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讀書心得

2021-03-04 05:37:21 字數 2915 閱讀 1248

**明代時期的教派之爭

——從讀《西遊記》想到的

《西遊記》是明代大家吳承恩的代表之作,全書以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為主線,以懲惡揚善為主題,以「九九八十一難」為框架,以整整七回的「大鬧天宮」故事開始,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經的緣起。從十四回到全書結束,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綜觀《西遊記》中的主要人物,對應當時明代的宗教體系,可以歸結為三類:儒教、道教和佛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分別為唐玄奘、太上老君和如來佛祖。

先說儒教思想,在《西遊記》中的體現也許不如佛道二家那般明顯,但實際上儒教思想也是《西遊記》宗教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若隱若現地體現了儒教的「天人合一」宗旨以及周易八卦和陰陽五行的學說。其中的典型便是唐三藏的形象。

唐僧之父陳光蕊在書中為「唐王御筆親賜狀元」,後官拜學士;由此可知此世金蟬竟是儒家之子。玄奘與皇帝殿上會面之時,太宗只問得玄奘是學士陳光蕊之兒,便喜道「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這其中恐怕是有作者對儒士身份的偏愛的,否則如何父為學士兒就有德行呢?

此後太宗更「賜」玄奘「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這便更似乙個書生獲得官職而身登金殿了,焉似乙個尋常僧人之際遇?唐僧開壇時賦詩「願保我邦家,清平萬年福」,亦似臣子語而非釋子語。後於第六十四回『荊棘嶺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談詩』中,三藏又賦詩,其中「今蒙皇上差西去,路遇仙翁下愛來」,全無佛家氣度,卻似書生的例行諛詞。

其後「半枕松風茶未熟,吟懷瀟灑滿腔春」又似有幾分名士氣味了。其實細細看來,唐三藏的酸腐並不全似小和尚的拘謹守舊,也頗有幾分書呆子的迂味。

後說道教思想,《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的出生多少有點無中生有,這便寓意了所謂道之發展,後來隨著其拜菩提祖師為師學得一身本領,直鬧得天翻地覆無人能制,也說明了道教在華夏大地上曾經佔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西遊記》中出現了諸多道教人物,其中天庭就體現了乙個較為完整的道教神仙體系。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神仙,均為道教真神。

而且除了孫悟空之外,豬悟能同沙悟淨也均是先修習道教法術,後皈依佛門。第一回中,「美猴王」入山求仙,遇一樵子。那樵子歌曰:

「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正如「美猴王」所言,《黃庭》乃道德真言。第二回中,須菩提祖師更就「術」「流」「靜」「動」四門,對道教研習內容與法門做了較詳細的解釋,傳授悟空「斷魔歸本合神元」的道術。此後師徒四人在取經途中也遇到許多道家神仙,悟空亦曾在第二十六回中三島求方。

其中,對福、祿、壽三星,東方朔,南極仙翁,九老等道門神仙的風姿做出了讚美。

但在書中,道家最傑出的**孫悟空卻最終拜倒臣服於佛教代表人如來佛祖腳下,且最終成佛,說明作者對道教無疑是持消極諷刺態度的,這一方面與明朝中後期道教衰落的社會現實是分不開的,另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土生土長的道教太過看重「無為」,宗旨是追求長生不老與肉體成仙。與其他宗教不同的是,它關注的是人「如何不死」而非「死後如何」的問題,注重的是回緬過去,過去的事情很容易就能得到驗證,而佛家則注重未來,未來的短時期內難以驗證,過去之事,即使有99%的準確率,但仍有1%差之毫釐,而未來之事,只不過是給人希望而已,既然有希望,人們對其的信仰和維護便是理所應當了。

再說佛教思想,《西遊記》故事形成過程中與佛教極其深厚的淵源決定了這部**的宗教關係是以佛教為主線的。《西遊記》中的佛教上,主要**於禪宗,且集中對「心」的理解上,書中多次出現對孫悟空稱作「心猿」,也喻示著西遊的過程其實就是通過修行能使人「心猿牢拴」,實現自我,走向圓滿的心路歷程。而歷盡磨難所取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西遊記》中關於佛教的點睛之筆。

