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漪教你寫作文之二源頭活水,生意長流

2021-03-04 02:00:26 字數 5199 閱讀 5198

二.源頭活水,生意長流——從生活中取材

眾所周知,巧婦難為無公尺之炊。無論怎樣能幹的媳婦,沒有「公尺」,也是做不出飯的。寫文章同樣道理。

沒有充分、生動和質地優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樣,寫出來的文章必然是內容乾癟,面目可憎。文章不應當是「做」出來的,而應該像汩汩的清泉從心坎裡流出來。心坎裡的清泉來自何方?

來自五光十色的生活,來自從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領。須懂得:生活中源頭活水流淌,筆下的文章就生意長流。

文心絮語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這是德國大文學家歌德的一句名言。確實如此,生活之樹常青,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

任何體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的反映,寫文章,也就是寫生活,學寫文章的人,要在生活這一關上認真下功夫,關心,了解,發現,尋覓,感受。大腦中採集的自然與社會的資訊越多,寫作的素材越豐富。

要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才會了解周圍的人和事,景與物,才會有所發現。每個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從生活中獲得的認識與感受卻大相徑庭。有的人目光敏銳,善於觀察,不僅像攝像機一樣能把客觀的物像攝入自己的眼簾,印入自己的腦海,而且能在極其普通極其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鮮東西,生動的,帶著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身在生活,心卻游離,再有特點的事物,再有價值的細節,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雖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

二者比較,關鍵在是不是「身入」、「心入」。「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材料,就會從眼皮底下溜走;至於「身」不「入」,不認真生活,不認真實踐,那就更談不上從生活中取材了。

怎樣才能身入、心入呢?要對接觸到的人和事有濃厚的觀察興趣,學會觀察的方法。觀察,不只是用眼睛,還要用耳朵,用鼻子,不僅用感覺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聽,去想,去感受。

魯迅先生《社戲》中月下行舟的幾段文字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從生活汲取生動材料的典範。文中是這樣描述的: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乙隻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發拔後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地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

於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裡。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瀰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裡。」

稍加分析,我們就可從這幾段文字中獲得以下啟示:

一、調動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認真觀察,材料就入目、入耳、入心。「碧綠的豆麥田地」、水氣裡「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等等景物用眼觀察所得;「說笑」、「嚷」、「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歌吹」、「宛轉」、「悠揚」的笛聲等等是用耳觀察,通過聽覺而採集的;「豆麥」和「水草」散發出的清香這個材料靠嗅覺所獲;「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瀰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裡」的材料又借助於觸覺。而「忽而輕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心也沉靜」、「自失起來」、「瀰散」在「夜氣」裡等等的內心感受又與對景物觀察所得膠合在一起,使入目、入耳的材料更有份量。

通過感覺器官去獲取材料無不需要用心思考,把心撲上去。觀察包含著思維,滲透著思維,思維能力決定觀察的深淺與正誤。

二、觀察忌籠統,忌大而化之,要拆開來看,拆穿來看。「拆開來看,拆穿來看」是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中的經驗之談。對描寫的物件不能只看整體,要善於一部分一部分拆開來「看」,還要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看」。

如月下開船情景,正因為拆開來看,所以材料十分具體。先寫「跳下船」,再分開說「拔前篙」、「拔後篙」,又把「坐在艙中」和「聚在船尾」分別述說。這是一層意思,寫開船前的準備。

第二層意思是開船。「點」、「磕」、「退」、「上前」、「出了橋」。如果不拆開來看,不把乙個乙個動作、乙個乙個細節收入眼底,就不可能有如此具體、生動的材料。

因此,分析的方法是觀察中的重要方法。

老舍先生說:「觀察事物,必須從頭到尾,尋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會概括。」觀察如只注意一鱗半爪,那就只會在記憶中留下破碎不全的事實,難以形成質地優良的寫作材料。

觀察事物,不管是觀察環境還是觀察人物,都要既注意整體,又注意區域性,還要注意細部;都要捕捉特徵,按一定的順序;都要既觀其靜態,又了解其變化。多角度、多側面地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就能採集到豐富的寫作材料,把握全貌。冰心《觀舞記》中寫印度舞蹈家卡拉瑪?

