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社會學概論》形成性考核作業

2021-03-28 13:45:02 字數 4885 閱讀 2387

(2)語言是主要的符號系統,人們的交往主要借助語言進行。

(3)社會學家盧默總結了符號相互作用論的基本觀點:第一,人們是根據他們賦予客觀事物的意義來決定其所採取的行動的。第二,人們所賦予事物的意義是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

第三,人們在交往時對所處的環境總是不斷地進行一種內部的解釋,以便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4、簡述社會化對形成個性的影響。

人的個性是個人社會化的產物,是隨著個人社會化的程序而逐步發展和形成的。

(1)個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礎。先天的遺傳,人的身體方面的因素對個性形成是有影響的。

(2)乙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制約,更受社會關係的制約。在人的個性形成過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會因素為中介發揮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此意。

三、論述題

1、論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從人的需要出發,**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理論。是行為科學激勵理論的主要理論之一。

(2)馬斯洛的激勵理論強調兩點:第一,人的需要極少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態;第二,乙個慾望滿足後另乙個迅速出現並取代它的位置。

(3)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個等級: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4)這五種需要的關係是:

①需要由低階向高階發展。

②較低階的需要得到部分的合理的滿足之後,較高階需要才會成為追求的需要,而成為有推動力的激勵因素。

③高階需要比低階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勵人。

④可以同時部分滿足幾種需要,但總有乙個是主要的即優勢需要。

⑤並不是所有的人的需要都按這個順序發展,有時可以顛倒和超越。

⑥馬斯洛把需要的滿足看成是重要的。

(5)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較好解釋了人的需要的變化規律及人的積極性產生的具體原因。在微觀分析上,一定程度上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

《社會學概論》形考作業指導2

一、名詞解釋

1、社會群體

社會群體是指人們通過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種相互關係鏈結在一起的共同體。

2、家長制

家長制是建立在下級對上級的個人效忠、服從和信賴基礎上的管理方式。

3、過度城市化

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而城市難以吸收,流入城市的人口超出城市發展需求的現象稱為過度城市化,或超城市化。

4、社會分層

在社會分化過程中,由於社會是乙個組織系統,因之在系統的結構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聯結和關係的若干層次,這就叫做社會分層。

二、簡答題

1、簡述家庭的功能。

(1)經濟功能。主要包括家庭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方面。

(2)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滿足和生殖兩個方面。

(3)撫育和贍養功能。撫育事對子女生活上的供養和通過社會化對他們的教育;贍養事子女對父母生活上的供養和照顧。

(4)休息和娛樂功能。家庭是個人休息和娛樂的場所。包括勞動能力的恢復和再生產、精神需要的滿足。

2、簡述組織目標對組織存在和發展的意義。

(1)目標是社會組織生存合理化的根據,是組織承擔社會職能的集中體現。組織只有承擔有利於社會的職能,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幫助,才能正常運轉。

(2)目標是不同型別社會組織相互區別的標準。任何社會組織都有自己的特定目標,各種紛繁複雜的社會組織,只有通過其目標才能區分其性質與職能。

(3)目標是社會組織內部分工合作的基礎。各個社會組織根據其目標給其成員下達各種任務,形成工作關係。

(4)目標是團結和鼓舞社會組織成員的力量。成員加入組織都是抱有某種目的,因而組織目標就成為引導、鼓舞成員努力工作的力量。

(5)目標是衡量社會組織活動成效的尺度。組織成員通過工作實現的狀態與目標規定的希望狀態的吻合程度,來衡量其活動成效的高低。

3、簡述社群的構成要素。

(1)以一定的社會關係為基礎組織起來的、進行共同的社會生活的人群。相當數量的具有相互聯絡的人群是社群存在的首要條件。

(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這是人們活動的場所,是人們進行共同生活的依據。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資源和設施。

(3)共同的社會生活。這是社群的本質特徵。人們在一地理空間所進行的共同的社會生活是多種多樣的。

(4)有自己的社群文化。表現為社會風俗和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社群其文化不同。

(5)社會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對自己所屬的社群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社群居民的這種共同的社群意識,使社群居民在心靈上相通,從而成為互相依賴、協調共生的群體。

以上要素是各種社群的共同點,但在不同社群具備這些要素的程度又有不同。

4、簡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的產生是由於社會剩餘產品的出現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現的。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絡。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餘產品,這是社會**為不同階級的乙個重要條件。

剩餘產品的出現就導致了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導致了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出現。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階級的本質就是剝削。列寧指出,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它們對生產資料的關係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於以上不同,其中乙個集團占有另乙個集團的勞動,階級的本質就是剝削,階級必然隨著私有制的消滅而消滅。

三、論述題

1、分析科層制及其功能。

科層制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提出的社會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層制的主要特徵是:

(1)內部分工,且每一成員的權力和責任都有明確規定。

(2)職位分等,下級接受上級指揮。

(3)組織成員都是具備各專業技術資格而被選中的。

(4)管理人員是專職的公職人員,而不是該企業的所有者。

(5)組織內部有嚴格的規定、紀律,並毫無例外地普遍適用。

(6)組織內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員間的關係只是工作關係。

科層制的最大優點是能更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即它可以實現組織運轉的高效率。科層制作為一種組織和管理方式,對無規則低效率的傳統管理方式來講是一種進步,它可以推動、保障組織和機構的順利執行,有效實現組織目標。

