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稅及出口退稅計算方法

2021-03-04 01:04:36 字數 1619 閱讀 8566

假設根據國家規定,c屬於實現「免、抵、退」原則出口企業,加工後自己出口,出口fob價為300(已折**民幣)(不含稅)。本來要向上述那樣先交納增值稅如下:

銷項稅額=銷售額x稅率=300x17%=51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51-34(b企業已交)=17(c企業在將貨物出口後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

但根據「免,抵,退」中的「免」,出口企業的最後一道增值稅環節免徵增值稅,所以不用交納這17元增值稅。

貨物出口後,c企業依法向稅務機關退稅,根據「免,抵,退」中的「抵「,假如退稅稅率為17%,c企業可以抵扣的稅額為34(前面環節所交的增值稅),而不是51,因為最後一道環節的17元沒有交,但是根據「不交不退」原則,這17不給予退。這34元就是c企業實得的退稅額。

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為:

成本=進價=234(此時沒有交17元的增值稅)

收入=賣價+所退增值稅=300+34=334

利潤=收入-成本=334-234=100

假如退稅稅率為15%,此時要先算出不予抵扣額

當期不可抵扣額=fob價x外匯牌價x(增值稅稅率-退稅率)=300x(17%-15%)=6

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為

成本=進價=234(此時沒有交17元的增值稅)

收入=賣價+所退增值稅=300+34=334

利潤=收入-成本=不予抵扣額=334-234-6=94

大家可以看出,其實不予抵扣額就是當退稅稅率小於增值稅稅率時產生的差額。

根據max的提醒補充:

外貿公司退稅使用這個公司:應退稅額=購進貨物的進項金額x退稅率,而不是前述的「先徵後退」或「免,抵,退」那麼複雜的公式。

出口工廠和外貿企業最終的退稅額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舉例說明如下:

c是外貿公司,它購進是234,出口也是234(不加價),則套用這個公式的結果是

應退稅額=購進貨物的進項金額x退稅率=200x17%=34

使用「先徵後退」公式計算如下:

銷項稅額=銷售額x稅率=200x17%=34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34-34(b企業已交)=0(c企業在將貨物出口後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

出口後可以獲得退稅率為(假設退稅率為17%)

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200x17%=34(與上述方法結果相同)

但此時如果加價且退稅率為15%的話,結果就不同,c是外貿公司,它以234購進,以300出口,套用公式為

應退稅額=購進貨物的進項金額x退稅率=200x15%=30

使用先徵後退公式計算為

銷項稅額=銷售額x稅率=300x17%=51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51-34(b企業已交)=17(c企業在將貨物出口後應交給稅務局的稅款)

出口後可以獲得退稅額為(假設退稅率為15%)

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300x15%=45

0.實際得到45-17=28(〈30〉,結果不同了,少收入2元,這兩元其實就是最後一道環節產生增值(300-200=100)後的不予抵扣額=100x(17%-15%)=2.

所以無論實現「先徵後退」還是「免,抵,退」,所得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是「先徵後退」的缺點在於企業要先交納增值稅,而且要等到下一年度才能把所有的增值稅退回,而「免,抵,退」則可以每個月內從應繳稅額中扣除,不存在退補回來和擠占流動資金的問題。

增值稅稅負計算方法

稅負率是指增值稅納稅義務人當期應納增值稅佔當期應稅銷售收入的比例.對小規模納稅人來說,稅負率就是徵收率 商業4 工業6 而對一般納稅人來說,由於可以抵扣進項稅額,稅負率就不是17 或13 而是遠遠低於該比例,一般來講,各個行業的毛利率是趨於同化,保持在乙個波動區間之內的,這也就形成了增值稅有乙個行業...

退稅計算方法

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 一種是 當期應退稅額 出口貨物離岸 外匯人民幣牌價 退稅稅率 另外一種是 退稅收入 採購成本 1 增值稅率 出口退稅率 兩這方法適用範圍不同,一是 免 抵 退稅辦法 二是 先徵後退 免 抵 退 稅適用於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自營或委託出口的自產貨物的增值稅,計稅依據為出口...

出口退稅的計算方法與賬務處理

二.生產企業出口貨物退稅 生產企業出口貨物的退稅,隨著國家經濟形勢的變化也進行相應的調整。1994年新稅制實施後,國家稅務總局對不同性質的企業規定了不同的退 免 稅方法。1.對內資生產企業和1994年1月1日以後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按國稅發 1994 031號.1995 012號檔案的有關規定採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