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學生就業觀調查分析

2021-03-04 06:52:04 字數 5614 閱讀 7374

學生:郝利鑫指導老師:白茹

【內容摘要】 「玉在櫝中求善價」、「良禽擇木而棲」,一直是很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態。作為生命中一次重要的轉折,擇業就業是個人社會角色的轉換,同時就業狀況又是乙個國家的經濟風向標。在2023年大學生就業年度,湧入就業市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將達到史無前例的千萬人。

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諸多理想與現實不能一致的問題,針對當前實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為自己將來的前途做好充分的準備。

【關鍵字】 大學生就業就業難就業觀

「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群體,被稱為繼農民、農民工、下崗工人之後出現在中國的又一群體。之所以把這個群體形象地稱為「蟻族」,是因為該群體和螞蟻有諸多類似的特點:高智、弱小、群居。

受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2010屆大學生就業情況比2009屆要嚴峻得多。據統計,2010應屆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預計是630萬人次,加上2009屆300多萬沒有找到工作的畢業生,在2023年大學生就業年度,湧入就業市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將達到史無前例的千萬人。

1、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變遷

改革開放30 年來 ,我國大學生就業觀念的演變經歷了服從分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三個歷史階段。

(一)服從分配

從 1978 年到上世紀80 年代中期,是計劃體制遺留階段,在計畫經濟體制慣性的影響下,由於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畫管理模式,就業實行的是「統包統分」的政策 ,由國家包下來分配工作負責到地。該階段大學生的擇業觀念主要表現為:第一 , 由於計畫思想的制約,很難看到大學生職業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這一階段大學生的擇業觀念比較被動、單一。

第二 ,在當時社會制度的慣性作用下 ,大學生在面對就業時很難做出主觀的抉擇,擇業標準難顯個性。第三 ,擇業意向重城市輕農村。幾乎所有的畢業生都想留在城裡謀得乙份好工作 ,很少見到走向「個體戶」或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畢業生,畢業後回農村發展的少見。

(二)雙向選擇

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國走向改革開放,畢業生就業向自主擇業過渡。從2023年開始 ,我國對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制度分步驟、分層次地逐步進行改革。1989 年,國家對畢業生開始實行「雙向選擇」制度 ,將競爭機制引入高校,使畢業生的就業逐漸走向市場化 ,這是畢業生就業制度上的乙個重大轉折。

該階段大學生的擇業觀念主要表現為:第一 ,青年就業的最大變化是「經濟地位」成為擇業時最優先的考慮因素,超過了執手耳多年的社會「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第二 ,就職崗位形成無序流動。

上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 ,剛畢業的「先就業後擇業」的越來越多,人才的流動逐漸活躍起來,就大學生職崗位出現無序流動。

(三) 自主就業

從90年代中後期以後,進入了乙個追求發展多元化的時代。1993 年,改革高校畢業生「統包統分」的就業制度,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是進一步深化,大學生就業走向了「自主擇業」「自謀職業」甚至自主創業。實行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由學生「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

此時,大學生就業觀主要表現為:第一 ,發展前景成為擇業首位標準 ,逐漸打破機關、事業、企業和國有、集體、個體之間的等級觀念。第二 ,創業也是就業的理念已被逐漸認同,擇業目標日趨務實,自主擇業意識增強。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觀

(一)擇業觀的價值分析

擇業觀是指擇業主體對擇業目的、意義、方式、空間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它是由擇業動機、職業定向、職業選擇範圍、途徑及方式等多種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擇業觀是職業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擇業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

以1985 年頒布的《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為標誌,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制度從計畫經濟的統包統配開始轉向市場經濟的自主擇業、雙向選擇,至今已走過了20 多年的歷程。在大學生就業壓力有增無減的今天,很多人認為大學生的擇業觀也是造成其就業難的原因之一。

早在1959 年約翰·霍蘭德就提出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人業互擇理論」,認為心理、思想和素質將影響擇業人員的擇業傾向,即對擇業問題的看法、信念和態度以及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並最終影響到其職業的選擇。這就是說,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擇業,需要描述、解釋和**人們的擇業態勢,需要了解人們的擇業價值觀念及其作為具體表現的擇業意願。按照霍蘭德的職業選擇的理論,實質在於勞動者與職業的相互適應,同一型別的勞動和職業相結合,以便達到適應的狀態,勞動者找到適宜的職業崗位,才能使其積極性得到很好的發揮。

而作為社會乙個特殊群體來說,高校學生對職業的選擇一方面要受到勞動力市場本身的供求狀況、國家就業政策、用人單位本身對畢業生的預期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也受到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支配。擇業既是職業院校學生認識了解社會的過程,也是職業院校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我的過程。

