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閱讀之感悟體會

2021-03-04 06:00:48 字數 3353 閱讀 4090

《我學《道德經》

《道得經》給我的啟發王翠仙

通過對《道得經》乙個學期的學習,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它的精髓能夠讓我們終生受益。短短的八十一章,精煉簡潔的五千文本,便完美的闡釋了老子思想中的宇宙觀和人生觀,這令我們不得不驚嘆。《道得經》中所強調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對國家、對社會、對我們個人都有很大的幫助。

道行天下,萬物受益。老子跨越時間,跨越年代,來到了二十一世紀,通過這次和老子的唯美邂逅和對話,我學到了老子的精神思想,以及老子的處世之道,我和老子有了一次心靈的碰撞。老子高深的思想境界,僅僅憑藉我半個學期的學習,是遠遠不能企及的,但是用心學習之後,總能收穫一些終身受益的內容。

下面是《道得經》給我的啟發和理解。

《道得經》分為道篇和德篇兩部分,道篇和德篇分別闡釋了不同的老子思想,雖然各自的含義及具體思想不同,但卻在乙個統一體中。道篇闡釋了老子思想的宇宙觀,為我們揭示了天地變化、陰陽變幻之玄機;而德篇則說明了老子的人生觀,言處世之方略,蘊含了一些進退之術和養生之道。這兩部分都給了我們不同的人生啟迪。

《道得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用來品,用來思考的。下面我們就來悟《道得經》的內涵。

一.道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在第一章中,老子提出了「道」這一道家尊崇的最高思想。老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是宇宙萬物的最初本源。在闡述這一根本思想時,老子運用了「有」和「無」這兩個關鍵性的概念。

「道」可以說,但並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可以說它是無,因為它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它有,因為它是萬物的母親。通過有和無的辯證關係來說明道的奧妙,有和無實際上是一回事,「同出而異名」,有無相生,因此有了「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說法。在第一篇中,老子開篇即指出了道家的核心思想「道」,萬物的根源之處即為「道」,體現了哲學上的本體論。

簡簡單單的幾句話,便把宇宙觀中的核心思想闡發出來,只有認真體味、品讀,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道」的境界。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在這一章中,很明顯的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思想,善惡、美醜、長短等矛盾的兩方面在春秋戰國時便被老子所發現並宣揚。但是老子並沒有把「美」與「醜」等矛盾體對立開來,而是指出了它們之間的矛盾與對立的關係,老子並不認為這種區別和對立看做完全不變的,而是從矛盾對立的關係中品味美與醜的區別,例如第二十章中的「美與惡,相去若何」則表明了老子的這種思想。

老子所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思想,正是辯證的完美闡釋。老子的辯證思想對現今社會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無論個人生活還是治國之策,都應該堅持辯證的思想來指導現實,在辯證統一中看清事物的兩方面,站在主動的地位,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第三章:「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慾,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一章則體現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在西漢初期時期,這一思想曾被大力推崇,因此才有了文景之治和漢武帝的巨集圖偉業。同時,這一章也是最具爭議的一張章,很多思想家都認為這一章中老子的思想非常的消極,完全為不作為。可是,老子所說的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例如,我們可以仔細賞析**的具體內容。「不尚賢, 使民不爭」這一句所闡釋的老子思想是不標榜有才能的人,才能使人民不因此而爭名奪利,而不是很多人誤解的不要崇尚賢才;再如「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一句是說使人民不懷有成見,不心生貪欲,使那些有智慧型的人不妄為,而不是大眾理解的使人民沒有知識,無欲無求,使智者不作為。這足以見得老子的智慧型之所在。

因此,老子所提倡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不是不作為。

鑑於字數,只是賞析了這三篇內容。在道篇中,老子闡釋了宇宙萬物的本源,辯證法,無為而治治國思想,以及上善若水這一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等內容。還有很多老子的經典思想,只有慢慢體味才能理解它的高深。

我也很喜歡第八章中的上善若水的章節,因為它教育我乙個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像水一樣,潤萬物而不爭,調劑融合,這才是最接近道的品格。

