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複習名詞解釋解答題材料分析題

2021-03-04 09:51:23 字數 4794 閱讀 8651

一、名詞解釋:4*5=20分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對組成教育系統的各要素進行調節,保證教育活動得以進行的規範系統和機構體系。教育制度的規範系統包括教育傳統、倫理道德及意識形態等內在於社會的思想觀念和制定成文的對教育行為進行明確規範約束的政策法規。教育制度的機構體系包括正規教育制度、非正規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2.學生成長、學生成長規律

學生成長的概念:

學生成長是指個體在學生生涯階段中身心上的持續的規律的變化過程,特別是學生的身心向積極方面變化的過程。學生的成長受到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學校教育以及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影響。社會和教育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學生新的需要與學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間的矛盾,是學生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

學生成長規律: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困惑,這些困惑大致來自如下五個方面:

① 元文化的選擇困惑;

② 「**感」的產生;

③ 對傳統價值的懷疑;

④ 交流障礙所導致的痛苦;考試文化帶來的沉重壓力。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們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和自身發展需要,以觀念或理念形式體現出來的指導教育實踐活動的關於受教育者素質總體發展規格的預期設想或規定。

4.學校德育

學校德育的概念:

學校德育是一種狹義的德育,是指學校道德,是教育工作者通過創設適合德育物件道德生長的價值環境,促進其道德規範在認知、情感、信念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理解與建構,從而完善其品德的教育活動,是一種規範社會道德的進步,維護學校生活秩序,使學校教學順利開展。

二、理解分析:4*8分=32分

1.從邏輯學角度理解教育的涵義

從邏輯學角度看,教育存在著8個層面的涵義:

① 教育是一種影響活動。

②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影響活動。

③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一種有意識的精神影響活動。

④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有意識的向善的精神影響活動。

⑤ 教育是使人不斷向上、不斷超越的積極的精神活動。

⑥ 教育是一種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斷向上的活動。

⑦ 在學校中,教育是一種以教與學以外在表現形式,有目的地促進人的身心向上發展的精神生活。

⑧ 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2. 理解學生的本質屬性

「教育原理」理論體系中的「學生」是指在中小學接受基礎教育的青少年。從本質意義上來說學生是具體發展意義的人。① 學生發展是多方面盡可能充分的發展;② 學生的發展是富有個性的發展;③ 學生的發展是持續的、終身的發展)、是具有社會意義的人、是具有文化意義的人;學生是獨特的生命精靈。

3.新課程背景下的課程定義

從詞源分析,課程一詞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一般而言,它是為實現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目標而規定的教學目標幾它的目的、內容、範圍、分量和程序總和,包括為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而營造的學校環境的全部內容。

4.教學的語義

從漢語的語義考察,「教學」有四個意思:教學即學習;教學即教授;教學即教學生學;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從teach的語義學分析,有五種定義方式:

描述式定義;成功式定義;意向式定義;規範式定義;科學式定義。教學就其性質而言,有三層意思:一是教師通過教而學習;二是師生共同學習;三是學生在教師教的過程中得到學習。

三、解答題4*6分=24分

1.教育功能、固有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功能:

「功能」特指事物或方法內含的、可能實現的有效的作用。「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對個人或社會所產生的功用或價值。一般地教育功能可以分為期望的教育功能、潛在的教育功能、現實的教育功能三個層面。

固有功能:

教育具有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四大固有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指教育能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完成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度的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教育具有維繫國家和社會政治穩定、促進社會政治發展的功能。

教育的經濟功能是指教育對一國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所起的促進作用。教育之文化功能主要表現為傳遞和儲存文化、普及文化、更新文化三個方面。

派生功能:

現代學校具有6大派生功能:1)學校具有「託管所」的照管功能;2)學校具有後勤保障的功能;3)學校具有執法的功能;4)學校具有降低失業率、緩解就業壓力的功能;5)學校具有降低人口出生率的功能;6)學校實體直接或間接地拉動了經濟增長率。

2.教師素質的理想要求

21世紀教師的理想素質至少應包括如下四個方面:1)較高的學歷水平2)廣博精深的科學文化素質;3)全面創新的能力素質;4)整體素質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

3.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相對於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學校為基地而開發的課程。它的目的在於盡可能滿足社群、學校、學生的差異性,充分利用學校社群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可供選擇的課程。從操作角度講,校本課程開發具有四個層面。

校本課程開發有5個基本特徵:1)基於學生的興趣與需要;2)立足於學校現有的課程資源的充分利用;3)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學生與家長等而不是專家;4)校本課程開發的性質國家課程的補充;5)校本課程開發追求乙個共同的目標,即學校教育哲學。

4.有效教學

有效的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具體說,教學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蘊:1)有效果;2)有效率;3)有效益。

有效教學有五個特點:1)引起學習者學習的動機;2)明晰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3)基於學生的接受方式授課;4)引導學習者投入學習過程;5)指向學習者的自主學習。

論述題:12分

論述我國教育目的的主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確立的我國新時期(現階段)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人」。

