊別情」。「總是」二字,轉折得有力,巧妙。

此句的「舊」與上句的「新」二字相承應,意味無窮。琵琶翻出一曲曲「新聲」,讓人愛聽又怕聽,因為那「聽不盡」的曲調,總離不開「離別情」啊!愈是翻新琵琶語,愈是攪擾思鄉情,鮮明的對照手法強化了「邊愁」的深重。

「新聲」與「舊別情」互相影射,形成詩意的波折,造成抑揚頓挫的音情 ,尤顯出「意調的酸楚」,邊愁的深重。征戍者離鄉背井,因此,「別情」是軍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儘管曲調花樣翻新,而喚起的「總是 」人們的離愁別緒呵!

「撩亂邊愁聽不盡」。儘管撩起了紛亂的邊愁,卻總也聽不盡。這是詩中又一次波瀾。

「聽不盡」三字,含蓄有致,意味深長,只要邊患未除,就依然彈下去,聽下去,所以「邊愁」既是思歸的哀愁,又何嘗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長城」既是寫景,又是抒情。詩人輕輕宕開一筆,「景中含情,更慘」,以景結情。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乙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

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

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在前三句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後,到此卻匯成一灣深沉的流水,蕩漾迴旋。

「秋月照長城」,為全篇情感之凝結處。這時離情入景,奇想層出,使詩情得以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 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 」,將征戍者複雜的內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感情表達得入木三分。

此詩被譽為「 詩之最上乘也 」,除音情曲折外,也得益於這絕處生姿的一筆。

僅二十八字的絕句,前面敘事,最後以寫景收束,以情作結,寓情於景;創造意境,含蓄無限。描寫出一幅悲涼而又壯闊的秋月高掛圖,且包含極其豐富的內涵。新的聲,舊的情,撩亂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腳下的長城。

既有動作,又有聲響,有那色彩斑斕的邊塞景色……這一切,都交織在邊將士卒們複雜的 、撩亂的、 蕭索的、延綿無盡的離情思鄉之感中了。

出關清˙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 旆②影風翻見戍樓。馬後桃花馬前雪, 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鑑賞】:徐蘭為清宗室安郡王幕僚期間,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統兵徵噶爾丹時,隨安郡王出塞,由居庸關至歸化城。此詩即是隨軍出塞時作。

詩中描寫出關所見景色,抒寫出征土卒懷土戀鄉的感情。

前兩句,首句寫靜,寫出了居庸關的雄偉氣勢;次句寫動,旌旗飄飄,寫出了出征的場面。這兩句為後面抒發出征士卒懷土戀鄉的感情作了鋪墊。

後兩句,則是寫臨出居庸關時的情況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據《清詩別裁》補出。「馬後桃花馬前雪」運用了對比和借代(「象徵」也可)手法,「馬後桃花」,意謂關內正當春天,溫暖美好;「馬前雪」,是說關外猶是冬日,嚴寒可怖。

「桃花」與「雪」分別代指(象徵)家鄉的溫馨生活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因而,無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臨出關的剎那,卻不禁猶豫了起來,不自覺地回過頭來再看一眼關內的景色。此詩對土卒內心世界的開掘相當深入,詩中不作靜態的描繪,而將人物置於特定的環境之中,從環境的變化相應寫到士卒心態的改變:當立功邊塞的機會在前方等待時,士卒一往無前,充滿豪情;而當即將出關、遠離故土時,又難免生出柔情,回頭顧盼。

詩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於槽櫪之下的駑駘之輩,也不是只會行軍打仗而缺乏真情實感的戰爭工具。詩歌將關內桃花爛漫的春景與關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抒寫出出征士卒懷土戀鄉的情感。豪情與柔情、為國捐軀與懷土戀鄉,兩種對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當和諧的統一。

出塞馬戴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衝雪過臨洮。 捲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

【鑑賞】: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奔騰的氣勢外,還很注意語言的精美,並善於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描寫,醞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衝雪過臨洮。」「金帶連環」四字,極精美。「金」字雖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於裝飾「帶」字。

看似寫戰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丰姿。「馬頭衝雪」的「衝」字,也不只是單純的動詞。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衝雪,是要用這個動詞描繪戰士們在雪夜衝鋒前行的生動畫面,傳出人物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心的壯烈感情。

