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內涵解讀與學業規劃

2021-03-04 05:14:17 字數 5771 閱讀 6129

兩個星期前,我曾受邀為我院新入學研究生做了一場以「如何規劃好三年研究生的學習生活」為主題的講座,這已經是我第六次為研究生講這個專題了。講座結束後,一些同學紛紛來郵,有興趣索要本講座的講稿。於是,我安排所帶研究生同學根據錄音、對照講座的***進行了文字串接與整理後,我對其內容做了部分結構上的小調整與校訂。

現貼於此,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導言:翻開讀研這頁書

同學們:

大家晚上好!

很高興受我院研究生會學習部的邀請,來與大家交流三年讀研期間的學業規劃問題。自2023年來,在每年的十月,我都會以這一主題為我院新入學的研究生們做一場講座。因此,今天已經是第六次與新生朋友們交流這個話題了。

在我下面的演講中,也許會重複部分過去已經講過的話,但也補充有一些新的內容。

通常情況下,我們當老師的講課和作講座,實際上與烹飪工作非常類似。大家知道,餐桌上的菜都是由大廚所做,他在做菜的時候,總是希望能夠基本符合主要食客的口味。但由於有的食客來自北方,怕辣;有的食客來自南方,嗜甜;有的食客來自西部,愛好又麻又辣;有的食客來自東部,口味比較挑剔……總而言之,真可謂眾口難調!

但若通過今天我們短短兩個小時的交流,能使在座的各位同學至少在某一方面有一點小小收穫,我想這個講座的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

同學們:

人生就像是一本書——過去是已經寫好了的書,現在是正在寫的書,未來是即將寫的書。人生這本書可以分解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與老年五卷,每卷又可分為若干章,每一章又可分為若干節,每一節下又可分為若干個條、款、目、次甚至更細。當然,每個人都希望人生這本書永遠也寫不完,但這是不可能的!

2023年9月3日,我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全體師生向大家張開了熱情的雙臂,伸出了熱情的雙手,帶著你們跨過九孔橋,越過小南湖,進入了美麗的校園。此時,即意味著你已經開始寫讀研這一章的書稿。可以說:

你做出讀研的選擇,也就翻開了人生這部書新的一頁;你選擇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讀研,特別是選擇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讀研,則是翻開了更新、更理智的一頁。

前幾天,我在準備這個演講材料時,從一些新同學給我發的電子郵件中所表達的情緒與動向,感到大家進校乙個多月來,大多數人都覺得比較忙,都覺得有很多事需要做,大家都想做點事,但又普遍覺得有點茫然,即不知道從何處著手,不知道學習的勁頭應當向何處使。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因為你們來自於不同的學校、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和不同的學習環境,在這個全新的學習環境中,將要度過你們人生最重要的三年讀研時光,誰都想盡快地進入角色,但我也建議大家不能盲目使勁。

首先需要理清思路,明確你的三年學習目標,從而將你的茫然變成有目的的「忙」,而不是盲目地「忙」。為此,我還專門寫了了一篇題為「可茫勿盲但應忙」的博文發表在我的部落格上,就是希望能夠在這個方面為各位新同學提供一些參考性的建議。

今天要跟大家討論的主題,我概括為所謂「1+38」的故事。相信對在座的會計專業研究生而言,對「1+38」這個數字組合都不陌生。為什麼?

因為2023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的新的會計準則體系也正是由1個基本準則與38個具體準則組成的。今天我要講的,就是由乙個主題以及五個小問題所構成的,五個小問題分別是何謂研究生(5個「研」)、學會做學問(5個「問」)、規劃三學年(6個階段)、科研五導向(5個「多」)和如何做科研(8個觀念),最後結語為「6+3」,總數剛好有38個小要點。下面我們即言歸正轉。

一、何謂研究生:五個「研」

被譽為20世紀西方最重要的知識貴族與公共知識分子之一的西班牙現代大眾社會理論先驅、著名思想家奧爾特加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1883-1955)在《大學的使命》一書中曾經指出:「大學教育的使命是文化傳授、專業教學、進行科學研究和培養未來的科學研究人員。」我的理解是,他這裡所指的未來科學研究人員,即是指我們現在的研究生。

何謂研究生?若從字義上來講,「研究生」這個詞的三個字,可以分拆後作如下理解:「研」,係指以工具對石頭進行細細地打磨,將石頭磨開以顯露其中的精華——鑿開石頭找出深藏其中的鑽石,此為研,因而古時候磨墨寫字也稱為「研墨」,其引申意為反覆推敲、反覆琢磨事物道理的意思。

「究」,即為追根究底、探微發隱、探索奧秘之意,即思考乙個事物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生」,在古代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君子」;二是學問上的先生,即大學問家。

比如莊子被稱為「莊生」,孟子被稱為「孟生」。這樣說來,大家既然叫研究生,則和我國古代孔孟兩位聖人的地位幾近平行了。

何謂研究生?它的培養目標是什麼?如何檢驗研究生的水平?

