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三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競賽題

2021-05-30 10:31:03 字數 3908 閱讀 5559

(每小題3分,共計150分,時間共60分鐘)

每小題只有乙個答案正確,請將正確答案填在對應答題卡上

1、我國古人對嬰、幼、少、青、壯、中、老各個年齡的稱謂,真可說是名目繁多,雅緻有趣。古代的「及笄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指稱的年齡分別是:( )

a、15歲、20歲、30歲、40歲

b、女子15歲、男子20歲、50歲、60歲

c、女子15歲、男子20歲、30歲、40歲

d、13歲、20歲、30歲、50歲

2、壽聯多是祝願壽者長壽,稱頌壽者的品德與功績。壽聯多為五字或七字,也有達數十字或數百字的。壽聯切事、脫俗、工整而有韻味,選用恰切的詞句,注以流暢的氣勢,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義,引起共鳴。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這幅壽聯寫的老人歲數是:

( )

a、60歲 b、70歲 c、100歲 d、141歲

3、「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乙個具有基礎性性質的學說。可以理解為:太陽光能照到的地方為陽,照不到的地方為陰。

山北當然照不到,為陰;水的北岸正對著太陽,為陽。反之亦然。所以,水南為陰,水北為陽。

例如:「江陰」、「漢陽」、「衡陽」、「華陰」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長江南岸、漢水的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北邊

b、長江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北邊、華山的南邊

c、長江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北邊

d、長江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南邊

4、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浩如煙海,二十四史乃是中華文化遺產的精華,而「前四史」, 是二十四史中的精華。「前四史」是指:( )

a、《史記》 、 《漢書》 、 《後漢書》 、《三國志》

b、《國語》 、 《左傳》 、 《戰國策》 、《史記》

c、《左傳》 、 《戰國策》 、《史記》 、 《資治通鑑》

d、《戰國策》 、《史記》 、 《漢書》 、 《後漢書》

5、《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四庫」是指:( )

a、仁、義、禮、智b、經、史、子、集

c、詩、書、禮、易d、禮、樂、書、數

6、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所提出,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其中「四書」是指:( )

a、《詩經》 、《尚書》 、《周易》和《春秋》

b、《大學》 、《中庸》 、《論語》和《孟子》

c、《國語》 、《左傳》 、《禮記》和《春秋》

d、《詩經》 、《尚書》 、《禮記》和《周易》

7、五岳,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五岳起源於古代中國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國君對山神的祭祀聯絡在一起的。其中「東嶽」、「西嶽」、「南嶽」、「北嶽」、「中岳」分別指的是:( )

a、恆山、嵩山、泰山、華山、衡山 b、華山、衡山、恆山、嵩山、泰山

c、衡山、恆山、嵩山、泰山、華山 d、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

8、我國古代史書是記載歷史事實的歷史散文,要求如實地記載真實的歷史事件,不允許採取文學創作的方法進行虛構。史書編排體例分為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歷史)、紀傳體(以人物活動為中心反映歷史)、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記敘歷史)、記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記載歷史;根據編排的年代跨度情況,史書又分為通史和斷代史。下面對《史記》、《左傳》、《戰國策》、《漢書》編排體例判斷正確的是:

( )

a、紀傳體、國別體、編年體、通史 b、通史、國別體、編年體、通史

c、紀傳體、編年體、國別體、斷代史 d、通史、編年體、國別體、通史

9、古代有「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下面關於「月相紀日法」用法分析正確的是:

( )

①《五人墓碑記》:「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陰曆三月十五日。

②《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陰曆每月初的一天;朔:陰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陰曆七月十六日。

④「今當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誕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這個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寧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這個月初四。

abcd、③⑤⑦

10、《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有的「六義」,即是指「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下面對《詩經》「六義」的理解正確的是:

( )

a、「頌」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共105篇。

b、「風」是國風,即西周時期各國的民間歌謠,《詩經》中的精華,共305篇。

c、「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先用其它事物引出要說的內容。

d、「賦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

11、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四個神話傳說。它們是:( )

a、「大禹傳說」、「愚公移山傳說」、「魯班傳說」、「孟姜女」

b、「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大禹傳說」

c、「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d、「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大禹傳說」、「魯班傳說」

12、下面關於「桃李」、「巾幗」、「鬚眉」、「伉儷」、「布衣」含義理解正確的是:( )

a、男子、夫妻、百姓、學生、婦女 b、婦女、男子、夫妻、百姓、學生

c、夫妻、百姓、學生、婦女、男子 d、學生、婦女、男子、夫妻、百姓

13、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稱與現代地理名稱含義不同,對下面句子的古代地理名稱理解正確的是:( )

a、「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山東」是指「泰山以東」。

b、「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黃河以南、黃河以北」。

c、「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關中」是指「潼關以西」地區。

d、「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於滅亡。」 ——「山西」是指「泰山以西」。

14、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遷,調動官職,包括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

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乙個字,公升級叫遷公升、遷授:降級叫遷削、遷謫、右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b、檄,古代最初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用於曉諭、徵召、聲討,也可特指聲討的文

告,著名的如駱賓王的《討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曉諭的意思。

c、踐阼,特指皇帝登臨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踐祚」、『登極」、「登庸」、「御極」。

d、卒,「死」的一種說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稱崩、百歲、千秋、山陵崩等;對公、

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諱地通稱「死」。

15、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職變動正確的一項是:( )

a、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放:暫代,**。

b、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陳情表》)——擢:放逐,貶謫。

c、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就:就職,上任。

d、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項羽本紀》)——假:晉公升,公升任。

16、下列文化知識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五音,指宮、商、角、徵(zhǐ)、羽,是中國古樂基本音階,加上變徵、變宮為「七聲」。

b、西周春秋時期有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君,如「晉侯、秦伯」。

c、戰國「四公子」,指「齊有孟嘗君,趙有武安君,楚有春申君,魏有信陵君」,即田文、趙勝、黃歇、魏無忌。

d、中國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徽州。後「九州」成為中國的代稱。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目錄一 人的稱謂 5 直稱姓名 5 稱字 5 稱號 5 稱諡號 5 稱齋名 5 稱籍貫 5 稱郡望 5 稱官名 5 稱爵名 6 稱官地 6 兼稱 6 謙稱 6 敬稱 7 賤稱 7 特殊稱謂 7 二 古代職官 8 爵 8 丞相 8 太師 8 太傅 8 少保 8 尚書 8 學士 9 上卿 9 大將軍 9...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大全

一 科舉教育 1 科舉制度概說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 的一種基本制度。它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 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時1300餘年,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從官制史角度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巨大進步。它所堅持的是 自由報名,統一考試,...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

10別人賢能的兒子 11別人的學生 賢侄賢弟仁兄等等 2 其他別稱 同窗 同門 同硯 寒窗 門生 東床 東坦 嬌客 外父 外姑 季父 冢子 庶子 良人 良君 細君3 稱謂前加上 家 或者 舍 表示對自己的謙稱1.家父 家嚴 家君 2.加母 家慈 3.寒舍 自己的家 4.家兄 5.舍妹 6.舍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