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

2021-03-04 09:48:47 字數 5398 閱讀 4502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歸因分析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筆者曾在「四川省心理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上做過專題發言,把引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與父母高期望值之間的矛盾。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在具有重視子女教育傳統的中國社會裡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在兒女身上寄託著父母甚至幾代人未竟的希望與夢想。再加上我國實行計畫生育的特殊國情,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壓在了乙個孩子的身上。

因此,孩子從小就像乙隻身負重托的蝸牛,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艱難地爬行。不少家長培養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是出於個人虛榮心的滿足,他們把自己未曾實現的目標或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從小就按家長的意志發展,根本不考慮孩子自身的興趣、能力和其他個性特點。

二、學生學習適應性及發展性與教師教學學生化程度之間的矛盾。

學生從幼兒園步入小學有乙個逐步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一年級新生來說,從教師到同學有陌生之感,課程壓力作業負擔和正規學校教育的組織紀律約束等等,構成了新入學學生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在學前期身心的發展的基礎上,小學教育開始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學生所達到的已有心理水平又不能完全適合於這些新的要求。

這樣一來,就使小學教育向學生提出的新要求和學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間產生矛盾。在教育的影響下,這些新的矛盾的不斷產生和解決,推動著學生的心理不斷向前發展。

三、學生個性發展與**化社會環境之間的矛盾。

人的心理衛生問題,大多是在成長過程中,因受到各種不良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逐漸積累和發展起來的。學生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大腦機能尚未發育成熟,人格特徵還處於初步的形成過程中,整個心理發展也還處在幼稚和不穩定時期。

因此,學生特別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傷害和影響。「初生牛犢不怕虎」說出了無知便無畏的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不少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反而變得越來越「膽小」起來,越沒有個性呢?

原因很簡單,在這個**化的社會裡,孩子畢竟是弱小者,順從者,他們要想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的要求,必須從小就得學習和遵守這個社會的規則。記得中國教育電視台的乙個《保護學生權益公約》的廣告拍得很有意思,描述的是乙個小男孩在一陣車鳴聲、傳呼聲、麻將聲、**吵鬧聲中,一直不停地在傾述著什麼,但他發出來的微弱聲音,早已被**社會的「燥聲」淹沒了,最後當一切雜訊停止,才聽清孩子說了一句:「你們為什麼都不聽我說呢?

」。我想這個公益廣告的確把學生的生活處境揭示得淋漓盡致!難怪那麼多學生感到孤獨,認為誰也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父母、教師總是要管這管那。

還好,有電視當中的大風車、動畫城陪伴他們成長,還有書店裡僅管數量不少,質量不太高的少兒讀物伴隨著他們渡過不被**理解和尊重的童年時光。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 (八)

傾聽大家好,今天心理健康演講的主題叫做——傾聽。傾聽就是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資訊,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我們通常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聽講,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排除與學習無關的干擾,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中。

而教師同樣也被要求在課堂上傾聽學生思想碰發的火花,從而與學生進**感交流。

一:教師應該如何把握傾聽的力量呢?

1.克服自我中心。

當學生願意讓你當傾聽者,表示他願意開啟他的心靈之窗,你應該帶著孩子的眼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享他的喜怒哀樂,欣賞他的奇異世界裡各種不可思異。而不要總想佔主導地位,不要匆忙下結論,不要急於評價觀點,不要急切地表達建議。這就要求教師在傾聽的同時,用孩子的眼光,孩子的語言去理解他,走近他,感受他,不要用自己「教師」的身份去給予孩子定義或制定框架。

2.克服自以為是。

每個人心裡總是有這麼一把尺子,關於對與錯的界限,關於好與壞的定義。當學生願意與你分享他的世界,你不能把學生的傾訴願望當做是一種小事或浪費時間的事情,哪怕他與你分享的不過是三言兩語的看法或一件平常普通不過的事情。只要條件允許,你應該鼓勵學生多善於與人溝通交流,並讓學生學會表達也學會傾聽。

這裡要提的是當學生來打「小報告」的時刻,教師應該如何對待呢?

