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技巧一

2021-03-03 22:52:01 字數 4239 閱讀 7952

辯論技法

一、搶奪旗幟,先發制人

在辯論中,論點就是戰旗,如同全軍的統帥和靈魂,要想取得辯論的主動權,就必須搶先下手確定已論,搶奪辯論制高點,這樣既可以使論敵陷於被動,又能給聽眾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創造心理優勢。運用這一戰術的關鍵是搶在論敵之前迅速集中有利論據,樹立起有利於已方的論點,擊中論敵命題的要害。樹立論點的方法是多樣的,一般來說可以有以下幾種:

(一)開門見山法

辯論發言一開始,就單刀直入,開門見山地亮出已方觀點,這樣既為發言者確立了辯論中心,便於在明確的觀點統領下,集中材料進行論證,又劃清陣線,便於聽眾分析思考。如,南京大學隊與上海大學隊進行的一場辯論賽,辯題是「實施環境保護,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正方隊員一上場就宣告:

我們是環境保護的堅定擁護者,我們希望既保護了環境,又增長了經濟,但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為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我們主張寧可適當降低經濟增長速度,也要保護好環境。

(二)先亮敵論法

辯論中先亮出論敵的觀點,然後進行反駁論證,這種方法以攻為主,主動出擊,目標明確。如,辯論「常在河邊走,哪會不濕鞋」可以這樣闡述:

當全國人民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同心同德地建設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時,有些人卻在散布這樣一種奇談怪論:「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這個比喻的言下之意是:

長期從事某項工作,借職務之便謀點個人的私利是難免的。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河邊濕鞋」者確有人在:有人以辦戶口之權索賄**;有人借人事管理之職為子女親屬招工提級;有人乘出國洽談生意之機慷國家之慨換取外商「饋贈」;有人趁財務管理之便任意將**裝進自己的腰包。

但這些人,畢竟是少數,不能代表社會的主旋律。事實上廉政奉公的事例是數不勝數的……

(三)正反對舉法

在辯論開始時,把已方論點和敵方論點同時亮出,再進行分析反駁,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對比鮮明,既便於展開攻勢,邊破邊立,又便於聽眾在鮮明的對照中甄別是非,分清真理和謬誤,還是辯論「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亦可這樣闡述:

現在有一種奇談怪論,說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它的寓意是:長期從事某項工作,借職務之便謀取點私利是在所難免,合情合理的。

果真如此嗎?不!

「常在河邊走」確有「濕鞋」的可能,但這只是可能,不是必然。我們共產黨員,革命幹部、廣大職工的一切言行,應「合」的不是利已主義的「情」和以權謀私之「理」,而是為人民服務的無產階級之「情」和「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之「理」?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是為搞以權謀私等不公正之風進行辯護的謬論。正確的宗旨應該是:「常在河邊走,貴在不濕鞋!」

(四)援引事實法

辯論時,先列舉真實、具體、確鑿有力的事實,再引出已方觀點,或批駁論敵謬誤,從而使論點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例如,軍隊中有些同志對啟用年輕人不大放心,認為「嘴上**,辦事不牢」,針對這種錯誤觀點,可以做這樣駁斥:

古今中外,許許多多軍事活動家,恰恰都是在風華正茂的時候,建立起不朽功業的,民族英雄岳飛,20 多歲帶兵抗金,31 歲當了節度使;其子岳雲,12 歲從軍,14 歲成為軍中驍將,20 歲時當了將軍;曾統率大軍席捲歐洲大陸的拿破崙,24 歲晉公升為少將,統兵攻打義大利,戰勝奧地利時,方27 歲;**十月革命的軍事統帥伏龍芝,不到30 歲當了東線與南線的指揮官,獨擋一面,40 歲提任國防部長;在我們軍隊裡,許多老帥和老將們,多數不也是在20 歲的時候,就當了師長、軍長、軍團長以至方面軍總指揮了嗎?可見「嘴上**」與「辦事不牢」之間沒有必然聯絡。