拉克希曼舞蹈的場景可作生動的說明。

「她用她的長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間的褶裙;用她細碎的舞步,繁響的鈴聲,輕雲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舞蹈出詩句裡的離合悲歡。

「我們雖然不曉得故事的內容,但是我們的情感,卻能隨著她的動作,起了共鳴!我們看她忽而雙眉顰蹙,表現出無限的衷愁,忽而笑頰粲然,表現出無邊的喜樂;忽而側身垂睫,表現出低迴宛轉的嬌羞;忽而張目嗔視,表現出叱吒風雲的盛怒;忽而輕柔地點額撫臂,畫眼描眉,表演著細膩妥貼的梳妝;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幾乎聽得見錚錚的弦響!像濕婆天一樣,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她只顧使出渾身解數,用她靈活熟練的四肢五官,來講說著印度古代的優美的詩歌故事!」

顯然,這裡描繪的是飛動的美,而這種飛動的美如此活靈活現,除高超的語言修養外,基礎是紮實的觀察本領。

一、觀察有序。從頭部的長眉、妙目到手指到腰肢,自上而下。衣服、裝飾,從髻上到腰間,也是自上而下。

二、觀察細緻而全面。「雙眉顰蹙」、「笑頰粲然」、「側身垂睫」、「張目嗔視」、「點額撫臂」、「畫眼描眉」、「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種種情態盡收眼底,而這些情態又在瞬息之間變化,六個「忽而」準確地傳,遞了這方面的資訊。如果沒有敏銳的目光和敏捷的思維,要看得那麼全面,辨別得那麼細微,是不可能的。

三、觀察有獨特的發現。一般說,**舞蹈,多注意舞姿、舞步,四肢的舞動是重點。而這兒不僅寫「四肢」,更寫「五官」,是靈活熟練的「四肢五官」講說優美的詩歌故事。

「無限的哀愁」、「無邊的喜樂」、「低迴宛轉的嬌羞」、「叱吒風雲的盛怒」等等都是通過面部表情的觀察,作者獨特的發現。而「花朵」、「褶裙」、「鈴聲」和「四肢五官」揉成為美妙的整體,刻畫出詩句裡的悲歡離合。正因為有這些獨特的發現,因而材料充實,形象豐滿,構成了飛動的美。

獨特的發現不會送到你的身邊,而是靠用「心」觀察,用「心」感受與體驗。

乙個人的生活範圍有限,因而,除了觀察自己的所見、所聞外,還要注意主動尋覓。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說:「夫街談巷說,必有可採;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

」他告訴我們老百姓當中必有可採集的有價值的寫作材料。《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就是這樣的實踐者。他曾揹著席子到鄉間道路旁邊擺設茶攤,遇到野老村夫,便請他們說古道今,講述各種故事,他一邊聽,一邊記錄,廣為採擷。

老舍先生創作《駱駝祥子》時就是花許多功夫去尋覓有關素材。他在《我怎樣寫《駱駝祥子》一文中說:「記得在**二十三年春天吧,山大的一位朋友跟我閒談,隨便的談到他在北平時曾用過乙個車伕。

這個車伕自己買了車,又賣掉,如此者三起三落,到未了還是受窮。聽了這幾句簡單的敘述,我當時就說:『這頗可以寫一篇**。

』緊跟著,朋友又說:有乙個車伕被軍隊抓了去,哪知道,轉禍為福,他趁著軍隊轉移之際,偷偷的牽回三匹駱駝來。……我只記住了車伕與駱駝。

這便是《駱駝祥子》的故事的心核。」十分明白,單憑這故事的心核是不可能寫成**的,於是,老舍先生有意識地尋覓材料,尋覓有關人力車伕的各種材料,不僅自己蒐集,而且請朋友了解、記述。由於材料十分豐厚,乙個個人物栩栩如生。

學生寫作雖不是進行文學創作,但同樣應有意識地尋覓材料,開闊視野。趁假日之閒、課餘空隙,就某些問題作一些調查訪問,廣泛地接觸社會,接觸各類人物,可超越自己生活的狹小圈子,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材料。

法國大作家福樓拜要求初學寫作的莫泊桑,「首先要練練你的眼睛」,要把眼睛練得明亮,把耳朵練得敏銳。****家契訶夫說:「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鍊成乙個目光銳敏、永不罷休的觀察者。

」無數成功的作家都把觀察看作學習寫作的頭等重要的基本功,我們初學寫作的學生當然應借鑑這些經驗,鍛鍊觀察的本領,興味盎然的從生活中汲取材料。

佳作借鑑

泰山一片月

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極頂的觀月峰上賞月,雲淡風輕,玉盞般的圓月,悄無聲息地懸在空中,那樣的清,那樣的靜,,洽似一泓蓄滿瓊漿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冽的甘露哩!