你應該在學生說完前不要急於發表觀點,也不要提前在心中作出預判,盡量避免把對方的事情染上自己的主觀色彩,耐心聽完。然後安撫學生的情緒,等待學生平靜下來後,告訴他:你願意把它告訴老師,是對老師的一種信任,再來從這件事情來看,說明你也有了評判是非對錯的意識了,老師為你感到高興。

3.平等位置,注重細節

傾聽時候要讓訴說者放鬆,兩個人都坐下來,並且在同一高度上,面對面。這是表達尊重的一種方式。在此你與學生的距離不再是上與下的定義,不再是七尺講台的隔閡,而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

在傾聽過程中不要使你的思維跳躍得比說話者還快,不要試圖理解他還沒有說出來的意思。有時候孩子的語言表達還不夠完善或者不夠達意,所以你必須付出耐心與細心,並適時給於鼓勵與安慰,不能在孩子未表達完就一句打斷:我明白了。

這樣就嚇退了孩子嘗試的勇氣和訴說的動力,有時候還會形成孩子一定心理上的壓力。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尊重學生,不要打斷對話,要讓對方把話說完。千萬不要去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關的細節而打斷學生表達的願望。

另外,在學生表達的時候,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後,應該要全神貫注,全心全意去表達出你的關注與誠意。不要左顧右盼或做其他的工作。傾聽中,目光專注柔和地看著對方,適時給出回應,比如點頭和「嗯」,表示你正在專心傾聽。

在傾聽的時候給於學生適當的鼓勵和信心,這是十分重要的。

二:善於把握傾聽的契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課堂上傾聽學生的聲音,不僅僅是朗爽的讀書聲,還應該有學生創造與創新的思維激流。這些都應該在傾聽中給予尊重與重視,不能使其如流星一樣只存在瞬間的美麗。教育發展以來,答案也許不僅只有一種選擇,不同的角度我們還能發現很多「可能」,這些「可能」的存在更多是在學生的視野中被發掘和發生。

所以教師應該在傾聽中把握契機使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哪怕他的答案多麼的異想天開,不可思議,只要符合其中一種「可能」,都是應該被鼓勵與表揚。同樣教師在傾聽過程中不要匆忙下結論,不要急於評價觀點,不要急切地表達建議。當你聽完他的表達後,哪怕是錯誤的,你也要讓他知道:

你能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說明你是乙個愛思考,有好奇心的孩子。從而激發他探索的願望,又不打擊他學習的信心。

在孩子世界,傾聽是最靠近孩子心靈的地方。在孩子的世界,傾聽是最能開啟孩子心扉的視窗。在孩子的世界,傾聽是最能給予孩子勇氣的力量。

我國學生心理存在的兩大缺陷

目前,我國學生的心理發展普遍存在著兩大缺陷:一是創造力低於計算能力,二是對長輩及他人的施愛行為反應遲鈍、冷淡,共情能力差。這是著名心理學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學生心理與行為研究」課題中引人注目的結論。

近年來,國內外很多專家都對我國學生心理與行為進行過不同方式的調查和測試,取得了上萬條資料。「學生心理與行為研究」是教育部重點研究課題,沈德立主持這項研究已達十年之久,出版相關專著300多萬字。沈德立說:

「創造力與共情能力差作為共性問題出現,表明在少年學生身心成長過程中,**對學生心理與行為的認知普遍存在誤區。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公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大量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對學生心理與行為認知存在八大誤區,正是這八個誤區導致大人對孩子「愛」之愈深,孩子對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給孩子包辦一切,且過分地關注孩子表面的東西,造成兩個結果:一是沒有給孩子搭建發展創造力的空間,二是使本來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識。

學校、家庭教育的七個誤區

重成功輕失敗:關注成功重於面對失敗(忽視了失敗對於成功的奠基作用)

重物質輕精神:關注物質需求重於精神需求

重結果輕過程:關注學習結果重於學習過程(忽視了成長和積累的過程)

重智商輕情商:關注智力因素重於非智力因素(忽視了情感和意志品質的培養)

重答案輕問題:關注『是什麼』重於『為什麼』(忽視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重行為輕心理:關注外顯行為重於內隱心理(忽視內在的心理因素)

重共性輕個性:關注共性問題重於個性問題(忽視學生的個性化表達)

心理學家俞國良教授表達了與沈德立同樣的憂慮,並以他對世界各國學生進行的比較調查結果提供佐證:一是目前我國學生的運算能力在世界被調查國家中名列前茅,創造力卻位居其後;二是在我國,問及父母最關心的問題時,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讓孩子幸福成長,而孩子卻回答:父母只關心我的「分數」。

在問及老師是否愛自己的學生時,95%的老師回答是愛。但只有5%的學生認為老師愛他們

如何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學生作為獨生子女,由於特殊的家庭結構和教養方式,存在著一些共同的人格缺陷。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首先必需對他們共同的人格缺陷進行了解和分析。

