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識樹

2021-03-04 06:11:43 字數 5245 閱讀 1974

初中物理「知識樹」(九年級)

大興安嶺林業育才中學胡勝冕

說教材分析

一、物理課程基本理念,總目標及對九年級的要求:

1、基本理念:初中物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注重學生發展,改變學科本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 ;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 ;構建新的評價體系 。

2、總目標:物理課程的總目標定位是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分為以下幾個目標:

①保持學生的好奇心。②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③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科學**能力。

④正確的科學態度。⑤正確的科學觀。

3、對於九年級學生的要求:①仍要注意保持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在八年級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物理知識。②進一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使學生的分析、概括和計算能力比八年級有所提高。

③繼續經歷基本的科學**過程,進一步提高科學**能力。④勇於有根據地懷疑,養成尊重事實、大膽想像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⑤要讓學生關心科學發展前沿,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二、九年級教材的編寫意圖,編排體例及對課課程標準的體現

1、編寫意圖:教材的編寫的總意圖是繼續全面落實課程標準規定的三維課程目標,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具體體現為四個有利於:

①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本冊教材用了一些生動有趣的現象,故事和實驗,這讓教材讀起來生動活潑,簡明輕快。大量漫畫式的插圖啟發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這些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有利於科學**:這也是最主要的意圖,在現行教材中,科學**以不僅是教學方法,也是教學內容。教材將教學內容的順序做了很大的調整,意圖是將知識本身的重要性相對下降,而科學**的重要性相對提高。

九年級教材共七章,主要為初中物理的力學部分。在傳統的教材中,力學知識一般都在電學之前,因為過去考慮內容順序的主要根據是知識的邏輯關係。力學是物理學的基礎,大家都認為在初中也應該先學力學,才能學習電學。

而現在的課標從過去單純強調知識的傳承變為全面落實課程的三維目標,於是知識本身的重要性相對下降,科學**教學的重要性相對提高。所以本教材更多地是考慮怎樣有利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科學**。

初中電磁學的**活動比較單純,容易進行,實驗成功率也比較高。例如,八年級(上)的最後,「**串並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雖是乙個典型的**活動,但它的「猜想與假設」無非是a、b、c三點的電流哪處大、哪處小,可以很明確地表達出來;實驗設計的難度也不大,一般都能想到用電流錶進行測量,看看**電流大,**電流小。相比之下,力學部分**活動的因素比較複雜,成功率比電學低,出現問題時學生可能無所適從 。

例如九年級 「**: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係」、要用影象處理資料;**: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要求兩次改變實驗條件;**:

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的思維線索更複雜,需要教師引導。**:

斜面的機械效率,需要較複雜的數字計算……可以看出,本冊書是把「怎樣進行**」當做乙個教學內容來處理的,它像物理知識的學習一樣,也需要循序漸進。出於以上考慮,傳統的力學內容放到了電學內容之後。簡言之,教學內容順序的改變源自課程目標重點的改變。

③有利於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材中欄目設定較多,如「**」 「想想議議」「想想做做」「科學世界」「sts」等。教材總是企圖更換課堂教學形式,促使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開口,在課堂上保持積極主動的主體狀態。

④有利於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教材難度有所降低,計算題有所減少,科普材料性知識增多。使教材更加貼近素質教育的需要,知識體系趨於完整。學生的學習負擔減輕了,知識面卻有所拓寬。

2、編排體例:以**的形式來編制每一節內容是物理教材基本體例模式。具體分為若干欄目,如「**」「演示」「想想議議」「想想做做」「科學世界」「sts」,「動手動腦學物理」等。

這樣做的目的是突出不同內容的不同特點,也便於教學處理。一般說來,課文本身(用小四號宋體字排印),以及「**」「演示」是要求比較高的內容,應該由教師組織學生認真完成。「想想議議」和「想想做做」是讓學生在課內自行或合作完成。

「科學世界」和「sts」則屬於擴大知識面和進行潛移默化教育作用的欄目,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但必要時應該搞一些活動,讓學生在小組或全班談談讀書心得、講講自己的看法。