我見過西子湖畔的平湖秋月。十里荷花,一派煙雲。月兒剛露臉,漫天就抖下迷迷濛濛的霧,那月色總是潮潤潤的,嫵媚中頗有幾絲纏綿。

泰山月的韻致,卻迥然不同。萬里平疇,獨尊一嶽。那月光,明朗得很,乾淨得很。

上了南天門,便是「天街」,凡塵淘盡,一碧如洗。「天街」兩側,廟宇,古道,高樓,綠樹,剔透玲瓏,纖塵不染,全浸潤在脈脈的月色裡。極遠的地方,有一縷潔白的雲霓,輕盈而扶搖直上,欲乘風飄雲,那便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麼?

游月騁懷,你不得不讚嘆古人創造的「月華如水」的妙喻。泰山一片月,消融了山的險峻,樹的蒼涼,消融了古廟的寂寞,峽谷的幽深。白日裡,「雲端掛天梯」的「十八盤」,此刻,也完全失卻了峭拔和威嚴,而幻成泛著銀暈的飄帶,寧靜而溫柔地飄浮著、飄浮著。

萬籟俱寂。

泰山山腰的柏洞,月景又是另一番韻味。這裡是古松古柏的世界。澗水清清,滋潤著滿山森森的古樹林。

二三百年的老樹,只能屈居小字輩。莽莽蒼蒼的樹林中,極少野草和雜生的小樹。勤快的山風,就像是不辭辛苦的清潔工人,灑掃庭除。

月光遍地,樹影婆娑。細細看去,斑駁陸離的坡地上,彷彿還有掃帚留下的痕跡,給人一種如返古樸故園的暖融融的感覺。從山上俯視,月下松林,一派素裝,高潔,雅緻;從山下仰望,濃墨如潑,虛實相間,恰似一幅氣勢磅礴的寫意畫。

泰山的月亮,也貪戀這塊淨土,從浩渺遙遠的天庭中,竟忘情地落在那剪影似的逶迤的山脊上。走著、走著,彷彿只要緊走幾步,就可以走進明鏡般的月亮裡去。

泰山山腳,有一座普照寺,曾是馮玉祥先生隱居過的地方。當年,抗日戰爭爆發,正值國家民族危亡之秋,馮先生深明大義,在張家口組織抗日同盟軍,力挽狂瀾,不幸屢遭暗算,

失敗以後,便來到這裡。一頁悲壯苦澀的歷史,永遠鐫刻在這塊土地上了。寺中篩月亭,是賞月的佳處。逝者如斯夫,只有一輪明月,深情而依戀地輝映著一片瓊樓玉宇。一棵相傳是

六朝老僧種植的千年松,虯枝彎曲如盤龍,英氣逼人,枝枝丫丫,旁逸斜出,令人肅然起敬。月行中天,絲絲縷縷的月光,從枝繁葉茂的縫隙中篩落而下,驟然間,掠過幾絲晚風,樹梢一陣沙沙地顫動,搖落的月光,似片片雪花,使人通體生涼。待定神看時,杳無蹤跡,樹影又恰似凝住了。

那一棵棵歷經滄桑劫難的古樹,竟看不到一絲枯枝敗葉,它們抖擻精神,悄然屹立著,是獨享這聖潔的佛國之鄉的清幽恬靜,還是悉心期待著那日出東方、普照大地的氣勢恢巨集的一幕?

於漪 教你學作文之十四 振聾發聵,談笑風生 論辯的威力

韓非子?說林 裡有這樣乙個故事 有個人把長生不老的藥獻給楚王,通報的人拿了藥走進宮來。內侍問 可以吃嗎?回答說 可以吃的。內侍奪過來就吃了。楚王十分生氣,下命令殺他。內侍請人傳話勸說楚王,說 我問通報的人,他說可以吃,所以我吃了,我沒有罪,有罪的是通報的人。再說客人獻的是長生不死的藥,大王殺死我,這...

寫作文評語

評語,語雖不長,但也要做到具體。抽象的 籠統的評語會讓學生如霧裡看花,不得其要。評語要指到實處,便於學生修改。例如一篇 我落選了 的習作,老師的評語是 習作寫競選班級服務員的經過很詳細,自己的內心活動描寫真實具體。如果把第二段開頭的 那時 改為 星期x,上午 下午 第x節 就交代清楚了。把第四段最後...

用「心」寫作文評語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因此,許多年來,不少語文教師出岔子在作文指導上,作文除講面下功夫外,評語方面尤為重要。但是,多數時候教師寫下的評語僅僅著眼於方法上的指導,並且多是諸如 中心明確 段落清楚 層次分明 等套話,所以常常使學生厭倦。其實,作為學生的作文評語,教師應用 心 去寫,才能與學生溝通,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