對於上述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與不同的理解。2023年7月,我與我的老師——現武漢大學的廖洪教授一起在蘭州開會,當時我們同住乙個房間,我在向他請教這一問題時,他告訴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著名會計學家、上海財經大學的徐政旦教授有一說法頗具特色。徐老認為,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通過三年的系統學習與訓練,要能夠達到「坐下來能寫,站起來能講,走出去可以解決一點中國的實際問題」的境界,當然,「寫」、「講」與「做」有著不同的內涵。

後來,我也曾就這個問題在我院的研究生與青年老師中徵集答卷。2023年,我院一位青年老師用電子郵件給我發了如下一段話,他說:「讀研是對自己專業知識的重組和昇華,使自己的專業知識得到本質上的提高。

」我覺得,他的這一體會不僅深刻,還很有哲理。就拿我們今天在座的同學們來說,不同學校的不同的專業,以及不同學術環境的薰陶,因此具有不同的專業成長背景。本科學習期間,老師交給大家的只是一根拐杖,基本告訴了你的學習方法,然而,很多專業知識實際上都是在實踐中才慢慢學習並不斷深化的。

未來三年,同學們在我們會計學院這個大家庭裡,就是要將大家熟悉及不熟悉的相關專業組合起來,讓你對會計專業的認識跨上乙個新台階。原來是會計專業的,要在原有的基礎之上提公升;原來是非會計專業的,要把以前落下的專業知識補充到位並盡可能地將差距縮短,在此基礎之上,昇華你的專業素養。

因此,正緣於我們頭上頂著「研究生」這三個字,故將承載著很高的專業使命與學術繼承方面的要求。因此,我將研究生的具體內涵,歸納為研習、研生、研討、研究和研果五個方面:

第一,是研習。即為了研究而學習,為了積累知識、打好職業發展基礎而學習。

第二,是研生。即研究自己不熟悉的問題、研究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問題、在研究與自己專業相關問題的前提下,還要研究其它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第三,是研討。做研究必須進行討論與交流,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之說,傳遞的均是這個道理。我們的研討物件,應當包括任課老師、導師、同學和室友等等,總之所有這個學習環境下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均是我們交流與研討的物件。

但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們卻普遍比較缺乏這種相互研討的習慣。譬如,從不同層次學生在教室裡所坐座位的情況上觀察,就可折射出同學們對研討與交流方式的一種不適應:高中生上課均是從前往後坐,他們只是希望坐在前面可以清楚地聽老師講課;本科生上課是從後往前坐,也許這樣他上課時就會更加自由一些,想聽課時就聽老師講,對老師講的不感興趣時就可看自己的書,以免老師感到尷尬;研究生上課呢,大多則是從最後的角落向講台呈輻射狀地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怕參與研討和交流所致。現在的課堂上,往往是一旦老師說要討論什麼問題時,大家的頭就低下去了,生怕老師叫到自己,而一旦老師叫到誰回答後,大家的頭就又都抬起來了。就我個人的課堂上看,老師提出需要討論的問題時,能夠主動參與研討的學生比例普遍比較小。

所以,我們研究生一定要提高研討與交流的主動參與意識,只有在專業問題上的交流、碰撞和砥礪,你的專業認識才可得到提公升。

第四,是研究。就是要追根尋源,對於專業問題要刨根問底。記得小時候我們讀書時,老師曾給我們講過英國發明家瓦特小時候的故事,年幼的瓦特就是在與他外婆的對話中,對水燒開了為什麼會使水壺蓋上下跳動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並「打破砂鍋問到底」,**之後即發明了蒸汽機。

第五,是研果。即學識增長、**完成、獲得學位。我們現在是碩士階段,就要注意學會如何搭配不同的專業知識與相關選修課的知識,如何將它們有效地組合起來幫助自己分析與研究問題。

只有這樣,才能增加你的學術營養,才能提高你的學術素養。

目前世界各國的教育,均有三個不同層次的學位,同乙個專業的不同學位,它們各自具有什麼特點?要求上又有何差異呢?2023年11月18日,我曾寫過一篇題為「學位教育就餐說」的博文,嘗試著用三種不同餐式來破譯學士、碩士與博士三個不同學習層次的內涵與特點,也許這種比喻並不一定貼切,但也許對你們自己定位讀碩期間的學習方式會有點幫助,下面與大家分享一下。

我認為,現行三種學位教育的結果,就是授予三頂不同的帽子,三頂不同的帽子貌似三種不同的餐式:

第一頂帽子,是學士帽——它像一種大鍋飯——需要自己搶著吃。學士學士,謂飽學之書生也。學士階段,主要是學習有問題有答案的知識,故要求其專業領域寬,專業知識專,學業善精進,其係一種強制汲取知識營養型的教學模式。

因而,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也可以視為大家來吃一鍋大鍋飯。你吃的菜是大灶做的,難能體現特色,鍋裡做的是花色少、批量大的飯菜,口味上並沒有多大的選擇,但是卻可以填飽肚子,因為數量有限,故需要學生自己搶著吃。故其屬於一種可以基本上解決知識溫飽問題的學習方式。

