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感悟

2021-03-04 09:48:44 字數 4775 閱讀 4802

孔凡江孔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論語》的思想博大精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

作為一名教師,怎樣從《論語》中學習「萬世師表」孔子關於教育的思想、方法?以及做人之根本?下面是我讀後粗淺的感悟。

孔子論學

一、以德育為主,全面發展。

孔子一生為培養治國人才而進行賢能教育。在「德、才」兩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為出發點,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並把「仁義禮智信」作為五常。他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意思是沒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知識也不可能持續發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使達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加以保持,知識水平也會下降、倒退,以至完全喪失。

孔子認為為人處事、立國都應以誠信為本,民無信不立,並深刻指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說,乙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的不知道他怎麼處理事情,就像牛車沒有、馬車沒有,那車怎麼走呢?

看看我們生活的今天,食品不放心,用品不放心,就連藥品也不放心。雖然這只是個例,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誰也無法否認,現在的社會道德良知在缺失。我校領導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所以在教師中提倡發揚傳統文化學習孔子思想,在學生中常抓小學生日常用行為規範。

二、言傳不如身教

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通過「正己」進而影響學生,而不是採用兵法來「馴服」學生。

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既是孔子的高尚師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條教育原則。

三、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讀《論語》,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方式是非常民主的,對學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常常鼓勵學生「當仁不讓於師」。孔子上課就是大家在一起輪流發言,自由討論,然後他作乙個總結。他的總結也不是說自己的就是絕對真理,只是評點一下。

他用真誠的心來說,但不保證自己說的就是真理,別人可以修正,這就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延續性。「把課堂還給學生,人人參與、人人展示、討論、交流、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這是我校精品課堂所倡導的,這不正是孔子「當仁不讓於師」的體現嗎?

四、因材施教

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了人性差異的觀點,強調人與人的差別是由天性決定的。「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他認為,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則不能給他講授高深學問。孔子注重對自己學生的觀察與分析,根據個性差異「對症下藥」,選擇各不相同卻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 孔子的解答竟截然相反,公西華不明白為什麼,孔子便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的是同乙個問題:聽到乙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做呢?孔子卻對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

他對子路說:家裡父兄在,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馬上去做呢?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

應當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麼呢?孔子開導說:

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

五、啟發式教學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

他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也」。當今教育界所提倡的「引探教學法」,老師應以「引」為主,調動學生探索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探索中提高**的本領,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從而使這種模式能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師的思想,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來並這樣做了。

六、教學相長

所謂教學相長,就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一種教學方式。有的人說,當老師不過是日復一日做些重複的工作,教了幾十年始終是同一本教材,這樣的工作既沒有挑戰性,也有沒有創造性。實際上,每一次上課都面對不同的學生,生成不同的課堂,在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中,教師也會收穫豐富的教學經驗,這樣,就更有利於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不斷向他人、包括自己的學生學習,才能彌補自己身上的缺點。

所謂「術業有專攻」,有些人在自己的領域是專家,但在其它領域,有可能只是乙個初學者。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抓住機遇、尋求發展、迎接挑戰、適應變化的法寶就是「終身學習」。

孔子論孝

「孝」,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乙個概念,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對於孝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今天的人來說,孝道仍然還存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一、《論語》中的孝道精華

(一)孝悌,仁之本

「無違為孝」。 有一次,孟懿子問孝,孔子說:「無違」,孔子又將這個意思告訴樊遲,樊遲不明白,孔子解釋說: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意思是: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來事奉他們,父母死後要以」禮」來安葬他們,還要按照」禮」的祭祀他們。

無違於禮,能以禮來奉事父母,這就是孝。

孔子又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是說:

子女奉事父母,如果父母有過錯,應當微言規勸(也就是語調低緩、和顏悅色地規勸),如果父母不聽從,還是應該照常恭敬,不要有違逆的心,等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再找機會進行規勸,這樣操心是很勞累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對父母產生怨恨。 「百善孝為先,孝順順當先」所以說只有先順從了父母,行的孝才會讓父母感到滿意啊。