「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人」,這一教育目的包含的主要內涵,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

(1)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人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同時個性也獲得發展

(3)要使每個受教育者都能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

材料分析:12分

從德育策略上分析:(注意結合材料分析,以下是課文知識)

學校德育的策略

(1)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並舉;

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是衡量道德發展水平的三個不同的方面,這三者是相互關聯的乙個整體。人的道德行為不是一種本能的適應活動,它必須以一定的道德認識為基礎,因此認知發展是道德發展的必要條件;情感對人的道德行為具有引發和調節的作用,因此情感發展是道德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條件;行為是個體的道德發展水平在獲得道德認知,並在道德情感的促發下所表現出來的結果,是可測量,可評價的。

(2)當代德育時效性低糜;

當代德育實效性低糜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有道德的知、情、行三方面被孤立的結果,知德分離、缺乏情感性,從而造成道德行為的僵化。現行德育往往將德育內容知識化、學科化,沒有將情感作為其核心目標。而眾所周知道德的深層本質應該是發於情、出於自願的行為。

正如馬克思所說:道德的本質精神是自由、自律。因此只有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理解,同時使道德的話語、行為習慣等變為內心的感受、動機的一部分,才能使兒童成為真正的「道德哲學家」。

現行德育忽視在德育過程中情感的品質、狀態的激發,忽略兒童德育內化能力的培養,只重視以「美德袋」的形式,通過說教,給予餞行機會以及獎勵的方法,把美德交給兒童。這種將道德中最具魅力的因素從道德教育中剝離出來,只剩下乾巴巴的道德規範知識傳授的時候,使得德育從根本上失去了它的內在價值,變成套在人們身上的一副無形的枷鎖。

(3)兒童道德的發展;

為了更好的促進兒童道德發展,我們不能為道德知識而灌輸道德知識,為道德情感而激發道德情感,為規則而遵守規則,我們要讓兒童在充分體認道德內涵的同時,激發其內在的情感因素,創設良好的道德情境,體驗如何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因此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忽視,要使它們從同一起跑線出發,齊頭並進共同促進兒童道德水平的發展。

(4)學校德育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道德教育的理想與現實往往是矛盾的,道德並不是為了讓人難於生活,而是讓人更好的生活;並不是為了體現道德規範而生存,而是為了維護個體的權益而生存。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教育的理想並不是要約束人,而是促進人更好的發展。但現實中的道德教育卻讓人們感受到約束、限制與壓抑,過多的道德規範壓得人們無法喘氣,過於煩瑣的道德禮節讓人們為之而困惑,從而促使人們或多或少的對其產生厭惡之情。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理想與現實的混淆,用理想的評判標準去衡量現實的道德發展水平,難免讓人產生困惑。考試大編輯整理

如何將道德教育的理想具體化,與現實的道德教育接軌也是德育有效實施的乙個重要方面。只有將道德教育的理想建構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恰當的方式方法與道德學習的主體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對話、模擬、體驗,才能從較為現實的角度去理解道德,去建構道德的深層意義,從而為真正達到人格的完善,實現自我。

(5)學校德育原則內化的強化;

道德原則的重要性在道德哲學家中有普遍的共識,道德原則只有在主體接受它並受其制約時,他才具有約束力。也就是說,道德原則存在的事實本身並不能保證乙個原則是合理的或是有約束作用的。道德原則能否對主體的選擇產生影響、能否對行為產生約束作用,關鍵在於主體是否自覺接受這一原則。

從這種意義上說,道德學習主體是自己道德原則的真正確立者和創造者。因此道德原則被看作是經個體選擇的合乎理性和人類價值的普遍性選擇方式。

因此在對兒童進行道德認知訓練的時候,我們不能僅僅停留於對道德知識的灌輸,不能只是把它擺在桌面上請學生品嚐,而必須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吃這道菜,這道菜的味道如何?有可能的話還應該讓學生明白這道菜是如何烹飪而成的?只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解,才能撥開雲霧見青天,真正將道德原則內化為學生的一種需要與自覺,才能發揮學校道德教育的真正實效。

學校德育策略的依據是道德哲學的三個公設以及各德育模式存在的缺陷。具體策略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並舉;學校德育理想與現實的平衡;學校德育原則內化的強化。

教育學名詞解釋

1.教育學 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 教育問題為研究物件,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2.教育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3.廣義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意識影響人 培養人的活動,包括個體從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會生活影響的總和。4.狹義的教育 是指通過專門的教育機構 學校 進行的有目的 有計畫 有...

教育學名詞解釋

1 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事實和教育問題,提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2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系統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施加有目的 有計畫 有組織的影響,以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3 課程就是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以及自學活動的內容綱要和目標體系,是教學和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總體規劃及其過程。4 ...

教育學名詞解釋

1.廣義教育 指一有意識影響人 培養人的活動,包括個體從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會生活影響的總和。2.狹義教育 是指專門通過教育機構進行的有目的 有計畫 有組織的教育過程,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的需要與可能,根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在受教育者積極參與下,對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 有計畫 有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