簡言之,所謂擇業觀念是指對職業選擇的基本看法,是個體在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對自己未來所從事職業和發展目標的基本認識和態度。擇業觀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它隨著社會職業的出現而產生,並隨著擇業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不同時期的擇業觀念受人們對社會的認識和知識積累的限制,受社會觀念、道德觀念、生活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擇業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擇業方面的集中體現,擇業觀一旦形成,就會深刻地影響、制約人們的具體的擇業行為。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觀的特點

當「畢業等於失業」成為近幾年的流行語言,「就業」也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也成為魚肉大學生心思的一盒棘手詞語,因為2023年大學擴招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和發展,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市場人才供求關係的變化和調整,大眾化教育使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逐年劇增,原來大學生作為高層次短缺人才所具備的市場優勢已不復存在。然而很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仍然停留在不切實際的舊思維中,跟不上現實環境的變化,導致畢業生擇業預期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錯位現象普遍存在。

當前大學生就業觀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經濟因素的大學生的擇業依然重要,有29%的大學生把經濟因素當成擇業過程中的首要影響因素。

二、專業對口不再重要。在我校的調查中發現:針對目前大學生就業普遍「不對口」現象,認為無所謂,容易適應的佔26%,認為給就業帶來一定困難,但仍可以努力克服的佔到45%;在擇業方向上有28%的學生認為接近自己的興趣的職業,哪怕與目前所學的專業無關也無所謂。

畢業生想借就業改變專業,畢業生已不願被大學中所學的專業束縛在,某個領域裡,對那些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或是冷門專業的大學生來說,畢業是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但是,從另一角度看,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是一種資源的浪費。近幾年來,隨著高校不斷擴招,一些學校為了多招學生,盲目開設「熱門專業」,根本不把學生的專業選擇和未來的職業規劃聯絡起來。

三、大學生尚缺少挑戰性。在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到在大學畢業後準備自主創業的佔到僅1%。應該說挑戰性是中國學生的弱項,在外國人眼中,中國學生勤懇、聰明,但是挑戰性不足,在目前的形勢下,國際與國內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的發展需要具有挑戰精神的人才,中國教育應該彌補這種缺憾。

四、薪金要求趨於理智。在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理想中的月薪(底薪)為3000元的佔到43%,而2000元以下的佔11%。

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寒冬",多數大學生都能對自身能力水平和社會就業狀況有著正確的認識和評估,就業觀念悄然轉變,對待遇要求趨於理性。

五、求穩心理依然嚴重。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對我國經濟形成較大影響,尤其使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整體形勢顯得更加嚴峻。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希望有個穩定的職業,就業觀念更加趨於理性。

有22%大學生在擇業方向是公務員,有38%更趨向於在黨政機關單位工作,有21%的選擇在國企;有38%的大學生認為穩定的工作是擇業時的首要因素。每年一些大學生蜂擁擠上公****的獨木橋,以至於出現蔚為壯觀的博弈公務員的大軍,而且這股滾滾風潮還哦轉向席捲了各地黨政機關的公****現場,並且還出現了常年奔走全國各地積極參加公****,發誓靠不上公務員誓不收兵的專職考生,這一現象正好註解了人們腦子裡根深蒂固的「學而優則仕」「鐵飯碗」的傳統就業觀;有21%的選擇在國企,他們認為國有大企業工作空間大、抗風險能力強,在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過程中更加注重職工的薪酬、福利和社會保障;職業相對穩定、利益能夠得到保障。同時他們還認為國有大企業招聘不會看你有否背景,不要跑關係,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六、放下身段到基層工作,有35%的學生會考慮去基層工作,有11%的學生會考慮去西部,而都會考慮的佔到22%,也就是說有68%的學生會考慮去基層或西部工作。

七、依賴心理。有44%的學生認為家庭所在地及家人對擇業有較大的影響。一些大學生缺乏自主擇業意識,不願參與市場競爭,把找工作寄希望於父母與親朋好友,表現為在一些事情面前毫無主張,缺乏應有的處事和辦事能力。

八、攀比心理。在擇業過程中,許多大學生不能從自己實際情況出發,不量力而行,而是一味地追求個人意願或盲目地與其他同學相比較,當主觀上認為職業選擇不理想或不及其他同學時,便會徹底否定自己的選擇,最終錯過許多的擇業機會。

九、對社會就業資訊注程度不夠,有45%的學生對兩會中大學生就業的政策表示知道一些,36%的表示不清楚,僅僅有2%的表示十分清楚。在當前資訊化十分發達的社會,資訊的採集往往十分重要。