總之:該教材充分考慮到了初中學生的年齡段的思維特點,即照顧到了物理學科知識性,趣味性和應用性等諸多方面,又突出體現了科學**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學生主體性,又兼顧了個別差異,發展了學習策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三、九年級教材所蘊含的三維目標:

九年級物理課程的三維培養目標仍然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知識與技能」維度:讓學生掌握物質、運動與相互作用、能量等物理知識;會使用測量工具,進一步提高實驗操作技能,會寫實驗報告。

2)在「過程與方法」維度:繼續讓學生參與到科學**活動中,使學生科學**能力進一步的提高。

3)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繼續關注學習興趣培養,鼓勵學生有戰勝困難的信心與決心。使學生意識到科學發展歷程的艱辛與曲折並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對社會有責任感與使命感。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三維目標是始終存在的,不可割裂的,是乙個整體。對三維目標物理教師要理解透徹,力求每節課都體現這些目標,真正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

四、串聯知識結構及邏輯線索

1、九年級教材包含的知識有:力學部分、熱學部分、能源部分

力學部分:1)多彩的物質世界:宇宙和微觀、質量和密度及其測量。

2)運動和力:機械運動、長度時間測量、力、力與運動關係(即牛頓第一定律)、二力平衡。

3)力和機械:三種性質力(彈力、重力、摩擦力)和簡單機械。

4)壓強和浮力:壓強概念;固體、液體、氣體壓強及流體壓強;浮力及應用。

5)功和機械能:功、機械效率和功率;動能、勢能、機械能及其轉化。

熱學部分:熱和能:分子運動、內能、比熱容、熱機、能量轉化和守恆。

能源部分:能源家族、核能和太陽能、能源革命與可持續發展。

2、邏輯線索:縱觀九年級教材,它以實驗**和知識理論為綱。實驗**始終貫穿全書。

知識理論以物質、運動和力為線索,展開知識內容。又以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將這些知識串聯起來。教材的設計一方面有助於學生循序漸進的進行科學**活動。

另一方面教材的知識順序安排,是按知識的邏輯關係,有梯度、分層次、逐步深入進行的。教材中教學內容力圖密切結合學生的需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最大限度地便於操作,又有較大的選擇餘地,滿足了學生和教師的需要。

五、九年級教材的前後整合及對教材的處理使用情況

課程改革使教材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做教材的主人,不要去「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要,對「塊狀」的教材內容進行加工運用,即能夠對教材的材料做一些有效的選擇,又進行適當的調整、增補、整合、分解,從而對教材內容進行靈活運用。

1、前後知識整合:首先先說一下教材前後知識的整合。知識的整合必須要有原則有依據的進行。

原則就是:必要性和可操作性。要考慮整合後是否有利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整體認識,是否有利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知識體系和網路。

若有利於則有必要整合,但整合時必須要考慮初中學生年齡段的思維特點和理解能力,要在其能接受的範圍內進行整合操作。不要把知識整合變成盲目的綜合加深,而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依據是:①按研究方法,隨時整合。②按知識邏輯,綜合整合。

先說按研究方法,隨時整合:例如 r=u/i、ρ=m/v 、v=s/t、c=q/(mδt) q=q/m 、這些公式分別是電阻、密度、速度、比熱容、熱值的計算公式,是電學、力學、熱學不同知識板塊的內容。表面上看沒有任何聯絡,但其研究方法有很多相似之處。

以r=u/i、ρ=m/v為例,當講到密度時,可先與電阻做對比,複習電阻是導體本身的特性,與導體本身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有關,而與導體兩端電壓和流過導體的電流無關,r=u/i只是可以用來計算電阻。這樣在講到密度是物質本身的特性時,學生就容易理解到,密度是物質本身的特性,與物質的種類、狀態、溫度有關,而與物體的質量和體積無關,ρ=m/v只是可以用來計算密度。當講到平均密度時,學生容易認為平均密度是密度的平均值,這是可回顧總電阻,串聯時r總=r1+r2,而併聯時1/r總=(1/r1)+(1/r2),這樣學生就想到了總電租其實是與串聯或併聯的所有電阻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即為等效替代電阻。

