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運用5W3H及PDCA做計畫

2021-05-23 23:14:42 字數 4593 閱讀 5483

如何運用5w3h及pdca

做計畫(一)

1、什麼是5w3h ?

what——工作任務

why——工作目的

who——組織分工

where——工作切入點

when——工作程序

how——方法工具

how much——工作資源

how do you feel——工作結果

二、5w3h 的理解

工作任務(what):工作內容與工作量及工作要求與目標。

做事的目的(why):這件事情是否有必要(我親自)去做,或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意圖是什麼。

組織分工(who):這件事由誰或哪些人去做,他們分別承擔什麼工作任務或工作職責。

工作切入點(where):從**開始入手,按什麼路徑(程式步驟)開展下去,到**終止。

工作程序(when):工作程式步驟對應的工作日程與安排(包括所用時間預算)。

方法工具(how):完成工作所需用到的工具及關鍵環節策劃布置(工作方案的核心)。

工作資源(how much):完成工作需哪些資源與條件,分別需要多少。如:人、機、料、時間、資訊、技術等資源,及權力、政策、機制等條件的配合。

工作結果(how do you feel):工作結果或價值的**,及對別人的影響與別人的評價或感受。

運用5w3h分析法進行顧客分析;市場需求分析;解決計畫編制的結構問題、方向問題、執行

力問題。

三、pdca的理解

1、pdca 迴圈是威廉·愛德華·戴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的, 主要為解決問題的過程提供乙個

簡便易行的方法。

2、pdca 迴圈分為四個階段

p(plan)— — 計畫。從問題的定義到行動計畫,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計畫的制定。

d(do)— — 執行。執行就是具體運作,實現計畫中的內容。

c(check)— — 檢查或評估。就是要總結執行計畫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確效果,並找出問題。

a(action)— — 行動(或處理)。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並予以標準化、或制定程式化作業指導書,便於以後工作時遵循;對於失敗的教訓需要總結,以免問題重現。

3、對於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給下乙個pdca迴圈中去解決。

4、pdca的特點

(1)、大環套小環,小環保大環,互相促進,推動大迴圈。

(2)、pdca迴圈是爬樓梯上公升式的迴圈,每轉動一周,質量就提高一步。

(3)、pdca迴圈是綜合性迴圈,4個階段是相對的,它們之間不是截然分開的。

(4)、推動pdca迴圈的關鍵是「 a 即:行動(或處理)」階段。

5、pdca迴圈的八大步驟

步驟 1:分析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

1.1、確認問題

1.2、收集和組織資料

1.3、設定目標和測量方法

步驟 2:分析產生問題的各種原因或影響因素

2.1、尋找可能的影響因素並驗證

步驟 3:找出影響問題的主要因素

3.1、比較並選擇主要的、直接的影響因素

步驟 4:針對問題的主要因素,制定措施,提出行動計畫

4.1、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法

4.2、測試並選擇

4.3、提出行動計畫和相應的資源

步驟 5:實施行動計畫

5.1、按照既定的計畫執行措施 (協調和跟進)

5.2、收集資料

步驟 6:評估結果 (分析資料)

6.1、結果同目標相符嗎?

6.2、每項措施的有效性如何?

6.3、**還存在著距離?

6.4、我們學到了什麼?

6.5、確認措施的程式化

6.6、確認新的操作標準

步驟 7:標準化和進一步推廣

7.1、採取措施以保證長期的有效性

7.2、將新規則檔案化:設定程式和衡量方法

7.3、分享成果

7.4、重複解決方法 (交流好的經驗)

步驟 8:提出這一迴圈尚未解決的問題,把它們轉到下乙個pdca迴圈

8.1、總結這一pdca迴圈中尚未解決的問題,把它們轉到下乙個pdca迴圈

6、pdca迴圈八大步驟的理解

◆ 步驟1.1:確認問題

(1)、目的:對問題進行切實可行的定義。

(2)、輸入:管理層設定和提出的最初的問題。

(3)、過程:

評審現有的描述問題的資料。

收集團隊的反饋 – 其它實際資料。

如果可能,去調查一下問題。

完整的描述- 何事/何地/何人/何時/如何

確認如果問題得到解決,情況會有什麼變化。

(4)、輸出:

何事:問題描述 – 有什麼現象?

