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三調讀後感

2021-03-03 20:27:30 字數 4905 閱讀 2766

柯文的《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所寫的並不僅僅是研究義和團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學理論著作。作者借義和團來闡釋史學思考和史學理論,通過義和團為例向人們解說探尋歷史真相的三條不同途徑,即歷史的三調:

事件、經歷和神話。①事件是歷史學家們對歷史事件的一種特殊的解讀,是歷史學家在對已知結果的情況下的一種馬後炮式的重建與分析。他們往往以求真、尋找規律為鵠的,企圖恢復真正的歷史場面。

②經歷是當事人的回憶或記錄。每個人在事件中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即使同一人對同一事件的解讀也是不同的,可能隨著情緒、生活經歷和政治等的變化而變化。經歷者為保持記憶的連貫性也在塑造自己的那段經歷。

③神話是因為政治和現實的需要。人們出於某些現實目的,對許多歷史事件往往抽取某些片面,通過誇張和變形,賦予了特殊的歷史意義,做出或褒或貶的價值判斷。在這裡真實不是最主要的,為我所用是其著力所在。

當然為了保證宣傳的效果,他們也照顧歷史的真實,但這僅僅是手段而已。

一、內容分析

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作為事件的義和團運動」,是柯文以歷史學家的身份敘述了「義和團起義」這個史實,以敘事為主,目的不僅在於說明義和團本身,而在於說明義和團與其前後歷史事件的關係。但全書的重點並不在此,作者並非要向人們敘述整個義和團的事件過程,而只是簡略地敘述了義和團的起源、義和團高速發展階段、義和團經歷的國際化等。

其中所用的資料大多是來自他人的研究性著作,主要運用的是二手資料。如周錫瑞的《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或是中國大陸出版的有關義和團的資料。

第二部分「作為經歷的義和團」,這一部分在全書中所佔的比重最大,也是《歷史三調》中最為精彩的一部分。柯文在這部分裡**了在義和團事件的不同階段中,直接的參加者——外國傳教士、清朝**、華北農民、中國知識分子等的思想、感情和行為,這些人不知他們是否能從這場劫難中逃生,而且他們腦子裡,事先也沒有該事件的全影,因此,他們對自己遭遇的理解和史學家們反觀、回溯的解釋有著非常根本的差別。作者運用了人類學、社會學、比較宗教學、心理學等各種方法分析了「作為經歷的義和團」。

最精彩的論述包括:首先,是關於1899-2023年間在中國發生的那場席捲整個華北與西北地區的大旱災—很多中外學者都認為這是義和團運動的直接起因的論述;其次,是關於被歷史學家們作為「迷信」的義和團成員的法術;再次,是關於謠言以及謠言引起的恐慌;最後,是關於死亡的論述。而這部分所用的資料則是義和團參與者留下的關於義和團運動的揭帖、書信、日記、筆記、口述史料、回憶錄等,為我們留下了乙個充滿亢奮、不安、恐懼等個人感受的義和團運動。

在這五章的敘述結構中,作者把看似毫無關聯的章節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把由旱災引起的各種經歷過程層層推進,環環緊扣,動人心弦,最終推向了死亡的階段,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敘述能力和建構水平。

第三部分「作為神話的義和團」,考察了後人是如何圍繞事件的本身,而產生各種神話了的歷史,並仔細研究了20世紀中國人對義和團運動塑造為神話的過程:義和團運動時期官方所留下的文字中對義和團的貶斥,將其稱為「匪」、「亂」「邪教」;改良派人物指責義和團的迷信、盲目排外;革命派譴責義和團,鄒容認為義和團是野蠻革命;新文化運動時期倡導科學、理性,民主知識分子批評義和團的迷信、非理性,把它當作中國舊文化的象徵;20世紀20年代中國民族主義高漲時期把義和團當作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者;在*****中,義和團作為攻擊***的**,義和團中的紅燈照被與婦女解放聯絡起來;在與蘇聯修正主義的宣傳戰中,義和團又成了揭露蘇聯的政治工具。柯文就此對歷史和政治的關係提出了精確的見解:

「問題的癥結不在於撰寫脫離政治的歷史,而在於撰寫反正確政治觀的歷史」。「然而,乙個人只有在具有正確政治觀的情況下,才能寫出反應正確政治觀的歷史」。第三部分可以說是本書的高潮,為最為精華的部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二、個人感悟

