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芳 學生的攻擊性行為成因分析與矯正方法

2021-03-10 23:13:12 字數 3062 閱讀 9424

五龍中心學校保太完小劉春芳

攻擊性行為是一種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又會導致人際關係惡化的不良行為。通常,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都會因為難以與他人發展良好的關係,缺乏正常交往的活動與經驗,從而影響到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質的正常發展。如不及時干預,攻擊性行還可能轉化為不良品德,甚至使學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針對學生的攻擊性行為,家長和老師都要予以足夠的重視。

攻擊性行為一般出現在小學高年級,而這一時期的少年,思想正處於半幼稚成熟的時期,稍有不慎,也許就會走上歪路。

1、學生攻擊性行為成因分析

學生攻擊性行為不只是簡單的品行問題,更多的是心理問題。我通過多年教學觀察與分析,認為學生的攻擊性行為的產生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1、教育方法不當

家庭教育方法不當,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

(1)為所欲為型

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嬰兒階段。可見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關係。在當今社會裡,多數家長對孩子採取溺愛的教育態度,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嬌寵的放縱導致孩子為所欲為,以自我為中心,不分場合與時間,稍有不如意就會採用攻擊性手段來發洩不滿。

(2)暴力轉移型

家長把「棒打出孝子」奉為教育孩子的信條,只要對孩子不滿意或孩子考試不好,或偶犯小錯,就打罵孩子,迫使孩子屈從暴力,進而信奉暴力,認為唯有暴力才是解決為題的最好辦法。這些孩子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一遇到問題往往就通過施暴於他人以緩解精神壓力,這是家庭的「情感汙染」在兒童世界中產生的惡果。這些孩子因為家長樂用拳頭教育方法,造成壓抑的個性,所以想通過類似的攻擊性行為來緩解心中的壓抑,得到精神的放鬆。

於是打架並成為了他們減輕內心壓力的疏導方式。這種暴力的轉移,使孩子的行為具有攻擊性。

2、長期得不到關注

一般來說,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學生大都學習成績平平,有的甚至很差,他們沒有什麼特長,在學習和其他的集體活動中也屢遭挫折,幾乎得不到表揚,不受別人關注。因此,他們就把會打架看成是自己的特長,已引起老師、家長的注意。這是由於當他們的行為的不到注意時,他們會自發調整自己的行為,或變得消沉、軟弱,或是通過各種方式引起老師、同學的注意,通過攻擊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強大」,以滿足自己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

許多孩子在欺侮他人後,都會感到自己的力量,受到學校批評也不以為然,甚至覺得自己已經被別人注意而暗暗高興。

3、受外界不良影響

兒童很容易模仿他人的行為,辨析是非的能力差,行為判斷的能力還很薄弱。如果周圍群體具有暴力性行為,例如家長、鄰居經常無端爭吵,打架或脾氣暴躁,他們就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傾向。許多學生的攻擊性行為是受當前各種傳播**的影響,尤其是影視劇中的暴力、武打、格鬥場面。

當然,不容忽視的是,目前還有充斥了暴力、攻擊、甚至色情的電腦遊戲。這一些,一旦兒童涉及,或多或少都會在學生攻擊性行為和心理的形成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影響。

4、學生自身生理、心理的因素

在生理上,這一部分孩子往往體力充沛,整天有使不完的勁,而平常又缺乏正當的宣洩;或內分泌失調、造成高度的情緒緊張,通過攻擊性行為來發洩及解除緊張的情緒。

在心理上,這一部分孩子智力一般,語言表達能力差,缺乏思考能力,自我約束力弱;或人格發展不健全,道德觀念薄弱,社會化成熟度低下。

2、學生攻擊性行為的矯正方法

作為一名身處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對學生的攻擊性行為要進行認真細緻的調查研究,了解其產生的心理原因,這樣,才能根據不同原因和情況對學生予以幫助。通過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積極的心理疏導,培養各種興趣,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等方式,恢復學生的心理平衡,矯治學生的攻擊性行為。