但是,科層制是不現實的,是純粹理想型的。它沒有考慮到組織環境變化對組織執行的影響,也沒有考慮組織成員的多種需求,實際上,社會組織的環境與加入組織的成員都在不斷變化,預先的詳細規定往往不能適應現實的要求,從而束縛了人的積極性,影響組織效率。

《社會學概論》形考作業指導3

一、名詞解釋

1、制度化優先

是指當社會中有幾種社會規範發生衝突時,有一種比較定型的社會規範占有優先地位,這種現象稱為制度化優先。

2、群體意識

群體意識是基於個人對群體的認同和歸屬而形成的責任感,它是個人為了維護群體榮譽、保護群體利益、實現群體目標自己應該做怎樣的考慮。

3、社會問題

是指人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或人與環境的關係)失調,影響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需要運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

4、就業

就業是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從事某種勞動或工作,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以維持生活動的活動。

二、簡答題

1、簡述社會制度的含義。

第一種,是指社會形態或體系意義上的制度,是對制度大尺度的巨集觀觀察,常用來區別人類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如社會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等;

第二種,是乙個社會中的具體制度,它以具體的組織機構、制度設施作為自己的實體,常用來分析不同的社會關係和在研究不同的社會生活領域裡的問題時使用,如經濟制度、政治制度;

第三種,是指各種社會組織群體中的規章制度,用來規定人們的行為模式和辦事程式,如考勤制度、獎懲制度等。

2、簡述判斷越軌行為的標準。

(1)越軌行為的判定與文化型別有關。由於文化型別不同,它對人們行為的是非判斷標準也不同,在一種文化中被認為是越軌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中則被認為正常。

(2)同一社會中對不同群體的規定也對判定越軌行為發生影響。在乙個群體被認為是越軌之舉,在另一群體則可能被容許。

(3)同一行為主體的同一行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有不同評價。

因此,判定越軌行為的標準就是在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具體情境下行為者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

3、簡述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途徑。

(1)控制人口數量。強化法律、法規和政策引導,鼓勵少生優生,限制早育多生;建立和發展農村養老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減輕農民的後顧之憂,改變其生育觀念,降低生育率;提高基層對計畫生育的重視程度,教育農民,強化對農民計畫生育狀況的監督和管理。

(2)提高人口素質。主要是提高文化素質。一靠立法,二靠教育改革。

(3)大力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緩解人口再生產與物資資料再生產之間的矛盾,擴大就業,緩解過剩人口的壓力。

4、簡述失業的功能。

負功能:

(1)失業實際上是對勞動力資源的閒置,而勞動力資源的可再生性則決定了這種閒置實際上是一種資源浪費。勞動力資源的浪費造成可創造財富的減少和社會服務機會的減少。

(2)失業剝奪了一些人的就業機會,把他們拋向不甘情願的無所事事的狀態。這些人以此產生不滿心理,會衝擊社會的正常秩序。

(3)失業的直接受害者是失業者本身,失業使失業者喪失正常的勞動收入,給其及家庭帶來威脅,同時也給失業者失去發揮自己能力的機會,為發展帶來障礙。

正功能:

(1)失業與更符合社會需要的就業相聯絡,為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2)必要的顯性失業可以提高勞動和工作效率。

(3)失業給當事人以壓力,使其樹立發展自己、適應社會選擇的信念,將壓力變成動力,促進自我發展。

三、論述題

1、用社會失範論和手段——目標論分析社會現象,並舉例說明。

(1)社會失範是指社會失去行為規範而出現的反常狀態,它是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提出的。迪爾凱姆認為,社會的正常狀態是社會各部分相互協調處於整合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在社會規範的指導和約束下互相適應,正常生活。

然而在社會迅速變動的時代,當文化價值、社會結構以不同的速率轉變時,原來的某些指導和約束人們行動的社會行為規範就會失效,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會手足無措,處於無所遵循的迷茫狀態,從而作出各種型別的越軌行為。

社會學概論形成性考核作業一

c 實踐哲學教程 d 社會學方法的規則 3 中國社會學的起始人是 b a 嚴復 b 康有為 c 梁啟操 d 陳千秋 4 需要層次論是誰初次提出的。d a 弗洛伊德 b 萊格 c 公尺德 d 馬斯洛 5 工作安定 屬於哪種需要 b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歸屬和愛的 d 自尊的 6 以下哪種活動屬...

社會學概論形成性考核作業四

a 社會救助 b 社會保障的一項內容 c福利 d人身 人壽保險 4 社會工作是指 a推行和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工作 b本職工作之外為群眾服務 c沒有報酬的為群眾服務的工作 d國家組織的社會服務工作 5 20世紀40 50年代,西方社會學界盛行的社會變遷理論是 a 生物有機體 說 b社會演化論 c社會均...

2019秋電大《社會學概論》形成性考核冊清晰版

答 人的個性是個人社會化的產物,是隨著個人社會化的程序而逐步發展和形成的。人的個性,從幼兒期就已經開始形成,它最初不僅受外部事物的制約,而且要受個體生理需要的制約。每個人的個性是不同的,是有差異的。人的個性的差異,其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這說明人的個性的豐富性和複雜性。人的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從出生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