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結構

2021-03-04 00:48:57 字數 5049 閱讀 5968

[美]托馬斯·庫恩著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2004標準書號:isbn7-301-06100-5/·0255

《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叢書》總序

科學技術哲學既不等同於科學哲學也不等同於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它以科學技術為研究物件的學科——科學史、科學哲學、科技政策與科技管理與科研管理。學科正規化——學術積累和進步。科技哲學分成兩個群體:

哲學群體、社會學群體。前者關注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思想史、自然科學哲學等問題。後者關注科學社會學、科技政策與科研管理、科學的社會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學等。

本書將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和科學思想史四個分支。

序皮亞傑例子闡明了從乙個世界過渡到另乙個世界的過程。本書描述了新理論或新發現之突現的發展型別。正規化:

在科學研究當中所起的作用,作者所謂的正規化通常是指公認的科學成就,它們在一段時間裡為實踐共同體提供典型的問題和解答。

第一章:緒論:歷史的作用

本書的目的是勾畫出一種科學觀,它從研究活動本身的歷史記載中浮現出來。科學是所收集的事實、理論和方法的總匯,科學家是都會為總匯貢獻一二。科學的發展是乙個累積的過程,事實、理論和方法在此過程中或單獨活結合著而被加進知識的堆疊之中。

歷史學家的兩項主要任務:確定出當代科學的每一事實、定律和理論是何人何時發現或發明的;必須描述和解釋阻礙著現代科學教科書諸成分更迅速地累積起來的錯誤、神話和迷信。

自然觀部分地來自科學觀察和科學方法的要求,觀察和經驗能夠大幅度的限制可容許的科學新年的範圍,但是觀察和經驗不可能單獨決定這種信念的特定實質。常規科學是基於科學共同體知道世界是什麼樣的假定之上的。而新思想必定會破壞常規科學研究的基本承諾。

非常規時期,期間科學共同體的專業承諾發生轉移,這些非常規時期被稱之為科學革命。每一次革命也改變了科學的思維方式。本文的基本論點是,對許多其它並不明顯的具有革命性的事件的研究,同樣也具有這些特徵。

新理論的同化需重建先前的理論,重新評價先前的事實,是乙個內在的革命過程。歷史是一門純粹的描述性學科。其論點是詮釋性的,有時又是規範性的。

第二章通向常規科學之路

常規科學指建立在一種或多種過去科學成就基礎上的研究,這些科學成就為某個科學共同體在一段時間內公認為是進一步實踐的基礎。他們的成就吸引一批堅定的擁護者,是他們脫離科學活動的其他競爭模式,同時,這些成就又無限制的為重新組成的一批實踐者留下有待解決的種種問題。凡是共有這兩個特徵的成就,作者即稱之為正規化。

科學實踐的承諾和其一致性是常規科學的先決條件,即乙個特定研究傳統的發生與延續的先決條件。去的正規化所容許的更深奧德研究,是任何科學領域在發展中達到成熟的標誌。物理光學的轉變就是科學革命,一種正規化通過革命革命向另一正規化的過度,便是成熟科學通常的發展模式。

亞里斯多德以前的運動研究,阿基公尺德以前的動力學研究,布萊克以前的熱研究,波義爾和波爾哈夫以前的化學研究,赫頓以前的歷史地質研究。這些案例向我們暗示出,通向一種堅實的研究共識的路程是及其艱難的。在科學界,所發行的書要麼是教科書,要麼是對科學生活的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回顧性反思。

各門科學發展的早期階段即前正規化階段。

第三章常規科學的本質

乙個正規化就是乙個公認的模型或模式。標準用法中,正規化起著容許範例重複的作用,其中任一範例都可用來代替這個正規化。另一方面,在科學中,一種正規化是一種很少用於重複的物件。

正規化是一種在新的或更嚴格的條件下有待進一步澄清和明確的物件。常規科學既不是去發現新型別的現象,也不是發明新理論,而且也難以容忍別人發明新理論。常規科學在於澄清正規化的現象與理論。

常規科學又具有一種內在的機制。事實科學研究首先是正規化所表明的揭示事物本質的那類事實。第二類雖沒有多大的內在意義,但可以與正規化理論的**直接進行比較。

第三類常規科學蒐集事實的活動,包括從事闡明正規化理論的經驗工作,解決正規化理論殘剩的含糊性,解決先前只是注意但尚未解決的問題。定性正規化與定量定律之間的關係是普遍和緊密的。第三類問題——確定重要事實、理論與事實相一致、闡明理論——涵蓋了常規科學的文獻(經驗科學的、理論科學的文獻)。

