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技術經驗

2021-03-18 15:12:05 字數 4779 閱讀 1227

主題:理想、激情、生存—— 一位技術管理人員的20年工作經歷和感悟

作者:馬寧偉

我是乙個有10年電子產品研發經驗的工程師和10年it知名公司研發中心管理經驗的技術管理者。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歸納起來就那麼1~2百條,也都好理解,難的是怎麼適當地運用在特定的環境中。下面的文章共18篇,是我20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發及管理中的實際體驗和感悟。

1. 技術啟蒙

2023年的5月我進了宿遷無線電廠。今天已極少有人知道這家廠, 但當時這家廠還是有些名氣的,因為當時設計新產品技術隊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的校長,教導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師。其中有中國的第一代電化學專家葉厚禺,第一代無人駕駛康拜因(拖拉機)的無線電控制設計者趙驥,第一代雷達設計師趙柏林,第一代無線電專家洪瑞楫,第一代飛機機械師龔維蒸,還有靠「自學成才」的60年代即是華電工程師的張世昌。

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運動,先被排擠到學校再被下放到宿遷。當時工廠設計的電晶體圖示儀和積體電路測試儀以及微波測試儀器產品暢銷全國

龔維蒸老師原為系主任,當時已有50歲,頭髮花白,是南工(現南京東南大學)雙專業的50年畢業的本科生,也是中國第一本《無線電裝置結構設計》教材的編寫者。在工廠是結構設計室的主任,當時我們有6~7個高中畢業生跟他學模具設計和儀器結構設計。每天半天學習理論和做作業,半天工作。

當時的工廠主產品jt-1、jt-3電晶體圖示儀暢銷,每台成本幾千塊,每台銷售價7萬5千塊。市場競爭也不激烈。

龔維蒸老師主要給我們上4種課,《機械製圖》,《材料力學》,《冷沖模設計》《無線電裝置結構設計》。他講課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結合例項,總是鼓勵人,從不批評人,也從沒看過他發過脾氣,真正的敦厚長者。當時我們基礎實在是太差,他講完一點,總是會問:

聽懂了麼?因為我的好問和勤奮,使我很快在幾個人中脫穎而出。2年多的上課使我打下了良好的無線電裝置結構設計理論基礎,我當時還花半個月的工資買了鐵摩辛柯的《材料力學》硬啃了很長時間,一直到讀了大學才知道,龔老師的課選的是多麼準確和有效,使我們一點彎路沒走。

我的乙個大學老師跟我們說的是:學好《機械製圖》,《材料力學》,給你半個工程師。對乙個電子產品結構設計工程師來說,真是金玉良言。

我的另乙個師傅是張世昌,因為工廠要自製一套4開製版機(用來做pcb的膠片)我被抽調到這個產品設計小組跟他學做結構設計,實際上主要是製圖,將他的設計思想,用圖紙表達出來。第一天他先讓我削只鉛筆,結果是他不滿意,他削了只讓我看,用中華2h鉛筆,筆芯削成20mm長的圓錐過渡,鉛芯要露出5-6mm長,再用細沙紙磨成圓錐型,筆尖直徑0.2mm。

他用丁字尺劃了一條直線,一邊劃,鉛筆一邊轉,鉛筆與圖板傾斜成60度。他說,這樣筆尖不會一下被磨禿。然後,他讓我寫0~9的阿拉伯數字。

我寫完後,他說,你數字寫的不錯,我推薦你去財務科,看我臉漲的通紅,他說「8」字要這樣寫,我看著他用l了4筆,每筆4個半圓寫成了標準的仿宋體「8」。就這樣我跟著他一絲不苟的開始了製圖工作。他教會我選擇三檢視的技巧,運用區域性剖檢視和重複剖面圖的表達方法,特別是強調要精確,簡潔,完整的表達零件,不能少表達乙個要素,也不能多劃乙個檢視。

「讓水平低的人也能看懂你的圖,好的工程圖紙就是一幅藝術劃」這些設計理念,深深地影響了我。他極富創意,教會我巧用機械原理,實現製版機結構和傳動的設計。乙個個想法從圖紙變為實體零件,也使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工作。

事實上,張世昌老師還是乙個多才多藝的人,他做的古箏,被淮陰地區劇團長期使用。他甚至教我們自己製做小提琴,告訴我們要用什麼木料和特別的剖料方式。這個問題在我後來帶的多個研發團隊中,作為有獎問答,幾乎無人答出。