1、經常溝通,了解需要

對於長期受抑,正當需要得不到滿足,造成心理挫折而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教師首先要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並盡可能創造條件滿足學生合理需要。在溝通時,要盡量聽學生說,設身處地去了解他們,並注意不要隨意打斷他們的講話。待學生講完後,教師再根據其所講的內容,與他們進行交流。

如果學生的要求是合理的,就應該創造條件,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教師要心平氣和地與他們講清道理。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指出攻擊性行為的危害性,鼓勵他們勇於承認錯誤,並向他們說明老師會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

2、關愛孩子,適時表揚

愛學生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對具有攻擊性行為傾向的學生,教師更應真誠地關愛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健康成長。要盡可能地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起基本的自信。

要創造機會,讓他們參加正當有益的活動,充分發揮特長,展示才華,從中獲得成就感;與人合作,幫助別的同學,學會與同學正常交往等。在這一過程中,對他們積極的行為,教師要及時表揚,強化其積極行為,達到減少和消除攻擊性行為的目的。

3、積極引導,培養健康情感

當今社會對於一些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影視作品及電腦遊戲,教師和家長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以培養學生辨別是非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鼓勵學生模仿影片中的積極行為。並利用學生善於模仿的特點,組織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和睦相處、文明禮貌的行為,組織類似的活動,且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道德觀念,使他們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攻擊他人是不對的。

同時,通過角色扮演訓練,讓有攻擊性行為的學生體驗受害者的痛苦,培養其同情心;還可以讓學生體驗從事高尚的行為帶來的心理感受和愉悅的情緒。

4、營造氛圍,環境育人

不少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若將有攻擊性行為的學生置於無攻擊性行為的環境中,可以減少其攻擊性行為的發生。學生的生活環境如果有和諧的氣氛,就容易是他們擁有正確的情緒體驗。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創設良好的班級氛圍。

因為班集體在青少年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形成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在日常生活中薰陶和感染著學生。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形成班內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為學生創造交往機會,在同學之間形成團結向上、互助互愛、和睦相處的氛圍,並在集體活動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形成班集體正確的**導向,使學生的積極行為受到集體**的支援並得以堅持和發揚,學生的消極行為(如攻擊性行為)受到集體**的抵制,促使學生努力改正錯誤。教師還可以安排他們與一些能理智處理問題的孩子多接觸,交朋友。

5、家校聯絡,共育新人

教師應與家長積極配合,要求家長在家庭生活中盡可能地減少導致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因素。作為家長,應該尊重孩子,注意加強與孩子心靈上的溝通,了解孩子的願望和想法,為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教師也應將學生在校的表現通過家校聯絡本、家訪等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

總之,對學生攻擊性行為的矯正,教師應深入了解其產生的原因,並針對學生的個性,採用個別心理輔導與班集體協助相結合的方法,在教育和輔導的過程中,以鼓勵為主,「對症下藥」,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學生攻擊性行為個案分析及教育干預策略

作者 劉建華 甘肅教育 2013年第07期 關鍵詞 學生 攻擊行為 個案 原因分析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 0463 2013 07 0024 01 攻擊行為也稱侵犯行為,這種行為既對他人造成傷害,還會導致人際關係的惡劣,影響與他人的正常交往,從而影響到性...

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攻擊性行為的成因與對策研究

關鍵詞 學生 體育運動 攻擊性行為 1 研究背景 2011年10月8日晚上7點左右,被害人吳天昊在長春市的一家籃球館內打球時,與郝志鵬言語不和,發生肢體衝突。在撕扯過程中,郝志鵬的眼角受傷。隨後,郝志鵬的父母糾集40餘人衝進球場,將吳天昊左右手臂全部砍斷。9日上午10點,被害人吳天昊因失血過多,在醫...

關於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分析研究報告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在幼兒園期間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如果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如不及早予以糾正引導,對幼兒的發展將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必須加以淡化 糾正和引導。攻擊行為是指對他人進行的有意的傷害,這也包括語言傷害。在幼兒園裡幼兒的攻擊行為主要表現為工具性攻擊和言語性攻擊。幼兒 攻擊性 行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