第四章常規科學即是解謎

常規科學所得的結果是有意義的,因為其擴大了正規化所能應用的範圍和精確性。解答常規研究問題即一種新的方式實現預期。迷就是特殊的問題範疇,可以用來檢驗解謎者的創造力或技巧。

科學共同體取得了乙個正規化就是有了乙個選擇問題的標準。附加規則得自正規化之承諾的許多資訊,型別的概括是對科學定律的明顯陳述,也是關於科學概念和理論的明顯陳述。大多數物理學家都假定,宇宙是由微觀的微粒組成的,而所有的自然現象都能用微粒的形狀、大小、運動和他們的相互作用來解釋。

這套承諾既是形上學的有時方**的。作為形上學的承諾,告訴科學家宇宙包含什麼型別的實體、不包含什麼型別的實體;作為方**的承諾,告訴科學家最終定律和基本解釋必須是:定律必須指定微粒的運動和相互作用,而解釋則必須將任何已知的自然現象劃歸在這些定律支配下的微粒的作用。

常規科學是一種高度概括性的活動,規則導源於正規化,但即使沒有規則,正規化仍能指導研究。

第五章正規化的優先性

共有正規化的確定不是共有規則的確定。想要描述或分析一種特殊科學傳統的進化,必須找出公認的原則和規則。科學家能夠同意確認乙個正規化,但不會同意對正規化的完全詮釋或合理化。

正規化的存在並不意味著有任何整套的規則存在。正規化無需可發現的規則的介入就能夠確定為常規科學,正規化實際上以這種方式運作的若干理由,使該論證更清晰、更有力。首先,發現規則極其困難。

第二,前乙個理由其實是這乙個理由的必然推論,那就是它植根於科學教育的本性之中。學習理論的過程依賴於對應用的研究 。科學教育的結果從反面提供了第三個理由加以假定:

除了抽象規則之外,正規化還通過直接模仿以指導研究。前正規化時期是以對合理的方法、問題和解答的標準的爭論為標誌。承認正規化必共有規則和假定具有優先地位的第四個理由:

常規科學是乙個單一整體性和統一的事業,,並與所有的正規化共存亡,科學顯然極少或甚至從未有過這樣的情況,科學是乙個鬆散的結構,各個部分之間很少有連貫性。

第六章反常與科學發現的突現

常規科學的目的在於穩定地擴充套件科學知識的廣度和精度,它不在於事實或理論的新穎性,而當常規科學成功時,也無新穎性的發現可言。事實的新穎性即理論的新穎性。發現與發明之間的區別是人為的。

他們具有一種有規則的反覆出現的結構。發現新事件必然包含著既認識到那個東西有認識到那個東西是什麼——即定性和定量的認識。正規化程式和應用就像正規化定律和理論一樣,都是科學所需要的,有相同的作用。

他們會限制科學研究所涉及的現象領域。無論是前正規化時期還是導致大規模正規化改變的危機時期,並非一切理論都是正規化理論。當實驗和試探性理論互相連線在一起使之達成一致時,發現才會突現出來。

理論才會變成正規化。範例所具有的三個特徵即所有導致新型別現象出現的發現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先意識到反常,觀察與概念認識上逐漸的並且同時的突現,以及正規化範疇與程式的隨之改變,這種改變往往伴隨著阻力。

任何一門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最先接受的正規化,通常會讓人感覺到科學研究者理解的大多數觀察和實驗,進一步的發展通常要求建構精巧的裝置,發展出一套深奧的詞彙和技巧,精煉概念,使之不斷的減少與他們通常的常識原型之間的相似性。

第七章危機與科學理論的實現

科學發展既是正規化變化的原因,有是正規化變化的結果。這種變化既是建設性的有是破壞性的。新理論的發明所導致的類似的、但一般規模更大的正規化變化。

重疊不是同一,革命導致正規化的轉換。技術崩潰是危機的核心。乙個理論的變形驟增,正是危機的通常跡象。

正規化指導下的研究類似於前正規化時期各競爭學派所進行的研究,是危機的另乙個典型的結果。科學中像製造業一樣,更換工具是一種浪費,只有在不得已時才這麼做,危機的意義在於,指出更換工具的時機已經到來。

第八章對危機的反應

導致做出決策的判斷包含著正規化與自然界的比較以及正規化間的相互比較。拒斥乙個正規化而又不同時用另乙個正規化去取而代之,也就等於拒斥了科學本身。不存在無反例的研究。