1、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去考慮問題,堅信自己的判斷,往往不屑考慮別人的意見或做法,對自己不善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評,日常處事唯我獨尊,很少顧及他人。自我中心本是幼兒階段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進入童年期,隨著學生認知水平和交際水平的發展,逐步實現脫中心化,並且發展出良好的夥伴關係。但是,由於獨生子女獨特的家庭結構,他們從小沒有兄弟姐妹,乙個人獨享父母的關愛,再加上祖父母的溺愛,使得幼兒期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強化而固著下來,成為一種人格缺陷,並泛化到所有日常事務中,在與同學的交往中表現出自私和狹隘的弱點。

如果不及時加以克服,輕則對今後的社會交往帶來不利影響,不能很好地適應現實生活,重則可能引發人際衝突,成為誘發心理障礙的直接原因。

2、自私利已

在現今經濟的衝擊下,人們更看重實惠和物質利益,這種心態通過家長的和社會傳媒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錢放在首位,他們做事從不考慮別人的需要,總把別人當作自己的對手,看到別人有困難,不願伸手援助,還暗自得意,心裡等著看別人的笑話。這樣的學生不願幫助別人,什麼也不願與別人分享,長此以往將會失去朋友,別人也不願與他溝通,有什麼複習資料自然也不會與他共享,他當然也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3、缺乏同情心

同情心是保證人與人交往的感情基礎。孔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總是感到十分傷感。

心理學認為同情是由真實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緒、情感狀態所引起的與之一致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它使我們有能力置身於他人境地,與之同哀樂、同甘苦。可我們身邊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

而有的同學總是讓老師和同學頭疼,因為他們總是在別人犯錯批評的時候幸災樂禍,體育課上有一女同學在參加跑步時摔了一跤,臉上擦破了一塊,同學們都圍上去表示安慰,可他們卻哈哈大笑,還乙個勁地說:「活該。」

有一次,在校外看到一位盲人,他們故意引盲人到乙個石頭較多的地方,害得盲人摔跤,旁邊的同學都指責他們,可他倆卻笑著跑了。

分析以上這些孩子的行為,我們在氣憤之餘,更多的是感到悲哀。當今的世界仍存在著太多的苦難,我們的孩子們都不能去感受它,關注它,那麼當苦難降臨到他們頭上時,他們又將如何去承受這一切呢?

4、心理脆弱

心理脆弱表明心理活動強度低,心理耐受力差,應對挫折的抵抗力較為薄弱,在面臨強大的精神刺激時往往難以承受,會誘發過度的應激反應。例如某少女因為同學的一句玩笑而耿耿於懷,誘發了精神**症;某些學生因為老師的嚴厲批評而走上了輕生道路。究其原因,除了同學和老師的不當言行之外,更多的是這些同學的心理承受力太差,過分敏感,不能及時降解心理壓力,以致引發嚴重的心理障礙。

我們不僅要問:面對風雲變幻的世界,面對危機四伏的人生,如此脆弱的心靈又怎能抵禦人生的風暴,抵達輝煌的巔峰呢?獨生子女心理脆弱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成長過程中過多的溺愛和過少的競爭,剝奪了他們經受困難和挫折歷練的機會,他們就像生長在溫室裡的鮮花,弱不禁風,難以承受風霜雨雪的考驗。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

5 抑鬱心理 抑鬱心理是小學生較常見的一種心理失調症,是小學生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處於抑鬱情緒狀態下的小學生,經常生活在焦慮的心境中,他們內心孤獨卻不願向同學 老師和家長傾訴。6 孤僻心理 主要表現是喜歡獨處,實屬單飛的雁,不願與他人接觸,沉默寡言,內心產生壓抑 苦悶。這種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

同學們,下面先講乙個故事給你們聽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芝加哥市。時間是乙個星期天,一群中國留學生在路上行走遇到這樣一件事 一對年輕的美國夫婦,帶著乙個3歲的孩子在散步,那小孩有點頑皮,不小心掉進路邊的泥溝,泥溝裡沒有什麼水。中國留學生想衝上去把小孩救起來,這對年輕的夫婦卻阻止了他們,並且說 讓孩子自己爬...

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

中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七中心理諮詢室 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有強迫症狀的學生總在想一些沒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麼辦,總是反覆檢查作業做得對不對 女生總擔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齊,總要照鏡子。人際關係敏感方面有問題的學生總感覺別人對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 不同情自己 當別人看到他或議論他時總感覺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