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平均密度是兩種物質混合後的等效替代密度,不一定是密度的平均值。等到在學習下一章的平均速度時,學生就知道平均速度是變速運動的等效替代速度,不一定等於速度的平均值。包括以後上高中學習了合力,學生也容易理解合力是分力的等效替代力,不一定等於力的和。

教材中還有很多內容包括實驗可以像這樣按研究方法的隨時整合,與此同理就不在細說。

在說一下按知識邏輯,綜合整合:

接下來我以第十五章:功和機械能為例,談談我是如何處理教材的。

在過去的教學中學生先學功,然後把能理解為「做功的本領」。以此為基礎,引入機械能,再從能的轉化擴充套件到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說,在過去的學習體系中,功是基礎的基礎。

然而為什麼功是力乘距離,只能告訴學生,這是物理學的「規定」,不講任何道理。我們常說,物理學要「就物說理」,而關於功和能的教學是違反這個原則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青少年的意識中早已有了能的概念,儘管不能自主地表述出來,但經過提示,都可毫無困難地理解能的概念。例如,可以通過飛行的炮彈和高處的石塊的破壞力說明它們具有能,通過連在電線上的電燈可以發光說明電流具有能,然後,學生就能自己說出電池具有能、汽油具有能、食物具有能……

基於這個認識,本書從八年級(上)就開始討論聲與能量的關係,其後在熱、電等教學中也都涉及能量,使學生對能量有較多的感性認識。然後才在第十五章開始給出功的概念。雖然如此,但在教學中,仍有很多學生對為什麼給出功是力乘距離覺得突然和有疑問。

因此我個人認為在本章教學中,順序上可作出調整,內容上可適當增補。

具體做法如下:教材中的順序是先講功後講動能勢能、機械能及其轉化。因為初三的學生對能量以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因此將動能和勢能的教學放在這一章的開始,學生容易接受。

教材中重點是**動能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而重力勢能的**要求學生自行完成,教材中並沒有給出結論。而我將重力勢能的**也列為教學的重點,尤其是學生自行**後得出的結論,教師還要加以明確。這為後面引入功的概念打好基礎。

然後進行機械能及其轉化的教學。使學生意識到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然後再進行功的教學,教學之前先複習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再以物體自由下落為為例提出問題:

若物體不受重力是否還會下落能?學生肯定答出不會下落。進一步提出問題,若物體不受重力是否還會發生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呢?

這是學生就會想到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是在重力作用下完成的。在提出問題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多少與什麼因素有關?學生會應用重力勢能和動能的影響因素,分析出物體的重力越大,下落的豎直距離越長,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就越多。

從而想到g與h乘積越大,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就越多。因此gh應是乙個有意義的量,它反映了重力的成效即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多少,我們把它叫做重力做了功。進一步延伸為w=fs。

這是學生會恍然大悟原來功是用來量度能量轉化的。

知識樹意義

研標畫樹說教材 甘信寶2012.2.27 目前 研課標 畫知識樹 說教材 在我區各校如火如荼地開展.為了更好紮實促進此項教研活動向縱深發展,本人再談點思考.眾所周知,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提高課堂學生學習與老師教學...

《知識樹》說課稿

八年級數學知識樹 新林三中劉橫 一 數學課程總目標 知識與技能 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數學思考 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了解數學的價值,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解決問題 初步學會...

高一物理力學知識樹活動的方案

一 活動目的 知識樹 是對知識的歸納 梳理 總結,有利於知識的整體建構。知識樹 也稱 魚骨圖 就是用 樹 的結構形式來表述或總結學科知識的結構和知識梳理的一種方法。通過畫知識樹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以致用,增強學生歸納整理能力,培養學生物理學科素養,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二 活動時間 2014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