危機的存在本身並不能使乙個迷轉換成乙個反例。迷和反例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界限。相反,由於正規化變形的增多,危機使常規解謎規則變得鬆弛,最終新正規化突現。

只有假定正規化的有效性,迷的存在才有可能。危機的效果並不完全取決於對它的自覺認識。所有危機都始於正規化變得模糊,隨之使常規研究的規則鬆弛。

乙個處於危機的正規化,轉變到乙個常規科學的新傳統從中產生出新正規化,它不是乙個累積過程,即不是乙個經由對舊正規化的修改或擴充套件所能達到的過程。它是在乙個新的基礎上重建該研究領域的過程,重建改變了研究領域中某些最基本的理論概括,,也改變了該研究領域中許多正規化的方法和應用。解謎模式存在著決定性的差異,當轉變完成時,專業的視野、方法和目標都將改變。

第九章科學革命的本質與必然性

政治革命是政治共同體中一些人感到現存制度無法應付當前問題,科學革命起源於科學共同體中的一小部分人感到:他們無法利用現有正規化有效地**自然界的某一方面,而以前正規化在這方面的研究中是起引導作用的。機能失靈的感覺是造成革命的先決條件。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改變現有政治制度。新現象或新理論的吸收,放棄舊正規化的理由;與科學知識的邏輯結構無關。一種新現象的突現不一定會與以往的科學研究相衝突。

科學演進中,新知識所取代的是無知,而不是與之不相容的另一種知識。科學是一種累積知識的活動的觀點,這種認識論認為知識是由人的心靈直接賦予原始感覺材料的結構。常規研究是累積性的。

如果科學家不對某種正規化作出承諾,則不會有常規科學。意外發現、反常和危機正是指向非常規科學的路標。應承認相繼正規化之間的差異是必然的和不可調和的。

相繼正規化對於宇宙的構成要素及其行為有不同的看法。正規化是乙個研究方法、問題領域和解決標準的源頭活水。正規化包含了理論,所以它是研究活動的組成要素。

學習正規化學到了理論、方法和標準,當正規化變化時,通常決定問題和解答的正當性的標準,也會發生重大改變。正規化也是自然界的構成要素。

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觀的改變

熟悉的工具去注意以前的地方時,會看到新的不同地方。同化先前反常的視野,會影響並改變視野本身。常規科學絕不可能改正正規化。

實驗操作隨正規化轉換而變化。不同的正規化與自然界相關聯時,能成為自然規律的不同方式的標誌。舊的實驗操作所扮演的新角色中有時會產生不同的具體結果。

第十一章革命是無形的

革命是不可見的,科學家和普通人對創造性的科學活動的印象,都是出自同乙個權威的**。這個**部分地處於功能方面的理由,系統的隱瞞了科學革命的存在和意義。教科書是使常規科學得以延續下去的教學工具,常規科學的語言、問題結構或標準改變時,教科書就得全部或部分重寫。

侷限於物理學和氣象學的問題和概念應用到化學上所產生的革命性效果。結果是化學領域重新調整了研究方向。伽利略已經發現恆定的重力所產生的運動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

把化學的發展線性化的傾向,掩蓋了乙個科學發展中最有意義的插曲的核心過程。教科書的表述方式影響著對於科學發展的印象。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報告

科學革命的結構 的作者托馬斯 庫恩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 科學史家。1949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該書是研究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重要著作之一,該書的出版,在西方哲學界 社會科學界乃至科學界都引起了巨大震動,形成一股世界性研究浪潮,並開創科學哲學研究乙個新的方向。本人在拜讀該書之後,深受啟發 頗有心得。下...

讀書報告科學革命的結構

讀 科學革命的結構 有感 托馬斯 庫恩以他新穎的觀點,精彩的論證,生動地表達了這樣的乙個觀點 科學是跳躍是發展的,而並不是循序漸進的,每乙個科學的發展都伴隨著世界的改變,發現乙個這樣乙個事實,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 但我記得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 是理論決定所能觀察到的結果 而 科學革命的結構 所...

G200801004《科學革命的結構》讀後感

梁贇在學習自然辨證法課程中,我聽到老師對科學發展的講述後,就一直在思考科學究竟是在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發展著呢?在我以前的認識中科學知識就是以某種方式從觀察所獲得的事實中推導出來的,科學理論是以觀察事實為基礎並得到這些事實的支援的。然而現代的科學哲學家缺越來越多的對這種觀點提出質疑。在 科學革命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