他給我也是給那個小城留下最深的影響是,當時有一出大熱的話劇叫《於無聲處》各地都在排演。話劇兩個多小時,要反映的情節是24小時。張世昌老師用一座鐘改變傳動比,加上硬紙板做成大鐘面和表針,用縫紉機做車床加工精密零件。

鐘做成後,掛在舞台上,成功的反映了劇情時間的變化。

張世昌老師家居圖書館,他太太是50年代的北大圖書館系畢業生。當時是縣城圖書館館員,星期天我去借書時,常看他一家都在圖書館院中讀書,他看的雜誌,書籍面非常廣,比如象《化石》,《樂器製作》。我從小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但限於文學類,進工廠後,因工作需要也常借技術書看。

受他的影響,我開始讀《地理知識》《航空知識》《科學畫報》《化石》《考古》《摘譯》等五花八門的雜誌。

1977-1978是我學習技術的最幸福時光。那樣的學習工作條件,可能今天的研究生和一流企業也不能具備,工廠環境在當時也稱得上是花園工廠,有良師,有乙個好工作,有技術可學,衣食無憂,沒有什麼競爭,還有乙個自己心儀的女孩是同事,剛剛從生活的陰影中走出來的我,真的好象是來到了理想中的烏托邦。

我是2023年隨父母從南京下放到宿遷的,2023年在宿遷中學高中畢業,2023年才進工廠,歲月蹉跎。一位與我有同樣經歷的小學同學對我說,人要有「一技之長」,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所以,從進工廠起,我就有了個理想,奮鬥10年,成為工程師。

2.三年寒窗

2023年我參加了高考,可惜沒考上,主要原因是當時我的工作已不錯了,沒有全身心投入複習,現在看來是鼠目寸光。原本準備來年再考,可突然來了讀大學的機會,那就是**廣播電視大學開辦並冬季招生,2023年2月開學。開始並沒打算讀,可是讀電大有乙個好處是,可以帶薪上學。

就這樣,通過簡單考試,我開始了讀電大。此時國家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原南無復校,老師們陸續回寧。工廠新產品設計需要人,所以讀電大的3年我是一邊讀書,一邊工作。

大學的三個要素:名教授,圖書館,實驗室。實際上電大僅具備了第乙個。

當時授課的大多是清華,北大老師。電大也成就一批名師,象教basic語言的譚浩強,教英文的鄭培蒂被**評為全國最多學生的老師,他們走到**,都被優先照顧,因為到處都有他們的學生。電大是全國統一教材,統一上課,通過電視同步傳到各地。

由於還沒有線電視,用無線接收。電視差轉臺常出故障,颳風下雨,天線搖擺,轉播效果更差,螢幕上往往是雪花飄飄。一節課耽誤了,就無法彌補,全靠自學。

電大採取的是寬進嚴出,考試是全國統一試卷,考試地點是相對集中。我們是在地區市的淮陰。完全沒有普通大學老師學生面對面的種種便利。

我們那個班開始有50多人,一學期下來就不見了一半,一年後還剩15人,到畢業,只有8個人。我因是一邊讀書,一邊工作,每天只睡4~5個小時,整整3年幾乎天天如此,。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恆心?

說起來,是因為工廠裡自己心儀的女孩跟乙個駐軍的團政委兒子好上了,我覺得主要是自己的經濟條件不夠好,因此為了出人頭地,發憤讀書。實際上,現在想想不可思議,當時就沒有跟人家表白過,也許追一下,就是另一種結果。3年下來,人瘦成97斤,而且以後10年如此。

我的畢業設計是「rl-2微波漏能結構設計」那也是我們工廠實際研究設計的乙個新產品。用來探測微波裝置的微波瀉漏能量。微波裝置包括雷達,電視發射台等,超過30mw/cm3的微波對人體是有害的。

在畢業設計答辯上,我從探測原理講起,結合掛圖介紹了主要器件感測器,又介紹了為將感測器上獲得的訊號能在表頭上顯示出來,需放大電路和轉換電路,這就是電路設計工程師的工作。另一方面,為了讓電路板能放在合適的位置,也為了電路不受干擾,又為了感測器要有合適的形狀便於手握,又因為是移動中使用的產品,特別要考慮防振設計,而這些就是電子產品的結構設計。我還重點介紹了產品中需要的一種材料:

它即要能夠被製成異型。又要能耐高溫不變形,還要對微波無反射。為找到這種材料(氮化硼)所做的研究過程。

我的報告受到了內行和外行的好評。

我之所以要比較詳細的說這件事,是象這樣真正的原創性的研究和設計是非常鍛鍊人的,也非常有挑戰性,在我後來的20年研發工作這樣的專案不多。事實上在很多it公司的研發部門也是如此,我見到的一家國內大公司的名校畢業生,津津有味的在做整機級測試,沒人告訴他們,這不能算是研發。我的乙個感覺是這些年來國內很多it大公司研發做的越來越淺,遠不如80~90年代的企業。

所以,整體上我們工業技術可能與發達國家比現在離得更遠。當然有些公司除外象華為,中興等。

3.十年磨一劍

龔維蒸老師看我想真學技術,就對我說,要想學透一行,要花十年工夫。先用3年時間,將這一行需要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再用3年時間將這一行的書,文章全部找來讀,了解這門技術的來龍去脈和當前的發展狀況;再用3年時間選擇其中薄弱分支進行研究,這樣你就可以有所成就。

2023年我回南京進了熊貓集團東方無線電廠,工廠主要產品是收錄機和組合音響。我先是在工藝科結構室,主要的工作是:在設計階段審查設計部門的結構設計圖紙工藝性;在生產階段承接設計部門的技術,寫工藝流程卡(作業指導書)和處理生產線的技術問題。

就現在看,後乙個工作任務就是現在很多公司裡工程部的職責。而前乙個工作任務在大多數公司沒有部門承擔,這也是很多新產品樣機做的可以,當批量生產時,問題就百出的原因之一。乙個通則是,把技術問題解決在前端,將大大降低新產品失敗的風險和成本,這是技術管理者要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半年後發生了兩件對我有影響的事。第一件事是描圖員忙不過來,我去客串幫忙,在描一張圖時,順便改掉了乙個明顯的設計表達錯誤。按理描圖員是不應做任何改動的,所以這引起了那位設計師的不滿,好在負責結構設計的副所長就在旁邊,拿過去一看,說改得對,就這樣了。

並且問我,你怎麼會知道要這樣改?我說,我是做過結構設計的。第二件事是我審查乙個新產品的一套結構設計圖的工藝性,正巧就是這位副所長設計的。

我找出來其中十幾個製圖和設計不當問題。我看完後,隨口跟旁邊的同事說了一下,誰知這資訊迅速傳到了他耳中,而且也不知怎麼傳的。據說他聽後是暴跳如雷,說我的圖紙還會問題,他乙個小年青,搞得不得了。

因為這兩件事,由設計所長提出,將我調到了設計所。我回到了結構設計的本行,此時我實際上已有了6~7年的冷沖模和儀器結構設計經驗。儀器主要用金屬薄板做結構件;而音響的結構件主要是塑料件,塑料件的設計對我來說是個新課題,除此以外,結構設計的內容是相通的。

我買了能夠買到的所有塑料材料和零件設計的書。

塑料因為可以設計成複雜零件,這特別考驗乙個人的三維空間想象能力。業界一直有兩類設計師,一類是先設計個大概輪廓,再做乙個手板,根據手板,再完善細節設計。另一類是完全想好細節,並用圖紙完整表達,再去做手板,這種做法,改動會很小。

但非常考驗設計者的功力。我是一直堅持後者的做法。同理,做乙個整機結構設計,首先要划裝配圖,沒有精細的裝配圖就匆匆劃零件圖也注定會反覆甚至翻船。

40年教學的20條經驗

一 備課的經驗 1.備課時要對三套不同的教材來回比較,從而選擇確定一種較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方法。70 左右要緊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 左右要縱橫滲透,綜合整合,作相關發揮。2.在假期中把新學期的課完全備好,包括各次考試的題目,要有乙個整體的備課框架,然後才上課。最好的教學策略是按照 整體 部分 整...

40年教學的20條經驗

作者 查有梁 一 備課的經驗 1.備課時要對三套不同的教材來回比較,從而選擇確定一種較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方法。70 左右要緊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 左右要縱橫滲透,綜合整合,作相關發揮。2.在假期中把新學期的課完全備好,包括各次考試的題目,要有乙個整體的備課框架,然後才上課。最好的教學策略是按照 ...

教學的20條經驗

一 備課的經驗 1 備課時要對三套不同的教材來回比較,從而選擇確定一種較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方法。70 左右要緊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 左右要縱橫滲透,綜合整合,作相關發揮。2 在假期中把新學期的課完全備好,包括各次考試的題目,要有乙個整體的備課框架,然後才上課。最好的教學策略是按照 整體 部分 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