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標準化風險評價準則

2021-03-04 09:43:57 字數 2974 閱讀 1732

風險評價準則

1風險評價準則

1術語1.1風險:風險(r)是發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l)及後果(s)的結合。

風險r=可能性l×後果嚴重性s

1.2危害:也叫危險源、危險因素、危害因素,指可能造**員**、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的根源或狀態。

1.3危害辨識:識別危害的存在並確定其性質的過程。

2風險評價方法

風險評價方法選擇。

表1風險評價方法

3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檢查表法(scl)及風險等級判定

3.1工作危害分析(jha)

3.1.1工作危害分析流程

3.1.2從作業活動清單中選定一項作業活動,將作業活動分解為若干個相連的工作步驟,識別每個工作步驟的潛在危害因素,然後通過風險評價,判定風險等級,制訂控制措施。

3.1.3作業步驟應按實際作業步驟劃分,佩戴防護用品、辦理作業票等不必作為作業步驟分析。可以將佩戴防護用品和辦理作業票等活動列入控制措施。

3.1.4作業步驟只需說明做什麼,而不必描述如何做。作業步驟的劃分應建立在對工作觀察的基礎上,並應與操作者一起討論研究,運用自己對這一項工作的知識進行分析。

3.1.5識別每一步驟可能發生的危害,對危害導致的事故發生後可能出現的結果及嚴重性也應識別。

識別現有安全措施,進行風險評估,如果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項風險,應提出建議的控制措施。

3.1.6如果作業流程長,作業步驟很多,可以按流程將作業活動分為幾大塊。每一塊為乙個大步驟,可以再將大步驟分為幾個小步驟。

3.1.7對採用工作危害分析的評價單元,其每一步驟均需判定風險等級,控制措施首先針對風險等級最高的步驟加以控制。

3.1.8頻繁進行的類似作業,可事先制定標準的工作危害分析記錄表。

3.2安全檢查表分析(scl)

3.2.1安全檢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種經驗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員針對擬分析的物件列出一些專案,識別與一般工藝裝置和操作有關的已知型別的危害、設計缺陷以及事故隱患,查出各層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後確定檢查專案,再以提問的方式把檢查專案按系統的組成順序編製成表,以便進行檢查和評審。

3.2.2檢查專案列出之後,還應列出與之對應的標準。

標準可以是法律法規的規定,也可以是行業規範、標準或本企業有關操作規程,工藝規程等。列出標準之後,還應列出不達標準可能導致的後果。

3.2.3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檢查表分析(scl)風險等級判定

1)危害發生的可能性l判定準則見表2。

表2危害發生的可能性l判定準則

2)危害後果嚴重性s判定準則見表3。

表3危害後果嚴重性s判定準則

3)風險等級r判定準則及控制措施見表4。

表4風險等級r判定準則及控制措施

4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lec)及作業風險等級判定

4.1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lec)

對於乙個具有潛在危險性的作業條件,影響危險性的主要因素有3個

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l;

暴露於這種危險環境的情況e;

事故一旦發生可能產生的後果c。

用公式表示危險性, 則為:d=l×e×c

4.2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風險等級判定

4.2.1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l判定準則

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其實際發生的概率相關。絕對不可能發生的概率為零,必然發生的事件概率為1。考慮乙個系統的危險性,絕對不可能發生事故是不確切的,即概率為零情況不確切。

所以,以不可能發生的情況作為「打分"參考點,定其分數值為0.1。人為地將極少可能發生的情況規定為1;能預料將來某個時候會發生事故的分值規定為10。

表5 發生故事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l判定準則

4.2.2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e判定準則

作業人員暴露於危險作業條件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則受到傷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規定連續出現在潛在危險環境的暴露頻率分值為10,一年僅出現幾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頻率分值為1。以10和1為參考點,再在其區間根據潛在危險作業條件中暴露情況進行劃分。

表6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e判定準則

4.2.3發生事故或危害的可能結果c判定準則

造成事故或危險事故的人身傷害或物質損失可能在很大範圍內變化,規定需要救護的輕微傷害的可能結果,分值規定為1,以此為乙個基準點;而將造成許多人死亡的可能結果,規定為分值100,作為另乙個參考點。在1~100之間,插入相應的中間值。

表7 發生事故或危害的可能結果c判定準則

4.2.4危險性d判定準則及控制措施

確定了上述3個具有潛在危險性的作業條件的分值,按公式進行計算,即可得危險性分值。據此,要確定其危險性程度時,則按下述標準進行評定。

表8危險性d判定準則

5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法(hazop)

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研究的側重點是工藝部分或操作步驟各種具體值,它的基本過程就是以引導詞為引導,對過程中工藝狀態的變化(偏差)加以確定,找出裝置及過程中存在的危害。

5.1引導詞

5.1.1引導詞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能夠使所有相關偏差的工藝引數得到評價。

5.1.2引導詞用於兩類工藝引數:

①概念性的引數(如反應、混合等)

②另一模擬較具體的引數(如壓力、溫度等)

表9 hazop分析引導詞及含義

表10常用的hazop分析工藝引數

5.2hazop分析流程圖

6識別危害(危險源)方法

6.1按物的不安全狀態(使事故可能發生的不安全物體條件或物質條件)進行識別

gb644-86《企業職工**事故分類》中將物的不安全狀態歸納為防護、保險、訊號等裝置缺乏或有缺陷,裝置、設施、工具附件有缺陷,個人防護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以及生產(施工)場地環境不良等4大類。

6.2按人的不安全行為(違反安全規則或安全常識,使事故有可能發生的行為進行識別gb644-86《企業職工**事故分類》中將人的不安全行為歸納為操作失誤、造成安全裝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裝置等13大類。

6.3按導致事故和職業危害的直接原因進行識別

根據gb/t 13861-2009《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的規定,將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危害因素分為4類: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的因素、管理因素。

安全標準化風險評價的數值依據

風險管理 1.風險評價是安全標準化的基礎和核心。2.實施安全標準化的目的在於控制各類風險,減少事故發生,改善企業的安全管理績效。3.風險 發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及後果的結合。4.風險評價 評價風險程度並確定其是否在可接受範圍的全過程。5.可承受的風險 根據用人單位的法律義務和職業安全健康與環境方針...

安全標準化風險評價管理制度

1 目的 對公司生產 經營 服務和後勤保障等活動及裝置設施持續地進行危害因素辨識 風險評價以及風險控制,確定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風險,採取有效或適當的控制改進措施,把風險降低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2 範圍 公司員工進行的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以及由安全評價機構進行的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3 ...

安全標準化風險評價管理制度

1 目的 對公司生產 經營 服務和後勤保障等活動及裝置設施持續地進行危害因素辨識 風險評價以及風險控制,確定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風險,採取有效或適當的控制改進措施,把風險降低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2 範圍 公司員工進行的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以及由安全評價機構進行的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