何地:發現了問題?

何人:同這個問題有關?

何時:從何時開始? 重**出?

為何:問題是重要的?

如何:用%, 個數, ppm, 時間等術語量化。

清晰的問題定義 (記錄在專案記錄上)。

流程圖(5)、工具:

問題陳述。

人機料環法測(5w 1h)。

流程圖。

(6)、提示:

不要將問題表述成了原因。

避免問題式的或方案式的表述。

盡可能用事實去定義問題。

是不是急待解決的或實際存在的問題?

◆ 步驟1.2:收集和組織資料

(1)、目標:收集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問題。

(2)、過程:

用頭腦風暴法收集所需要的資料。

畫流程圖。

準備資料收集計畫 (何人/ 何事/ 何時/ 如何)

執行計畫。

用直觀的形式組織資料 (圖表, 曲線, 排列圖…)。

分析組織好的資料。

(3)、輸出 (步驟1.3的輸入)

所有描述問題的圖表。

對問題完整的描述。

(4)、工具

資料收集計畫

檢查表排列圖控制圖直方圖流程圖其他圖形

(5)、提示:

要明白你為什麼要作這些圖形。

「要避免沒有目的地濫用圖表」。

◆ 步驟3:找出影響問題主要因素

(1)、目的:比較所有可能的原因,然後辨認對質量問題有直接影響的主要因素。

(2)、過程:

收集所有的影響因素。

收集和整理所有的末端因素。

評估是否這些末端因素是可控的。

對末端因素逐條確認。

找出真正影響問題的主要原因。

(3)、輸出:主要原因

(4)、工具

排列圖散布圖關聯圖 / 親和圖

矩陣圖實驗設計法

(5)、提示

原因僅限於那些對質量有直接影響的。

◆ 步驟4.1: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法

(1)、目標:確認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以及簡單、快速地驗證這些方法的可能性。

(2)、過程:

用頭腦風暴法獲得所有的解決方法。

針對主要原因驗證所建議的解決方法。

選擇那些最佳的備選方法。

明確描述解決方法。

決定簡單的驗證是否可能。

(3)輸出 :關於解決方法的簡明清單。

(4)、工具:頭腦風暴和投票法。

(5)、提示:解決方案限制在10個以下。

◆ 步驟5:行動計畫

(1)、界定:何事?何地?何人?何時?所需資源?預期結果?

◆ 步驟6:評估結果(分析資料)

(1)、目標:確認措施是否產生預期的結果;檢查專案目標是否得到滿足。

(2)、過程:

收集資料和審核相關區域/流程……

用有效的形式組織資料。

分析資訊:結果確實體現出改進嗎? 結果同目標相比如何?分析差距?(5 why),…

如果可能,完成措施。

確認每個措施的有效性。

①、如果結果滿意或可接收- - 轉到步驟7

②、如果結果不滿意 - - 回到步驟2

決定後續步驟。

(3)、輸出

針對將要標準化的措施的協議。

有關所學到的知識系統整理。

(4)、工具:所有的圖表;5 why(為什麼?)

◆ 步驟7:標準化和進一步推廣

(1)、目標:保持改進,在類似區域內傳播、分享知識和方法。

(2)、過程:

定義所需的規則和指標。

設立相關聯的測量手段。

更新操作指示、設定要點和程式。

確保針對新的操作活動的溝通或培訓。

列出其他也可以應用所實施的方法的地方。

向管理層展示小組過程/措施和標準化情況。

建議類似的措施在哪些地方也可以應用。

(3)、輸出

建立的新標準。

有準備地進行新的pdca迴圈。

小組解散或轉向新的改進機會。

(4)、工具:程式......

◆ 步驟8:提出這一迴圈尚未解決的問題,把它們轉到下乙個pdca迴圈

總結未能解決的問題;

不要期望在一次pdca迴圈中就解決所有的問題;

過程改進應在科學性和哲學性之間取得平衡;

在下乙個pdca迴圈中考慮未解決的問題。

在持續改善的過程中運用pdca迴圈。

需要我們運用pdca迴圈, 系統地推進重點工作及kpi(關鍵績效指標)體系的實施,堅持持續改善我們的工作質量、產品質量及服務質量!

需要我們「務實、變革、致遠!」

需要的是 --- 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