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本中的成語故事

2021-03-04 01:44:30 字數 5222 閱讀 5408

三上:聞雞起舞(祖逖)

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典出自《晉書·祖逖傳》: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鍊。

同義詞: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刻舟求劍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典出《呂氏春秋·察今》記述的一則寓言,說的是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記號,說:「這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當船停下時,他才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後引伸成墨守成規不懂變通之意。

三下:買櫝還珠(鄭國人)

楚國有個珠寶商人,到鄭國去賣珠寶。(他)用木蘭香木(為珠寶)製作了(乙隻)盒子,用桂和椒所調製的香料來薰盒子,用珠玉來點綴(它),用玫瑰寶石來裝飾,用翡翠來裝飾邊沿。有個鄭國人買了盒子,卻把盒裡的珠子還給了楚國人,這個人可以說是善於賣匣子,不能說是善於賣珠子啊。

原意是買來珠寶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裡面真正價值高的珠寶。經常用來比喻沒有眼光取捨不當。

畫龍點睛(張僧繇)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畫四條金龍。

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都稱讚畫得好,太逼真了。

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

「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剛點過第二條龍眼睛,剎那間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闢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資訊時代,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一種創新,因為張僧給龍點了眼睛就發生了乙個質的飛躍。

四上:胸有成竹(文與可)

文與可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與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竹子的各種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

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原指畫竹子要在心裡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後比喻已經非常熟練很有把握了。

杏林春滿(董奉)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術和醫技,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據《三國志·士燮傳》注引,交州刺史士得惡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製藥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並灌入少許水,捧其頭搖消之,食頃,昏死的刺史便神奇般地張開眼睛,手腳也能動彈了,「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類似的記載詳見於《神仙傳》中,由此可見董奉醫術的高明。

他雖然醫術高明,但是給人治病從不收錢,但要求被**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種植杏樹。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樹五株,輕病患者每人植杏樹一株,幾年後,董奉**患者成千上萬,植下的杏樹就有十幾萬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養性,這片杏林便被稱為「董林杏林」。

每逢杏熟時節,董奉張榜公告,凡是到此買杏者,不收銀錢,而是用稻穀換取,一斗稻穀換一斗杏。董奉又將用杏換來的稻穀。全部用來救濟貧民百姓。

這樣一來,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是聞名遐邇,頌聲載道。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

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滿」、「譽滿杏林」「妙手回春」這類的話語來讚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也常用這類話語稱頌醫生醫術的高明和高尚的醫德。

四下:手不釋卷(呂蒙)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奮學習,學問提高很快孫權說:

「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呂蒙問:

「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

為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鵬程萬里

傳說我國古代有一種鵬鳥,是一種名叫「鯤」的大魚變成的。它的背長達幾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飛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擊起三千里的浪花。

它乘著旋風,一下子能飛越九萬里的高空。一些小鳥很不理解地問它:「你為什麼要飛到九萬里以外的天邊呢?

」後來,人們就根據這個故事,編了一句成語「鵬程萬里」,用來比喻前程非常遠大。

五上:水滴石穿(張乖崖)

張乖崖擔任崇陽縣令,乙個官吏從錢庫出來,張乖崖看見他頭髮旁的頭巾下有一枚銅錢,就盤問他,他說是錢庫中的。張乖崖就下令用棒打他。那個官吏憤怒地說:

「一枚銅錢有什麼值得說的,你竟然棒打我。你(雖然)能打我,可你不能殺我!」張乖崖又提筆寫下判語,說道:

「一天一枚銅錢,一千天就是一千枚銅錢;用繩子來鋸木頭,(時間長了)木頭會斷;水滴石頭,(時間長了)石頭會被水滴穿。」說完,張乖崖親自拿著劍,走**階,當眾斬下他的頭,然後又去申台府自首。崇陽人到現在都還流傳著這一故事。

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大公無私(祁黃羊)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公說:「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

「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公說:

「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

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公說:「現在朝廷裡缺少乙個法官。

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公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閒話嗎?

」 祁黃公說:「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讚祁黃羊。孔子說:

「祁黃公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五下:程門立雪(楊時、程頤)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備受歡迎。

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乙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鬆鬆的,匆匆趕路。

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擔心驚動打擾老師,就在門口靜候,沒有吵醒先生。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披上了潔白的素裝。

楊時的乙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入木三分(王羲之)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7歲時開始練習書法,他練字十分刻苦,經常在水池邊練字,池水都染黑了。33歲時寫《蘭亭集序》,37歲寫《黃庭經》,後來因更換寫字的木板,工匠發現王羲之筆力強勁,字跡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後用「入木三分」形容書法筆力遒勁,也比喻見解、議論深刻、確切。

六上:竭澤而漁(狐偃、雍季)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幹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

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

」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

響遏行雲(秦青、薛潭)

戰國時期, 有個喜歡唱歌的青年,名叫薛潭。他聽說秦青很會唱歌,就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自以為完全掌握了,便告辭回家。秦青沒有挽留, 第二天,在城郊的大路旁為薛譚餞行。

席問,秦青按著節拍,慷慨悲歌。歌聲振動林木,高入雲霄,好像連浮動的白雲也在駐足聆聽。薛潭便道歉要求回到秦青身邊,並且再也不敢說回家了。

「響遏行雲」形容歌聲嘹亮,高入雲霄,連浮動著的雲彩也被止住了。

六下:邯鄲學步(燕國壽陵人)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小學課本中的成語故事

三上 聞雞起舞 祖逖 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典出自 晉書 祖逖傳 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鍊。同義詞 發奮圖強 自強不息。刻舟求劍 ...

小學課本中的成語故事

聞雞起舞 祖逖 原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同義詞 發奮圖強 自強不息。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後引伸成墨守成規不懂變通之意。買櫝還珠 鄭國人 經常用來比喻沒有眼光 取捨不當。畫龍點睛 張僧繇 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 精闢的一兩句話,點...

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

戰國 完璧歸趙 藺相如 圍魏救趙 孫臏 退避三舍 重耳 毛遂自薦 毛遂 負荊請罪 廉頗 紙上談兵 趙括 一鼓作氣 曹劌 千金買骨 郭隗 諱疾忌醫 蔡桓公 臥薪嘗膽 勾踐 殺妻求將 吳起 驚弓之鳥 更羸 高山流水 俞伯牙 鍾子期 秦 一字千金 呂不韋 指鹿為馬 趙高 焚書坑儒 秦始皇 窮圖匕見 荊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