(五)設問過渡法

在辯論中,運用層層設問設答的方法,步步深入地引出自己的觀點。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富於啟發性和條理性,步步為營,層層深入,條分縷析,論點鮮明。

二、把握環境,因勢制宜

任何一場辯論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的,同時,任何一場辯論都具有它所特有的辯論環境,巧妙地把握辯論環境的特點,使它為我所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借助環境

環境不同,言談也自不同,在辯論中,順應或借助公眾情緒,地理環境,當時形勢等因素,駁斥對方,能有效樹立已論,增加說服力。

例如,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的劇本《**與人》首次公演成功,觀眾紛紛要求蕭伯納上台接受大家祝賀。蕭伯納上台後,突然有人對他大聲喊道:「你的劇本糟透了,誰要看!

」蕭伯納向那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冷靜地說:「我的朋友,你說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遺憾的是,我們兩個人反對這麼多觀眾有什麼用呢?

」在觀眾的一片哄笑中,挑釁者灰溜溜地走掉了。

蕭伯納正是巧妙運用了當時的環境,借助觀眾情緒,反擊對手,使對方狼狽不堪。

再如,我國戰國時代蘇秦,第一次向秦惠文王獻用武力統一天下的計策,被當頭澆了一瓢冷水,這是因為他沒有看清自從殺了商鞅後,秦王一直不大喜歡外來說客的情況,致使自己遊說的內容與當時的社會形勢格格不入,招致了失敗的結局。

(二)把握時機

孟子說:「雖有智慧型,不如乘勢。」在辯論中,要善於捕捉辯論的時機,順勢或乘便行事,便會收到「四兩撥千鈞」的功效。

南朝寧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賢緩第十九》記載了阮伯彥的醜女聰明善辯的故事。阮女嫁給了許允,許允嫌其太醜,行過交拜禮後,卻不入洞房,經好友相勸,只好進去與妻子見了面,但又馬上要出去,這時阮女及時攔住丈夫並一再問他究竟為什麼?於是夫妻間進行了一場辯論。

許允說:「婦女應該具備四種德行:婦德,要求貞順;婦言能夠善於辭令;婦容,要求有美好的容貌;婦功,必須能織絲麻,你具備哪幾條呢?

」妻子回答說:「新婦所少的只是美好的容貌罷了。」緊接著展開攻勢,反問:「但是,讀書人應該有許多良好的品行,您具備了哪幾條?」

許允說:「我全都具備了。」

許允的妻子說:「各種品行中,德行排在首位。您喜歡女色不喜歡德行,怎麼能說全具備了呢?」

許允面露愧色,從此便對妻子敬重起來。

可以看出許妻不僅善辯,而且時機抓得好,她乘勢抓住婦女應有的幾條德行,就勢提出了讀書人應有德行。幾句及時的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如果她當時對困境束手無策,坐失良機,那恐怕就是另一種結果了。

(三)利用矛盾

抓住對方辯論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從而有力地駁倒敵論。

例如,《孟子. 告子章句》中記載:

告子說:「飲食男女,這是本性。仁是內在的東西。不是外在的東西;義是外在的東西,不是內在的東西。」

孟子說:「怎樣叫做仁是內在的東西,義是外在的東西呢?」

告子答:「因為他年紀大,於是我去恭敬他,恭敬之心不是我所本有,正好此外物是白的,我便以它為白色之物,這是由於外物的白而我加以認識的緣故,所以說是外在的東西。」

孟子說:「白馬的白和白人的白或者無所不同,但是不知道對老馬的憐憫之心和對老者的恭敬心,是不是也沒有什麼不同呢?而且您說,所謂義,在於老者呢還是在於恭敬老者的人呢?」

告子答:「是我的弟弟便愛他,是秦國人的弟弟便不愛他,這是因為我自己的關係而高興這機關報,所以說仁是記憶體的東西。恭敬楚國的老者,也恭敬我自己的老者,這是因為外在的老者的關係而這樣的,所以說是外的東西。