事實上,「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也正是玄奘《成唯識論》的思想體現。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中唐三藏所習由烏巢禪師所授的《多心經》也正是歷史上的玄奘所譯版本。同時於第九十三回中提及《心經》與《般若心經》時便不再有「多」字,故第十九回中的「多心」應指如第七十回悟空剖開胸膛滾出的「利名」「好勝」「殺害」等「多心」。

自「多心」而至「本心」,而終臻「無心」境界,便可得證正果,「猿熟馬馴,金蟬脫殼」。當然,佛教的唯識等思想對於吳承恩這樣的儒生,尤其是大志不得的儒生有著不小的吸引力。他們執著於內心的修煉,「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正心修身」在某種程度上與佛家的「修心」正不謀而合。

自幼便受到教育「正心誠意」淡泊名利而且也很難真正得到名利的他們,傾向於接受佛教的「色空」等思想,「才人老去例逃禪」便是他們對禪道的嚮往心態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儒學或曰儒教的入世思想與佛家出世清淨的思想大相徑庭。書中對一些佛寺侵占土地,某些和尚不勞而獲甚至作威作福的形象的描寫,也反映出也一些立心「治國平天下」的儒生從理智上未免有些難以接受佛教略帶消極甚至走向虛無的想法。

吳承恩是乙個在少壯時期有著滿腔抱負的人,他事實上可作為乙個當時典型儒生形象的代表。他對佛教的嘲諷在某些程度上也代表了儒生,尤其是懷才不遇的儒生階層對佛教的嘲諷。在書中,雖然天庭及諸多道教神仙出現頻繁,但是,控制著全域性的始終是西天的如來佛祖,而最終師徒幾人個成正果之時均已成佛(九九歸一),足見當時社會中佛教已完全佔據了人們的信仰的首選。

當然在《西遊記》中,佛教既是玄妙的,如西方如來般充滿高高在上的崇高感,又是可以被諧謔與打趣的,佛教徒的隊伍裡貢獻了西行路上如九頭獅子般的不少妖怪,甚至不乏阿難、伽葉二羅漢要收「好處費」這樣充滿現實隱喻的情節。大體上看,論世而知書,這體現了佛教在庶民階層,尤其是知識分子心目中世俗化後的矛盾形象。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西遊記》中對宗教關係處理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流」, 這個大前提下,天庭與西天的各路神仙(儒教的「神仙」在**中似無體現)彼此有商有量,一團和氣。第三十六回『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旁門見月明』中,作者就借沙僧之口道出他的看法:「三家同會無爭競,水在長江月在天」,即只有做到釋、道、儒三家和諧共存,互相無有爭競之心,才能達到「水在長江月在天」的空明境界;並且,這其中似乎也隱隱地包含釋、道、儒三家殊途而同歸的意識。

吳承恩主張「三教合流」在政治上的應用過程,體現出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釋、道、儒三教互相影響而發展的過程,正是宗教世俗化的過程。而《西遊記》中所體現的三教,在吸收中國世俗文化精華後,更與其和諧共存,共同發展。這種狀態更說明了中國文化的活力與包容精神,體現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

西遊記讀書心得

西遊記 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影響力可謂深遠,影響了很多的人,它是著名 家吳承恩的巨作,講述了孫悟空攜手豬八戒和沙僧保護師傅去西天取經的故事,途中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驚險故事給人以震撼,西遊記 的電視劇集版相信大家都看了無數遍我有何嘗不是,但是 西遊記 這本書我唯讀過一遍,但是其中所蘊含的哲理是...

西遊記的讀書心得

文 王宇翔 西遊記 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 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 西遊記 藝術宮殿。但我認為,西遊記 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造了孫悟空 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孫悟空是 西遊記 中第...

西遊記閱讀心得

去年寒假,我讀了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使我映象最深得數 西遊記 了。相信大多數人已經都看過好幾遍了吧,這本書我們應該細細品位 西遊記 的主要內容是 唐僧和他的三個徒弟 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力氣強大的豬八戒,忠誠老實的沙僧,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歷盡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了真經。在取經過程中,三個徒弟他們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