第一、史料的大量運用和解讀。作者在收集材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不但重視原始檔案,而且花費了大量時間閱讀在這一領域的著作,把中國近乙個世紀以來有關義和團的研究論述以及一些間接的說法都放在搜尋之列,並加以解讀。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蒐集了大量的有關義和團參與者留下的揭帖、書信、筆記、日記、口述史料、回憶錄等資料,為作者的分析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但作者對蒐集而來的史料並不是原封不動的採用,而是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歷史學家在重塑歷史的過程中也無法保證占有的證據的數量和質量。因為遺留下來多少證據,什麼樣的證據具有極大的偶然性。

而歷史學家的工作只能在證據的基礎上開展,也就是說「任何歷史學家都可能在其著作中過多地使用容易遺留下來的那類證據」。這就要求我們要合理和認真利用現存的史料,對待史料要有一種辨偽的態度。

第二、各個學科方法的應用研究。過去僅僅用有關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來對問題進行研究分析。而本書則運用了多種學科方法對義和團進行了研究,比如人類學、社會學、比較宗教學、心理學等。

如柯文從民間宗教的角度來分析義和團的降神附體現象。他認為這一現象和中國的民間文化秘密相關。無論在中國古代還是20世紀的中國,都有與此相類似的現象。

他也從心理和生理的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而不是一味的糾纏於這類現象是否是真實。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分析義和團高速發展的原因時提出,2023年冬季以來殃及華北地區的乾旱是促成的原因之一,並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他指出饑荒造成的恐慌情緒使人們易於相信某些人對現實問題的宗教闡釋:

「不下雨是由於神發了怒,神發怒是由於**教和其它洋務成氾濫之勢。」

第三、跨文化比較的方法的應用。柯文認為,面對災難,超自然的力量是人們對此進行解釋的乙個普遍的文化因素。人們經常把自然災害看作是超自然力量對人類錯誤行為的懲罰。

他列舉了《舊約全書》中上帝對他的選民偏離正路的將遭懲罰的警告:2023年,奈及利亞的穆斯林和英國,16世紀90年代的**教徒認為當時的旱災或大饑荒是安拉或上帝對人類的懲罰;2023年象牙海岸的本加人因為該地區的旱災懲罰一對行為不檢點的夫婦;19世紀的波札那人們把乾旱歸因為**教的入侵。很明顯,他在這裡用了跨文化比教的方法,指出這種現象並非義和團獨有,實際在實際範圍內是普遍存在的。

柯文作為一位歷史學家,並沒有簡單地按照傳統的敘事方法,把對義和團的解讀僅僅看作是乙個歷史事件,而是從三個不同的敘事主題出發,按照三種邏輯來解讀義和團的歷史。柯文認為,事件、經歷和神話,作為不同的方式來喚醒過去,都是建立在歷史史料的不同體驗上。歷史學家對過去的「重新描繪」,目的「就是了解和概括過去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發生?」;「經歷」是指「各個不同層面的人們迅速加入的思想、感覺和行動」。例如,在19世紀20世紀之交的北部中國曾經發生過,並使義和團運動在2023年春夏迅速發展起來的長時期的旱災、外國妖魔的壯大等,都是一種「經歷」。

柯文認為「經歷作為已經過去了的事實不可能在現實生活空間中再現」,他們總是「獨一無二的」,「那些摻雜在義和團運動的經歷,就像任何經歷過過去各個階段的經歷一樣是唯一的和不會重複的。」但當現實生活需要這些「經歷」時,就馬上「被加工成神話的形式,這樣的神話便成了社會的乙個重要部分。」《歷史三調》就為我們展示了解讀歷史的另一種形式,這種新的視角給我以很大的啟發。

在以後的研究學習中可以從這三個向度去把握認識歷史。

三、進一步的反思

第一、歷史有真實性嗎?柯文向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有人也稱柯氏的著作是後現代的。

他在此書中對歷史的性質進行了質疑。柯氏是反對傳統意義上的歷史具有真實性品格的論述。就歷史學家言,他們是標榜「求真」的最大群體。

但是他們是在事後,在結果已知的情況下研究。這樣在起因、結果等等的追尋中,寫出了條理清晰的、具有內在理路的歷史。他們並且相信這就是歷史的本來面相。

但是,這個研究過程是對資料進行捨棄的過程。留下了可能存在因果關係的材料。歷史是複調的。

往往是越清晰越有條理離開歷史本來的面相就越遠。至少那些被捨棄的部分並沒有得到說明。但它們確實是以往歷史的一部分。

正是這些以求真為歸宿的歷史學家也參與了「為我所用」的宣傳史學中,淪為政治的會說話、懂歷史的工具。歷史的當事者也許最有權力來訴說歷史。但是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個人的命運。

他們的訴說是對個人經歷的回憶。他們身處廬山中,不能對歷史進行鳥瞰,因此很難覺知當時所發生的歷史面相。而且為保持記憶的連貫性,往往也在新增、減少東西。

而宣傳者是迎合宣傳的需要,對歷史進行歪曲式的解讀。在這裡也找不到所謂的「真實」。

但是真的就沒有真實嗎?