第二頂帽子,是碩士帽——它像一種自助餐——需要自己挑著吃。碩士碩士,謂豐碩之才俊也。碩士階段,主要是學習有問題沒有答案的知識,故要求其知識層面寬,專業領域專,學業善吸收,其係一種任意汲取知識營養型的教學模式。

因而,學生在碩士學習階段,也可以視為是吃一頓自助餐。你所吃的是中灶炒的菜,給的是不同的、可以有多種選擇的飯菜,由你挑著吃,由你隨意組合口味,故其屬於一種在知識小康狀態上素質提公升與專業知識重組的學習方式。自助餐的菜品琳琅滿目,中西結合,但如何吃是有講究和學問的,不然,你就會因不注意搭配而導致消化不良或者因為拿多了吃不完形成浪費的情況出現。

第三頂帽子,是博士帽——它像一桌滿漢席——需要自己品著吃。博士博士,謂博學之雅士也。博士階段,主要是學習沒有問題沒有答案的知識,故要求其文化層面寬,學術領域專,學業善創新。

其係一種享受式汲取知識營養型的教學模式。因而,學生在博士學習階段,也可以視為是赴一席饕餮盛宴,它吃的是大廚精心做的飯菜,不僅其菜餚內容豐富、具有高階滋補營養價值的食品多、菜品的造型也很美觀。但儘管如此,我們對每一樣菜都要像吃螃蟹一樣,不能囫圇吞棗,要講究程式地吃,要注意品味地吃,要不溫不火地吃,不僅需要吃得優雅,還要盡量品出味道。

故其屬於一種已經達到知識相對富足程度後的享受型學習方式。

二、學會做學問:五個「問」

學會做學問有五句話,我把它歸納為:學會學,學會問,在問中學,在學中問,就會有學問。這看似為乙個繞口令,如何理解呢?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關於怎樣做學問的問題,記得我們共同的前輩、著名會計學家楊時展教授在世時,在寫給文碩先生所著《西方會計史(上)》一書的序言中,曾經引用了這麼一句話:「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有恆而已」。這就是說,做學問最重要的是要有恆心,要有毅力,看準了乙個目標,只要你能夠堅持做下去,都是會有成果的,中國古話中就有「行行出狀元」和「處處留心出學問」之說。

我對怎樣學會做學問的理解是下面五句話:

第一,勤學與好問。我國唐代著名詩人、哲學家韓愈曾有一副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治學名聯,它實際上是要求我們對自己要學而不厭,要肯吃苦,同時說明了乙個「勤」字的重要性。至少是說,學習上,我們不能有惰性,不能總是睡懶覺,更不能是晚上別人都休息了,你還在**上忙得不亦樂乎地在眾多群裡與多人有一句沒一句地閒聊天,一直聊到凌晨兩三點鐘才休息,那不能叫「勤」。

第二,有學才有問,反過來講就是不學沒法問。假設現在有個同學,他並不是會計專業的學生,講座後他留下來問我:許老師,我最近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感興趣,我想問你這方面的問題。

我問他想問什麼問題,他說也不知道問什麼問題,反正這個問題現在很熱門,只是自己有點興趣。若像這樣問問題,你就等於沒有問問題。你在問老師問題前,必須先把與這個問題相關的資料看一看,學習一下,只有這樣,你才知道什麼叫社會責任,什麼叫社會責任會計,為什麼要提出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是誰提出來的,他為什麼要這麼提,我們中國的社會責任和西方的社會責任範圍是不是一樣的,有沒有法律方面的規定等等。

如果你問我,關於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國家有沒有法律規定,如果我知道,我會馬上回答你。如果我不知道,我也許會告訴你如何去查這方面的資料,或者我去查閱一下資料,下一次碰到你時給你解答。也就是說,你提出的問題,也會逼著我去學習我不會的東西,這就叫教學相長。

學什麼呢?當然是書籍、雜誌、報紙、網路、廣播、電視和學術報告等等媒介所傳遞的資訊。

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資助協議

華中科技大學級研究生 學業獎學金 資助協議 根據校研 2009 37號 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獎學金管理辦法 為保證學校 導師和研究生各方的利益,院 系 所 以下簡稱甲方 研究生 以下簡稱乙方 特簽訂獎學金資助協議如下 1 甲方同意乙方獲得獎學金資助。資助型別全額獎學金 半額獎學金 資助期限 20 年月...

在職研究生與統招研究生的區別

在職研究生有用嗎?這個問題一直都特別受學員關注。最近有個學員問筆者 我今年參加一月份的考研了,距離自己理想的學校就差幾分,現在正舉棋不定,我是繼續考研呢還是考慮在職研究生呢,另外,讀在職研究生有用嗎,他們到底區別有多大。考在職研究生有用沒用的問題先暫且不討論,我先帶領大家分析一下目前的就業情況和個高...

統招研究生與在職研究生的區別

專業碩士 半脫產,學制2 3年。學習費用不同 普通碩士錄取為國家計畫內 非定向 定向 的碩士生按國家規定享受免學費待遇。錄取為國家計畫外 委託培養 自籌經費 的碩士生須繳納學費,一般為8000元 年,不同專業有所不同。對於自籌經費生 特困生等考生可通過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或者商業貸款緩解學費的壓力。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