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傳統文明禮儀

2021-03-04 00:23:29 字數 4797 閱讀 7939

作揖拱手叉手萬福等中華傳統禮儀

正德立己禮樂相和

國學論道之四月青年吉恩熙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碩士研究生

中華傳統禮儀源自禮記以及後來相關記錄,可以參考孔子傳。拱手吉禮:陽事為日常禮節,一般情況男子應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女子則正好相反;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男子為左手握拳在內,右手在外,女子則正好相反。

作揖禮是屬相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中國古代揖禮與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為陽,兇喪之事為陰;男為陽,尚左,女為陰,尚右;行吉禮時,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喪之禮時,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則左手在外。

古禮法對女子是相對自由的,主要是女子跪拜禮的一種肅拜。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作揖平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隋唐前常禮還有作揖;唐宋之後就皆是萬福禮,應是:

從拱手禮演化來的:左手半握拳,尚右手手掌覆蓋拳上,置靠於胸腹正前,左腳後退半步中正微蹲,口呼萬福,更加符合我們華夏文明的要求。「女道萬福男作揖。

」這是歷史的真實寫照。唐朝的「萬福」不僅表現為口說,而且還配以叉手,形成了女性祝拜之禮。對此,唐宋以後很多文字記載均可作為佐證。

漢族的「萬福」禮是:婦女彼此相見口稱「萬福」,同時雙手鬆鬆抱拳重疊(右手覆左手,半握拳),置於胸腹前,略作鞠躬的姿勢。對於中華禮儀,女士的禮是什麼?

唐宋之後女童尚有揖禮,從唐宋到新中國成立的一千多年,只行萬福之禮。現代改版適合女性的為拱手加鞠躬最為適宜。

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物件,作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三跪九叩之:先秦之前有稽首:

多用於上天或祖先,先做乙個揖禮,再退一步箭步蹲,兩手扶於左腿蹲下跪好,兩手抱掌向下,以額觸手背停頓一下,兩手下按於膝前,頭扣於手前,停頓三秒左右起身,如是三拜。起身時先抬左腿呈箭步,兩手合按膝上用力起來;頓首,多用於叩拜父母長輩,就是前面與稽首相同,額頭不在手停頓,頭扣下去是在手前;空手,多用與同輩,手不額頭,手相疊伏下,頭停頓於手上即可。唐宋之後常用空手。

古代行拱手禮,身體和手都不動。現代行拱手禮,身體正直,兩臂如抱鼓伸出,雙手在胸前抱舉或疊合,自內而外,有節奏的晃動一至兩下;另有莊嚴的就是拱手禮加鞠躬。拱手禮行禮時,雙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雙手互沓或握拳合於胸前。

一般平輩行禮後正對胸口,不高於顎不低於胸,此為「平揖」。

揖禮「禮儀之邦」的古風禮節:揖禮與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在向長輩行禮,雙手平伸指交錯,左手在外,兩掌心向內,雙臂前伸如抱一環,舉手至顎,更需欠身行禮,此乃「天揖、深揖、上揖」;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

揖禮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這種距離不僅散發著典雅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

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原因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施禮;其次衛生:

沒有身體的接觸,不存在交叉感染;三是不會失禮:不分先後不會有難堪;四是男女通用。現代人拜年時最好避免在著裝和行禮上的中西結合方式。

如穿我們華夏唐朝繁衍出來各種服裝或現代西服等拜年時,最好行拱手鞠躬禮,而不行抱掌的作揖;如穿華夏衣冠的漢服等拜年時,可以行拱手鞠躬禮,或者抱掌的作揖。一是禮貌,二是反差不大,不會讓現代人覺得彆扭。

中華至漢代之後以長揖為主,記錄於酈生見漢劉邦,長揖目的是起到替代跪拜禮,在於敬重大事。正式大禮還是天揖或是深揖,抱掌至胸,舉手至頭,前深鞠躬折揖。宋明之童子禮:

乙個長揖,退一步再長揖加下跪空手(不想還禮的就或曰不必了),女童空手為手前後與男童反,上左腳先。

古揖禮先秦時期作揖加彎腰,據傳兩拇指也有相柱的。漢代長揖置腳踝是重禮,為替代下跪。宋明時代禮儀更加細緻,置於膝下是大禮,置於膝部是平禮。

起手時對尊長至額眉,手下到膝踝;對長輩起至鼻口,手下到膝下;對平輩起至口胸,手下到膝。

1、拱手禮

拱手禮拱手是謂沓手也。一般當胸拱手,手心向下(內相對),手不前伸。

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一般站立男子是腳與肩同寬,女子是略窄於肩。向前小推一到兩次是常禮,一般不躬身;大禮是抱掌靠於胸前,同時鞠躬45度,重禮是鞠躬90度。

拱手禮可以視距離遠近皆用,手可抬高遙祝,寧高不低,不能低於胸。

上面的圖是清代使用的拱手半揖禮,為日常平輩之間的相見禮,送別禮等。而拱手侍立可以對長輩等以示尊重。

2、揖禮

許慎的說文解字裡,揖,攘也。擎折加推手。先秦時期常用。

上圖揖禮是在胸前抱手,兩掌指合併側立,為平揖或時揖,輕於(高)深揖禮,重於拱手。略躬身或躬身,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需高(深)揖,多用於同學朋友互敬。適合著漢服時候使用。

上圖後面戴帽的書生禮儀基本是對的。其它的應該是長揖禮,只是手臂部應該垂下過膝。

3、揖拜禮

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45、90度不等)。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手垂下即起身。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只行乙個。為常規拜禮。

4、三拜禮(作揖拜禮)

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或9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低頭。用於向長上行大禮。一般行乙個,叫「拜」。最多行三個,叫「三拜」。

立定,挺身,莊重。

叉手禮之肅立之或雙手附心:實為雙手附在臍腹之間,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疊並,兩肘與手近呈直線。

雙手表示「與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剛健,大恆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載,大包容,大豐富,大付出。

兩德兼備而各有顯。顯德可以因時因境而變化。

5、揖禮

古禮,雙手立掌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高額頭前上方,兩臂伸直。「行禮(拜)。

揖禮是擎折加推手。揖禮是在胸前抱手立掌,兩掌指合併側立,拇指內貼在食指旁,手臂基本端平肩部。禮(一拜),雙手向前上方推至平額頭擋住視線;頭、頸皆不動,邊鞠邊伸直兩臂,手立掌前推極致,以腰胯部為軸下躬,深躬90度;興起身,雙手立掌回至胸前;再拜,躬身行禮,興起身;三拜,躬身行禮,興起身雙手回至胸前。

禮成!雙手復位胸前變拱手,(如是國學堂等,老師應代夫子回交手禮與同學)再復位置於腹間呈叉手而立。揖禮重於拱手禮。

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需高(深)揖,時(小)揖禮多用於同學朋友互敬。」

額手  用於敬天地祖先先師,特定場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禮等。

或用於集體行大禮。

6、叩首禮

古人因為席地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叫「踞」、「正坐」,行這個大禮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禮是「再拜叩首禮」。先揖禮,再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離開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來。先行揖禮,再拜。

拜禮的動作是,雙手在額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隨手臂前傾,額頭叩至地面。今人可再拜叩首,共三叩首禮。站著行就是「再拜額手禮」和「額手禮」。

只用於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那一天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隨便行是褻瀆禮儀,褻瀆對方。

7、執手禮

雙手平伸並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著,執晚輩之手。

執手禮就是現代禮儀中的握手,相同的「執手禮」,單手握和雙手握都很常見。在契丹皇帝接見有戰功的武官時,一般會「執手」以示優賞。據《遼史·國語解》記載:

「將帥有克敵功,上親執手慰勞;若將在軍,則遣人代行執手禮。優遇之意。

8、交手禮

僅用於學生向孔夫子行揖禮拜師或拱手鞠躬禮時,老師代孔夫子還禮時。孔子像上的孔夫子用的是這個還禮動作。雙手在胸前交叉疊並,推出,平示。

一般的老師平時不能隨便還這個禮,一般都是用揖禮或拱手鞠躬禮。

9、鞠躬禮

鞠躬禮鞠躬禮在我國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在《論語鄉黨》中就寫有:「入公門,鞠躬如也。」鞠躬禮的要領是身體立正站好,以腰胯部為軸,上身隨胯軸心運動向前傾斜,目光隨之落在自己身前1公尺處,在行禮是要稍微停頓一下再慢慢抬起頭;行禮後抬頭時,一定要看著的眼睛,且應該笑容滿面。

鞠躬禮多用於交接物品,以示恭敬。更多的成為拱手作揖禮等禮的一部分。

近代蔣先生在中國新生活運動中學習日本,在三化的藝術化中為「全體民眾生活之準繩」,力行「持躬待人」,而重新綻放花朵。

長者可以頷首、拱手等用於還禮。

10、叉手禮(或拱手而立)

雙手供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禮前站姿,公升國旗前的站姿。表示誠意正心。

叉手禮是唐、宋、金遼、金、元時期的一種行禮方式,也叫交手禮。宋人《事林廣記》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即雙手手指交叉在胸部而示敬,這種叉手禮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使行。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

叉手示敬,是古代漢族拱手揖禮中的一種姿勢。唐柳宗元詩曰:「入郡腰恆折,逢人手盡叉。

」所以一般認為在唐代始流行這種見面禮。那件唐代青瓷俑的叉手姿態,讓我們看到西晉時,行叉手禮的形象。說明在早於唐朝三百多年前的西晉元康年間,已有叉手示敬的禮節。

唐以後的五代、宋還盛行這種禮節。在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上繪有作叉手禮的人物形象。《事林廣記》中,有「叉手法」的記載。

女俑在行叉手禮時,衣衫的寬袖滑至肘部,將整個小臂裸露在外。腰部束帶,挽成蝴蝶結。按人體比例來看,女俑似為跪姿,寬大的衣衫將其身軀籠罩住。

寬袖長衫,是魏晉以來流行的服飾。

現代的叉手禮已經改為手交叉在肚臍上,又叫太極握,一樣是男左女右,加上鞠躬也是一種禮了。

11、抱拳禮

抱拳屬於「拱手」的一種,源於古代軍禮,右手握拳,左手四指併攏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此禮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法多在明朝盛行。明朝民間習武風氣盛行,因而抱拳揖禮也在民間得以推廣。抱拳揖禮手態簡單,舒適自然,百姓易學易懂,平時相見而揖,風氣極盛。

在中國抱拳究竟有什麼講究呢?抱拳的標準姿勢是:左腳上前一步,右腳跟上;併步的同時,兩手環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向左手,拳頂對著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拇指彎曲,兩手手心向外前推。

請注意,抱拳時,男子切忌右手抱左拳,否則是為「兇拳,或看不起對方」。

文明禮儀網路禮儀

巨野縣大謝集鎮第一中學黃成章 教學內容 1 我國青少年文明上網的要求 2 理解網路禮儀也要注重文明的重要性 教學物件 初中一年級的學生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 我國青少年文明上網的要求 難點 理解網路禮儀也要注重文明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 講授法 討論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 計算機綜合運用 通過投...

文明禮儀宣誓

我們莊嚴宣誓 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講文明,樹新風,堅決向不文明言行告別。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團結友愛,言語文明,健康上網,講究衛生,愛護公物,衣著得體,舉止大方。我們順手撿起是的一片紙,純潔的是自己的精神 我們有意擦去的一塊汙漬,淨化的是自己的靈魂。我們得體的校服和...

文明禮儀習慣

馬家砭中學 講文明,重禮儀 啟動儀式 中國自古都是禮儀之邦,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 他引用古人名言來詮釋了禮儀的重要性,他還解說了禮儀包括哪些方面,要求新學年的每一天,新學期的每一節課,新課堂的每一分鐘,每一位同學都要講文明 懂禮儀,爭做文明的中學生。文明是一朵花,一朵永久芳香的花。我們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