歷史學家的真實是相信自己的學科規範的有效性,是以學科規範的剪刀來切割歷史。經歷者的真實是寄予了自己的自我認同。通過對個人經歷的記憶保證自我的統一,而神話的製造者的真實是自己宣傳的意圖,以意圖的需要隨意的塑造歷史。

歷史學家、經歷者、宣傳家都是在切割歷史。事實上,真不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謊言」的有效性,需要人們「信」,共同維繫一種認同,寄託一種理想。如,聖經之於信徒;「求真」之於歷史學家。

又如,道統論維繫中國王朝的存在,或者對政權合法性的追求。

第二、我還可以固守什麼?生於現世,總有飄飄然,不知所至的無力感。古代的著史者還有「道」的信仰,經世致用,著書立道。

他們還有深深確信的、固守不移的、切實踐履的東西。而我呢?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學術也是用金錢堆砌。

潛心為學問終生難得療飢寒。因此很多鍾情於歷史的人們在歷史的烤刑架上受難。因此著作等身的大家滿天飛。

因此應當早成名。司馬遷拿著一本《史記》可否生存?段玉裁40年功夫註解《說文解字》,在現代是否早就餓死?

古今確乎是不同了。但是一種精神的「龍脈」應當傳下來。我應當固守什麼?

第三、製造自己的神話。古人的那種道心是很難再追尋了。那種踐履的精神應當繼承。

我應當創造自己的「道」,去維繫自我的統一和認同。那就是對自己所鍾情的歷史的「信」,把歷史作為安身立命之所,像虔誠的宗教徒一樣去信仰。精神之根茁壯,方可抗拒勁風。

第四、我們年輕人將大有可為。學術研究一要有台階,二要前進。先要對所研究領域的成果比較覺知,許多前人的成果我們至今還沒有超越,我們至今仍然可以直接拿過來用,因此空頭創新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是歷史工作者,沒有雄厚的積累,妄談創新,只能是假創新。

我現在要做的是:放下身子去讀書,去讀前人的書。繼承其學術成就和學術精神。

二要前進,怎麼前進?我認為著重點有二:新理論,關注現實。

在這方面,我們年輕人大有作為。現在是史學的轉型時期,跨學科理論、後現**論最終會對以往史學產生重大的影響,而年輕人年富力強,接受新東西快,而且也沒有以往大理論背景的束縛,因此我們必將在「趨新」的時代走在前列。歷史學是現代的學問,乙個歷史工作者必將因為現實問題的關注,引發歷史的的思考,現實的大環境必將投射到研究的問題意識中,因此我要主動地去了解現實的社會問題。

這必須是一種自「覺」的行動。

《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讀後感

近期剛讀了柯文的 歷史三調 一書,柯文寫作 歷史三調 的主要目的在於 考察與歷史撰述有關的一系列問題 義和團只是這項工作的陪襯 但他也希望該書 能夠引起那些關注義和團運動本身及中國人在20世紀紀念該運動的方式的中國專家的興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把該書歸為關於歷史書寫的理論著作,至於對義和團歷...

《歷史選擇》讀後感

邢台市臨西縣呂寨校區曹村小學五年級一班 張明月 輔導教師 杜素華 在遙遠的歷史長河中,有一顆星星冉冉公升起,她就是 中國。歷史的選擇 這本書主要講述中國從古到今經歷的風風雨雨,以及不同時期的愛國英雄事蹟。看了這本書,我感觸很深。中國,乙個曾被稱為 東亞病夫 的國家,乙個曾被列強侵略的國家,乙個曾飽經...

讀歷史讀後感

始終覺得讀史是明鑑的,歷史總是給後人看的,讀歷史可以讀得一把心酸淚,也可以讀得慷慨激昂,你可以感受到很多你不曾經歷更無法想象的情境,於這時的情,你可以不吝嗇言辭去讚美,於這時的境,感受那時那人的那些故事。你可以評頭論足,你可以長篇大論,那古人 先哲安靜的安靜的等待著,等待著你去翻閱,等待著你付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