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我家鄉的節日習俗

2021-03-03 23:24:46 字數 2677 閱讀 1897

——以元宵節為例

班級:工程c103班姓名:李凱揚學號:107460

本學期的選修課——「中華民俗風情」已經接近尾聲了,在課堂上,老師為我們介紹了我國很多的民俗風情和文化習俗,像姓氏的來歷、節日習俗、生活習俗、忌諱避諱等等,使我對我國的民俗風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我來自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在這裡,我就以元宵節為例,談談我家鄉武安的元宵節習俗吧。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武安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乙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武安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的名稱喻於節日活動重在夜晚。古人這日祭杞天地,禱求福祉之意。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 元宵節是與春節融為一體的又一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它比春節更熱鬧。若說這兩個節日均是祭典、大慶典的節日,而春節則是以禮俗為重,元宵節則是以娛樂為主。各種民間花會、民間娛樂藝術和民間美術都要爭相進行。

一過破五(正月初五)就開始著手準備,在街中搭起牌坊,家家戶戶開始為元宵節活動做準備,都是自己親手用紅、綠、黃彩色紙剪成高約一尺,寬約八寸的長方形紙方,紙中還要剪成各種圖案的,還要寫上「五穀豐登、風調雨順、萬事如意、吉慶有餘、國泰民安、恭賀新春」等吉祥詞語。下面還接有半尺多長的紙穗。將頂端折回寸許包在紙繩上,用漿糊沾好,各色紙方錯開,一條紙繩上少者四五方,多則七八方不限。

懸掛於自己門首和街道間,街道上全是人們自發掛起的吊掛,紅紅綠綠,迎風飄揚,壯觀到極至。 各街道開始搭建各種供遊人玩的遊藝裝置:板不煞、鞦韆、地牤牛、過梁遊、平天轉、李十王子火、喝一壺、啃蘿蔔等。

這樣的遊藝活動基本上武安城鄉都有。元宵節吃「元宵」,它是武安從古至今沿續的一種民間食俗。因為元宵形圓音圓,喻於著「闔家團圓」之意,象徵著人們吃了湯圓就一家團圓和睦,民間流傳著:

「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佳句。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公尺製成,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武安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

「元寶」 。

社火班是民間最為古老的表演團體的乙個總稱,尤其帶有大鑼大鼓的炫耀性很強的表演團體的,俗稱「武社火」,古代詩人陸游在《嵇山行》中曾這樣寫道:「空巷看竟渡,倒社觀戲場。」以前,在古城武安每個鄉鎮村落均有社廟(廟會)。

各村都要春秋兩季要祭祀社神(土地神)的習俗。春社為祈求五穀豐登,秋社為慶賀一年豐收,後來發展為採用平調和落子演戲來酬神祈福,進而治襲為武安民間文化娛樂活動,這就是武安民間俗稱:「年規戲」的淵源。

作為武安一種傳統民俗娛樂風俗,這種社火班在武安鄉村幾乎都有,因有武術表演的「武社火」 故以管弦伴唱的小型演出團體又稱「文社火」。追溯古城社火的起源,從清朝中期的興盛。到**中途的敗落,繼而建國後又得到復甦,但是,文革時期偃旗息鼓,改革開放以後這項古老的藝術又以全新的活躍在城鄉。

「武社火」 多以練拳習武形式進行表演,以傳統的武術套路和器械做表演,以戰鼓、大鑼、大饒等器樂為伴奏的一種武術表演活動。此項主要目的是習武強身,防賊御盜。每年的社火活動及元宵節期間助興表演。

器械有:少林棍、齊眉棍、單刀、雙刀、單拐、雙拐、青龍偃月刀、春秋大刀等。還要表演靜如泰嶽,動如疾兔,粗獷激昂,時如蛟龍鬧海,時如猛虎下山,或如大鵬展翅,又如鷂子翻身,氣勢磅礴,撼天動地。

每當正月十一至十七元宵節期間,武安城鄉的業餘藝術家們,舞動著五彩繽紛的花扇和彩綢,伴隨著節奏鮮明的鑼鼓聲和旋律優美、高亢清脆的嗩吶聲,在農村街道、城鎮的廣場翩翩起舞,以增加元宵節的歡樂氣氛。

武安民間舞蹈基本以秧歌為主,武安鎮古樓街(原一街)的腰鼓,西關街(原三街)、北關街(原五街)的花扇和彩綢舞,以及借用道具表演的東關街(原六街)獅子威風凜凜,土山村的舞龍、駢山村的竹馬、小旺、順義莊的旱船、冶陶、近古的跑驢惟妙惟肖,各鄉村的花船、大頭娃、武術、高蹺等;柏林、土山的的抬閣生動有趣;各村的秧歌、戰鼓等,白鶴觀街吹歌、拉花等民間藝術,它們是民間文化娛樂的集中體現。鬧花燈是武安年俗中高潮中的高潮,傳統的元宵節中,無論是城裡還是鄉村,家家戶戶掛花燈,城裡有燈賽,鄉下村里有燈會,花燈的樣式更是爭奇鬥艷,異彩紛呈,民間美術在元宵節花燈活動中盡顯風彩。、團城村「打梨花」、駢山村正月十七舉辦盛大黃河燈會焰火等「鬧元宵」 歡慶活動。

此風民清至今尤盛。

它又是武安人習慣在上元之夜觀燈賞景,所以又稱「燈花節」燈節。元宵節自正月十一至十七,(駢山村鬧到十七)一般是五至七天,這種節日它是春節的延續,也是武安春節歡樂的最熱鬧的頂點。

民間傳說上元節起源於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出宮觀燈,與民同樂。自古以來,在元宵節期間武安城鄉都要進行扎彩燈、唱平調和落子的戲文、東關街舞獅子、南關街和三小和炮坊都要舉行放煙火等「鬧元宵」 的活動。

此風民清時代尤盛自漢代以來,此習俗唐宋時代先盛。

武安年俗活動的主旨是辭舊迎新,武安人通過一系列的娛樂活動,來表達了慶豐收,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的美好願望。隨著時代快速發展,古老的傳統民間文化形式己經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武安元宵節習俗必將在文化武安建設中得到進一步的保護。

我家鄉的傳統習俗

我的家鄉座落在乙個偏遠的山村。村子中景色秀麗,得天獨厚。這裡的青松翠柏 四季常綠,還有幾十種樹木,像柞樹 槐樹 榛樹 山棗子樹群以及映山紅等樹。往深走就是潺潺的溪水,終年不斷。而礦產也很豐富,有崚礦 鎂礦 滑石等資源。因隸屬鞍山,既而有很多冶鐵企業集團等在這開發資源,家鄉的人有很多在家附近工作,可謂...

家鄉的習俗

我的家鄉有一些習俗,無論是誰也無法改變。在我的家鄉,有這麼乙個規定,在過年的時候,無論是誰,都必須要趕回去跟家人團圓,吃團圓飯。在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圍在一張桌子上說說笑笑,那是一幅多麼幸福的畫卷。在平時,因為各自工作和學習的繁忙,大家很難聚合在一起。作為小孩,總對每年這種團聚的日子充滿了期盼。在吃團...

西方的節日習俗

西方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亦具有生產 生活及宗教三大型別,但由於社會經濟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前兩種型別的傳統節日或日益淡化,或逐漸消亡,而讓位於宗教性節日 此外,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其殘存的農牧業生產性傳統節日大多僅僅具有地域性而非普適性的特徵,並且侷限於各地區的農村鄉鎮,或者某種農牧產品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