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課關於哲學的一些感悟

2021-03-10 09:31:57 字數 1591 閱讀 8151

思想沒有高低之分,哲學也是一樣。其實不管是科技還是哲學思想的存在都是要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為了讓人過的更好。這方面可能科技的影響表現的更加突出,比如現在的飛機電腦醫學極大地方便了人的生活,人民不再為糧食吃飯而擔憂,不用忍受家書抵萬金的思鄉情,出行也快捷。

然而這些東西都是物質上的,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有思想有精神追求,追求快樂幸福充實,而這些是高科技不能帶來的,而且有的時候還會適得其反,比如聚會的時候都玩手機,業餘的生活都被電腦鎖佔據,人和人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這時候哲學思想的價值就出現了,當我們遇到精神上的困惑或是對生活缺乏動力的時候,哲學便能引導我們的思想,幫助我們理解一些事情,重新拾起對生活的愛。課堂上老師也講過很多哲學家自身的生活並不好,比如尼采,也有一些過的很好比如羅素,我的觀點就是「生命就是生活,就是每一天每一刻」只要我們過好每一天充實快樂有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理想去堆砌每一天那麼一輩子串聯起來就是幸福充實的。反而每一天愁眉苦臉,為那些無謂的事情擔心,每天過的渾渾噩噩沒有追求那麼一輩子也還是一盤散沙。

如何保持快樂的精神,我覺得乙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看書,在沒事的時候也看了一些對自己影響比較大的書,比如《平凡的世界》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孫少平。他對苦難有著深切的認識,他有錚錚鐵骨,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從學生時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時代的「攬工漢」,再到煤礦工人,他經歷的是艱苦卓絕的人生奮鬥,然而在痛苦與磨礪中,他形成了一種對苦難的驕傲感、崇高感。

我欣賞他的苦難的哲學,欽佩他對勞動的認識,羨慕他對生活的理解。我想只要是讀了《平凡的世界》以後,讀懂了「苦難的哲學」,那麼就算是今後遭受再多的苦難,也不會怨天尤人。書中有乙個對於勞動的認識,書中這樣寫道:

「乙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說活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於他對勞動的態度。」這絕對是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理論。在煤礦工作的時候他認識到「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

無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人生來是沒有差別的,然而經過了不同的境遇和發展之後,人與人之間便產生了巨大的差別。而在這期間,對於勞動的認識不同,對孫少平和其他的工人產生差別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還有王小波的《青銅時代》,就是在乙個虛偽而無恥的時代中尋求真的故事,青銅時代,是乙個虛偽的時代,這從多方面得到了體現。在《萬壽寺》中,人們不敢面對現實,對一切都遮遮掩掩。於是作者就給大家來乙個赤身**的薛嵩;《紅拂夜奔》中李衛公建長安城有三個方案,分別是「風力長安」、「水力長安」和「人力長安」,而只有提到人力長安是李世民才滿意此設想,因為「風力長安」使百姓聰明,「水力長安」使百姓強壯,只有「人力長安」可以使百姓們順從統治;而《尋找無雙》中的政治高壓使民眾「集體失憶」,正是對虛偽的乙個強烈控訴。

追求真的另一方面是對人性的描寫,《青銅時代》中有著很多的性描寫,然而正是這些露骨的描寫,把人類的天性表露無遺,中國恥於談論有關性的話題。而這些謙謙君子的腦袋裡又時時刻刻想著這些東西,一有機會就露出真實的面孔。這是什麼?

這就是虛偽。因而與其選擇遮遮掩掩,不如大膽直露的好,因為那是人類的天性,何必作過多虛偽的掩藏呢?還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讓人們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天命,追求自己內心的渴望。

哲學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哲學是本質,是最接近真理的科學,是對生活中所有問題的深刻解釋。就像其他科學一樣,它的根基仍離不開生活本身生活實踐是一切科學之母。我們只有把哲**用在生活中,生活服務為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美好才能去理解和發現更多的美,充實自己的心靈,然後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哲學。

關於選修課的學分要求

重慶三峽學院公共選修課管理辦法 修訂 發布 admin點選 886更新 2010 5 14 10 38 55 三峽學院教 2010 73號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公共選修課的教學與管理,不斷提高公共選修課的教學質量,根據教育部 財政部 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 教高 200...

關於上好選修課的幾點認識

摘要 如何上好公共選修選程,確保更進一步提高公共選修課程的教學質量。作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關鍵詞 高等學校教學 公共選修課程 怎樣上好 怎樣上好選修課,各人有個自的見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適合的就是好的。必修課強調的是基礎,選修課則強調選擇 選修課是必修的延伸和擴充套件。選...

關於教學立意的一些感悟

此次我們一行7人,前往北京參加了全國歷史高階學術會議。會議研討的主題是關於 教學立意 在課堂中的呈現,有8位知名專家就此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聽後,受益匪淺。特別是在首師大附中觀摩了兩位教師的展示課之後,與會成員坐在一起展開了熱烈的研討。同行與同行火花的碰撞,專家與一線教師思想的交流,不禁讓我對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