十、行為狀態由理想狀態向現實主義轉變。隨著大學生商品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擇業意識的不斷增強,許多學生習慣於不談理想,認為理想太遠、太大、太空,個人的現實生活最為實惠。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崇尚個性、自省,更為務實,既注重社會發展趨勢,又注重個體人生感受,欣賞物質前提下的精神要求。

十一、擇業心理由被動服從向主動參與轉變。現行就業制度使畢業生改變了過去一切由組織決定,等待分配的依賴性,信奉「關係就是生產力」,認為「拉關係、走後門」是找到好單位的最佳捷徑,他們往往是「普遍撒網,多方聯絡」,這種靠不正當的社會關係擇業的心態在校園裡仍相當普遍,只等靠關係為他解決就業問題。真正到求職的過程中才會發現處處碰壁,無從就業。

(三)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

1.社會對高等教育改革目標產生懷疑。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徵之一是收費的大幅增長。

學費漲幅遠遠超過了國民收入增長速度。大幅擴招,上大學容易了,而激烈的就業競爭使傾家蕩產培養出的大學生因無處就業,拿著畢業證書回到家裡,成為農村待業一族。

2.新「讀書無用論」抬頭。貧困地區的農民供養孩子上大學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改變孩子的命運,能給家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

既然這一切都成為泡影,家長的積極性嚴重受挫,子女的厭學情緒日增,教學質量下滑的趨勢難以遏制。生源不穩定,初中生流失多,有些鄉鎮的高中生也出現了大面積輟學,高中教育萎縮,走向了惡性迴圈。這種狀況與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初衷相去甚遠。

3. 社會財富和人才極大地浪費。許多大學生畢業後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回到戶籍所在地,由於受到地區條件的限制,就業機會更少,長時間的待業,使他們所學的知識技能處於閒置狀態甚至荒廢,雖然有相當數量者以打短工謀生,有的甚至加入到農民工隊伍幹著簡單繁重的體力活以及在百般無奈之下在飯館端盤子。

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知識、人才的極大浪費。

4. 不能就業的大學生淪為新的弱勢群體。我國的農民是當今社會中乙個龐大的弱勢群體,而嚴峻的就業現狀使畢業後回到戶籍所在地的農家子弟成為新的弱勢群體。

5. 產生了一些不穩定、影響社會和諧的負面效應。畢業生中有的為求到內地去打工,花光了錢,無法生存又回來,反覆多次,使原本經濟就很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

有的多次到人才市場趕場求職,屢求不中,花了不少冤枉錢。有的受了虛假招工的欺騙,長期在外地過著不得溫飽、居無定所的艱難生活;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當前大學生擇業觀的主要成因

(一) 影響大學生就業觀形成的主觀因素

1. 職業理想

職業理想是指人們在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 對自己未來所從事的專業、工作部門、工作種類、發展目標所做出的預想和設計, 以及自己在事業上獲取成就大小的嚮往和追求。職業理想應該建立在個人的專業知識與能力、興趣和職業激情的基礎上。職業理想是大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的一種嚮往和追求, 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觀形成的主要因素, 對大學生的求職和就業準備有直接的影響。

而當前大學生面對就業和找工作的心態比較茫然,並常有不知道方向的佔31%,內心焦慮,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就業怎麼就已經畢業了的佔16%。

大學生就業觀調查

6 的大學生想創業 在 機關 事業單位謀份職,往往被認為是端了 金飯碗 鐵飯碗 不過,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難度也可想而知。調查顯示,大多畢業生因此 知難而退 在意向就業崗位的選擇上,僅有7.5 的大學生渴望進入 機關工作。該校大四學生小張說,機關單位的進入門檻太高,選擇 公務員 職業的難度不亞於自主...

大學生就業觀調查方案

09級工商管理二班 小組成員 大學生就業觀調查方案 背景分析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資料顯示,去年我國的大學生招生639.5萬人,在校生2144.7萬人,畢業生531.1萬人。但是如此龐大的引以為傲的大學生人群卻面臨著就業難,擇業更難的困難局面。許多社會 將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歸咎於大學生人數過剩,企業接納...

大學生就業觀調查問卷

我們正在進行的是一項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問卷調查,我們希望通過這一調查對當前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就業難問題產生積極影響 請認真填寫.謝謝你的參與。1.你現在就讀大幾?a 大一 b大二c 大三 2.你是何時考慮就業問題?a 入學前 b大一c 大二 d 大三 e 還沒考慮 3.假設即將面臨畢業,你的畢業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