」孟子說:「喜歡吃秦國人的燒肉;和喜歡吃自己的燒肉有所不同,各種事物也有如此情形,那麼,難道喜歡吃燒肉的心也是外在的東西嗎?(那不和您說的飲食是本性的論點的矛盾了嗎?」

四、借題發揮

在自己的立論受到攻擊的情況下,不直接從下面答辯,而是借助對方的話題進行還擊,從而駁倒對方,佔據場上優勢。

例如,1928 年夏明翰在對付敵人審訊時,借「宗教信仰」的話題,進行還擊,不僅表明自己態度,而且對敵人進行了揭露,其對話如下:

問:「有無宗教信仰?」

夏明翰:「我們共產黨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們一手捧著《聖經》,一手舉屠刀。」

在已方處於受攻擊地位時,也可以運用借題發揮法,立即就對手所提的問題作換位思考,或依照對方論斷,反駁對方,從而置敵於被動。例如:

在乙個國際會議上,某西方人士挑釁地對中方代表說:「如果你們不向美國保證不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那麼顯然就沒有各平解決的誠意。」我方代表說:

「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採取什麼方式解決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事,無須向他國作什麼保證。請問,難道你們競選**也需要向我們作出保證嗎?」

五、釜底抽薪

俗語說:「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底抽薪法就是通過駁倒對方的論據,從而使對方的論點不攻自破的一種辯論方法。例如:

某院校就《武將也要有文才》一題展開辯論。一方認為「武將不必有文才,理由是武將只要能組織訓練,指揮打仗就行了,學言語是避長揚短。」另一方反駁道:

「在知識的海洋裡,每一門學科,每一種知識,都不是孤立的,武才與文才也是這樣。武才靠文才來總結、交流、提高,文才靠武才來提供內容,鑑別真偽。我請教過一位高階指揮員,他向我列舉了武將學文的種種益處:

一是可以把練兵打仗的實踐經驗上公升為理論,便於學術交流,和供後人學習借鑑;二是培養深入、嚴謹、細緻的作風,避免粗枝大葉,三是迫使自己不斷進取,防止經驗主義;四是在學文過程中加強思想修養,養成勤勞思考的習慣;五是豐富業餘生活,使文武互為補充,工作有張有弛。仔細一想,這確是經驗之談。」

這裡就是用「釜底抽薪」法。「武將只須打仗訓練,學文『避長揚短』」的論據一倒,「武將不必有文才」的論點也就不能成立了。

辯論方法技巧

辯論的套話 1 對方辯友有以偏概全之嫌哦 場合 對方邏輯是以點推麵時,比如從夏惟桐很笨推出男人都很笨等 2 對方辯友屬於迴圈論證 場合 這是辯論裡面經常發生的,為什麼好馬不吃回頭草?因為好馬不會吃不好的草,回頭草是不好的,好馬自然不會去吃.這當中跳過了論證,為什麼回頭草是不好的?3 對方辯友滔滔不絕...

自由辯論的一般技巧

自由辯論是有技巧可循的。有技巧有少技巧,在辯論中便會體現為多主動與少主動。當然,也不能唯技巧,因為技巧畢竟只是技巧。辯手對於技巧應該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但是不能代替對辯題的鑽研。反之,單鑽研辯題還不夠,還需要一般地了解和認識技巧。也正因此,根據筆者多年的經驗,總結以下的技巧供大家參照。一 攻擊技巧 ...

辯論賽技巧

問 從法務部,好的,謝謝您。此時,下位上場的辯士,即可拿出預先準備的法務部統計資料,想觀眾說明 各位,法務部的資料上有這樣一句話,這份統計資料不可以用來逐年比較,因犯罪率的增加和人口增加一樣是必然的。j 還有乙個例子 問 您方認為企業回逃避環保工作,是嗎?答 是的,他們當然會逃避。問 您可以念一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