二.德篇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將以為教父。」這一章闡釋了天地萬物的生成過程,「道」才是萬物的根源,再一次照應了前幾章中的「道」源的本體論。「道」闡釋了宇宙萬物發生、存在、發展等的規律所在,是我們所終身追尋的最高境界。

同時用辯證的思想來具體闡釋,一些人們所擯棄的東西可能卻是最寶貴的,它足以教導我們,在現實中,我們要辯證的看待事物,抓住事物的關鍵和根本所在。在最後,老子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體現了老子的無為思想和處世哲學,值得我們思考。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在這一章中,老子提出來三項處世之道的準則,即為「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在這裡,老子將「道」更加廣泛的引用,在生活、政治、文化上都能用「道」開指導實踐。

「慈」是處於第一位的,孝慈文化在中國發展史上具有顯著的地位,父慈子孝,是在家庭中的深刻刻畫,在社會中,秦始皇**,並未實行「慈」政策,而最終導致亡國,這足以見得慈在社會和家庭中的重要。「儉」同樣也不可忽視,在「慈」之後,怎麼才能促進其發展,就是要給它空間去發展,儉則體現在這裡,這樣才能約束慾望的蔓延,才能促進事物發展。最後是「不敢為天下先」,讓一種事物繁盛的關鍵是不要出風頭,鋒芒畢露正是這個道理。

德篇中還有很多精髓的道理,如養生之道,在現實中對我們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還有其中的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寡欲不爭等處世之道和人生觀,對塑造每個人的身心具有很大的價值。

三.最後之感悟

《道得經》中所提及的無為思想,養生之道,崇尚自然,慈儉濟人等內涵對我們的現實具有很大的幫助。道的高深,並非一日兩日所能領悟,只有經常品讀道得經,悟出人生的哲理,並知行合一,把這些哲理應用於實際中去,在現實中指導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慈儉,無為,不爭,寧靜。一開始,我認為只有看透生死的老者方能做到這些,在現在這個物欲橫流和競爭的時代,想要不爭,想要寧靜,真的需要很高的境界,然而這也正是我們所追尋的,這也正是我們歸一的本質所在。

從生到死,道都陪伴我們左右,一出生,我們就像一張白紙,就像被道家思想所洗滌了一般,經過世間汙濁的玷汙,在思考中發現道家的本質所在,到最後,即將回歸本土時,便真正的領悟了「道」的精華所在,於是又回歸到道中。這便是本質歸一之所在。

上面所談及的只是我對道得經的個人理解,如有偏頗,請老朋友給予指導和修正。

人生之感悟

人生就如一場夢,夢醒了,人生又在何處呢!何不在這一生當中讓自己幸福!幸福,就是在夢想中前行!幸福,就是事事順心!幸福,就是等待命運中的另乙個人 人生就如一片落葉,在青春的流逝中飄落!對待這一切的到來,我茫然!迷失了方向!我渴望找到希望,哪怕是那一絲微弱的光芒!面對你的到來,我釋然,彷彿抓到了最後的一...

閱讀經典,感悟成長

課程背景 為什麼我們要閱讀經典?在經典中如何去感悟生命的成長?經典不簡簡單單是寫成文字的那些典籍,經典是那些不曾遠離我們生命的 樸素的言論 經典從來不是從外在給我們一種知識的灌輸,而是從內心完成一種情懷的喚醒。閱讀是一種生命的滋養,會成為生命中的一種安慰 要通過閱讀涵養自己,涵養我們的心靈,才能不苛...

閱讀經典感悟成長

有誰經得起把自己釀成一瓶酒呢?酒離公尺的形態是最遠的,釀造的時間是最長的,中間失敗的元素是最多的,你還敢於這樣去實驗嗎?所以我們說,讀書養心。乙個人的心靈遼闊了 自由了,自我的確認明確了,那麼他跟這個世界的默契程度就會大。但這不是說這個世界就能變得溫柔了。文化的力量,我們不能誇大它,它不能阻止 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