「金」字和「衝」字,極簡鍊而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塗上了一層莊嚴壯麗的色彩。在著重外形描寫時用一兩字透露人物內心的美,使人讀後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緻,沒有那種簡單粗獷,一覽無餘的缺點。

「捲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捲旗」,避免驚動敵人,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捲旗,一以見戰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場之滾滾風塵。

這豈只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旗之卷,寫出勇士夜赴戰場的決心與行動。

捲旗夜戰,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只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亂斫胡兵缺寶刀」,才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一幕。這場「亂斫胡兵」的血戰,場面是很激烈的。

「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鬥時間之長,最後勝利之奪得,都在此一字中傳出。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中,極為精彩地處理了選材、順序與如何運用並積聚力量等重要問題。

前三句,只是引臂掄錘,到第二十六字「缺」時,奮力一擊,流火紛飛。

全詩結構緊密,通過外貌、環境和行動描寫,為我們塑造了英姿勃發,不畏艱險,奮勇殺敵的戍邊將士的形象。首句以英俊傳人物風姿,次句以艱難傳人物苦心,第三句以驚險見人物之威烈,結句最有力,以壯舉傳神。至此,人物之豐神壯烈,詩情之飛越激揚均無以復加了。

【實戰演練】

(2023年重慶卷)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⑴「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為什麼?(4分)

⑵「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有何不同?這樣寫有什麼好處?(4分)

(2023年高考山東卷出關① 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②影風翻見戍樓。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1)「馬後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麼特點?請作簡要分析。(4分)

(曲塘中學2009屆高三教學檢測) 出塞馬戴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衝雪過臨洮。捲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

(1)第二句「馬頭衝雪過臨洮」中「衝」字換成「冒」字好不好?為什麼?請作簡要分(4分)

(2)請結合詩歌的內容,簡要賞析本詩人物形象。(2分)

【鞏固練習】

1塞下曲戎昱

北風凋白草,胡馬日駸駸。夜後戍樓月,秋來邊將心。

鐵衣霜露重,戰馬歲年深。自有盧龍塞⑦,煙塵飛至今。

[注]①駸駸(qīnqīn):馬跑得很快。②盧龍塞:古地名。

(1)請概括首聯描寫的「塞下」環境的特點,並分析其作用。(5分)

(2)這首詩刻畫了怎樣的邊將形象?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2隴西行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⑴結合詩中詞語,說明前兩句描寫乙個怎樣的場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⑵詩的後兩句歷來為後人所稱道,試對其精妙之處作簡要分析。

3從軍行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⑴請分析詩中「碎」「獨」的表達效果。

⑵這首詩在選材上有怎樣的特點,請作簡要的分析。

古代詩歌鑑賞專題邊塞詩

邊塞詩一 邊塞詩的概念 邊塞詩詞指唐朝開元 天寶年間開始形成的乙個以反映唐 宋年間邊界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詞流派。二 邊塞詩的意象 1 與戰爭有關的器物,如旗 鼓 幹 戈,號角 戰車 轅門 烽火等 2 與戰爭有關的地點和人 事 物,如大漠 長城 黃沙 樓蘭 陰山 瀚海 涼州 長城 受降城 玉門關,...

詩歌鑑賞專題複習邊塞詩

背景匯入 邊塞詩的產生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 如高適 岑參 王昌齡 王維 李益等 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為 邊塞詩人 形成了所謂的 邊塞詩派 反映邊塞征戰生活的詩作逐漸蔚為大觀。所以說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盛唐以前,國勢強盛,邊塞詩大多豪邁,爽朗昂揚向上 中晚唐,國勢衰微,...

古代詩歌鑑賞專題邊塞詩答案版

古代詩歌鑑賞專題 邊塞詩一 邊塞詩的概念 邊塞詩詞指唐朝開元 天寶年間開始形成的乙個以反映唐 宋年間邊界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詞流派。二 邊塞詩的意象 1 與戰爭有關的器物,如旗 鼓 幹 戈,號角 戰車 轅門 烽火等 2 與戰爭有關的地點和人 事 物,如大漠 長城 黃沙 樓蘭 陰山 瀚海 涼州 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