在孔子的思想裡,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非常重要。如果乙個人能夠做到孝順,那麼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有益於許許多多的人。在人的一生當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無私的,他們為了養育我們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我們一輩子都報答不完的。

(二)養老更要「敬」老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認為,如果養活父母沒有誠敬之心,那麼和養活動物又能有什麼區別呢?「孝」應該體現在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上。當父母老了,四肢活動不便時,很多的子女認為孝順就是逢年過節時給父母送錢和禮品,殊不知,父母需要的不只是兒女物質上的幫助,還有兒女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慰藉,需要兒女從內心深處的關心他們,需要兒女的一顆誠敬之心。

(三)「孝」和「悌」相結合

《論語》中多次孝悌聯用,如「**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這裡的「悌」就是指敬愛自己的兄長,而敬兄長的實質則是要求人們不僅要善待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而且還要把這種「敬」推廣到社會的關係中去。 孔子認為應該用「孝」和「悌」相結合的方式來構建家庭和鄰里關係的和睦。「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把「孝」和「悌」相結合,把關愛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這對於我們今天所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有很大的啟發。

『有朋至遠方來,不亦說乎?』遠方的朋友來了孔子都這麼高興?可我們身邊的同事整天在一起工作我們應該更高興。

仔細想一下:全國有十四億人,乙個小鄒城也有百萬之多,可能在一起工作的有幾人?這是緣分吶。

所以我們要珍惜這份緣分,工作相互幫助,生活上相互照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可以施加給別人。從另外乙個角度理解,就是告訴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

唯有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才能擁有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才能共同構建和諧校園。

總之,孝道對於現代人仍是非常重要的。孝不是簡單的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也不是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孝的本質是對父母的愛,是對父母的情。也就是說孝的本質在於心,孝體現出來的是人的本性。

孔子論快樂

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

一、堅持正道才能快樂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乙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乙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乙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乙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

二、在學習中找到快樂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三、在山水中找到快樂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四、在**中找到快樂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

五、在朋友中找到快樂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作為我們乙個平凡的教師怎樣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快樂呢?我認為就是要有一種陽光的心態。用最普通的話說就是,看什麼都順眼。

來到學校一群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遊戲,整個校園充滿生機,至身他們之間心情應十分喜悅:走上講台,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在看著我們, 和他們在一起探索知識應感到偉大:改著一羅羅作業這是我們的勞動成果應感到自豪:

回到家看著愛人那張不知看了多少遍的臉應感到百看不厭:做上一桌飯菜,看著家人津津有味吃著應感到幸福。

如果你心裡陽光明媚,天就總是藍的;如果你心裡陰雲密布,天就總是灰的。陽光明媚的投資者可能贏得幸福,因為在他們的投資過程中沒有牛市和熊市,只有收穫的時刻和等待收穫的過程。並會懷著感激之心與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道理。

讀《於丹《論語》感悟》有感

掌控好自己的生活態度 暑假中我有幸拜讀了於丹教授的 於丹 論語 感悟 一書,對其中的道理雖然談不上大徹大悟,但也感到收穫良多。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 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結。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型...

品讀論語,感悟生活

宋朝宰相趙普有句名言 半部論語治天下 給予了儒家這部經典非常高的評價。論語 這部經典,不僅僅是中國文化的精華,而且它產生的影響使得中國幾千年來屹立於世界強國之列。其中學問涉及之廣,對於我國政治 經濟文化都有重要影響。有人會說,中國從清朝末年開始,國力衰退,受到西方列強的欺辱,這些不都是中國文化沒落的...

於丹論語感悟

通讀整本,很顯然于丹所想告知我們的,無非是把握人生 四度 從孝敬 智慧型 學習及誠信之道,來闡述如何增加長度,豐富厚度,完善寬度,修養深度。論語 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 溫暖的生活態度。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溶入自然狀態,品位人生,修生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的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一 增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