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管理的基本概念

2021-03-03 20:48:13 字數 4603 閱讀 9235

「創新與創業精神」一書指出「創業精神是乙個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機會被確認、被創造,最後被開發來產生新的財富創造的能力。」(peter drucker, 1985) 也就是說,創業精神的本質乃在於創新,在於為消費者創造出新的滿足、新的價值。由彼得杜拉克的觀點,我們可知「創新」是「創業精神」非常核心的乙個部分。

因此在深入**「創業精神」之前,首先應該先了解「創新」的定義。

第一節創新

壹. 創新的定義

「創新」的觀念最早是由古典學派的經濟學者熊彼得(schumpeter)所提出,他認為創新是企業有效利用資源,以創新的生產方式來滿足市場的需要,是經濟成長的原動力。我們可以簡單定義,「創新」是一種可以使企業資產再增添新價值的活動。當前企業普遍採行的待績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ci),自廣義的定義,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創新」,亦即企業的創新活動在本質上就包含持續改善產品、製程、客戶服務等。

創新的目的不外乎是想提公升企業的獲利能力以及增進員工的報酬。但並非每一次的創新都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如何掌握契機,適時的進行創新變革,將是企業界持續成長的不二法門。一般觀念認為,凡是能夠提出新觀念,新方法、或新產品,就可被稱為「創新」。

但betz(1993)指出,創造產品的新概念或新的程式方法只能被視為「發明」,因為「創新」是必須要將新產品、程式或服務帶到市場上,並進而產生利益。

創新是發明新事物的過程,會對個人、團體、組織、產業或社會產生極大的價值,透過策略活動可以改善企業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也與企業創造競爭優勢密切相關。我們可說,21世紀企業最大的資源基礎在於他們的創新能力。許多研究顯示,創新能力強的廠商,大都具有相同的組織特質。

clark & guy(1998)認為創新是指將知識轉換為實用商品之「過程」,所強調的是在該過程中,人、事、物,以及相關部門的互動與資訊之回饋,且創新是創造知識及擴散知識之最主要**。因此,創新也是國家或企業提公升競爭力之重要手段。

peter drucker(1985)認為而一項創新的考驗並不在於它的新奇性、它的科學內涵,或它的小聰明,在於推出市場後的成功程度,也就是能否為大眾創造出新的價值。在他的看法中,創新能力是可以培養的,而凡具有創新能力的人,都有機會成為一位成功的創業者。

綜合以上之意見,我們可以將「創新」定義為「將新的概念透過新產品、新製程、以及新的服務方式實現到市場中,進而創造新的價值的一種過程」。此一定義,特別強調創新之執行面(implementation)與市場效益面 (market effect)。

知名管理學家michael porter(1990)曾在其國家競爭優勢(the ***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書中,將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財富導向階段。一般學者認為台灣目前所處的產業發展階段大致是介於投資導向與創新導向之間,所以近年來台灣產官學各界都有乙個共識,認為「台灣的未來取決於我們能多快從投資驅動型經濟,轉型為創新驅動型經濟;能多快從製造優勢的產業能力,延伸到創新優勢的產業能力」(李仁芳, 1997)。

貳. 創新的市場接受程度

乙個「創新」的成敗,不在於高深的技術或者聰明的設計,在於其被顧客接受的程度。以下我們就「創新的接受程度」,進行**。

創新傳布理論是rogers於2023年所提出的,當人們獲知一項新事物時,即使認知該向創新舉有諸多的優點,但要去接受它,卻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很多時候,認知與實際付諸行動之間存有很大的鴻溝,當人們試著要去接受一項創新時,往往需要一段很長的評估時間。

創新、認知、接受、以及擴散四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係。依據rogers的理論,影響創新傳布,主要有五個要素,分別是創新事物、擴散管道、時間、市場體系、接收者,茲簡述如下:

1. 創新事物:它可以是新發明、新觀念或新方法。

2. 擴散管道:新事物大都藉由交易程式、**傳播、或人際互動所傳散。

3. 時間:接受創新物的時間長短,通常需要經歷五個階段,即知曉、說服、決定、施行、以及確定。

4. 市場體系:是指新事物發生的所在環境,可能是一群人、乙個團體、乙個組織、或是整個社會。

5. 接收者:依接受創新的程度,分成別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期跟進者、晚期跟進者、以及落後者等五類。

在創新傳布的相關研究中,有兩個顯著的研究類別:其一,創新的擴散研究;其二,創新的接受研究。創新擴散研究主要是**乙個市場體系中,創新是如何在其成員之間擴散,又為何有些創新事物的擴散速度會比較快,而怎樣特質的創新事物會促進或阻礙其被接受的速度。

創新擴散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創新事物上,而其所關注的重點則是如何去發展與推廣這個創新,以加速其被接受的速度。

另-方面,創新接受研究則是**個人、團體、或是組織的特質,並發掘其中強化或阻礙創新接受的因素。所以這類研究是將焦點集中在,分析消費者接受創新事物的行為過程與影響決策因素。創新接受除了是一種冒險的行動外,也和個人認知領域的寬廣(cognitive category width)有關,個人的認知領域愈寬廣,則其接受創新觀念的機率愈高。

因此,我們可說創新接受度是一種個性上的概念(personality construct),它可用來顯示個體在其認知、態度、價值取向以及行為等方面產生變化的程度。

當個體在面對一項創新事物時,最直接的反應就表現在其接受與否的行為上,一般可能的反應包括: 1、立即接受這項創新。 2、起初懷疑進而受到外界的影響逐漸接受。

3、自始至終拒絕接受。rogers將創新接受的程度定義為「個體較其所在的團體內的其它人更早接受新觀念或新事物的程度」,他依據個體接受創新事物時間的早晚。,而將創新接收者區分為五類:

(1) 創新者(innovators):具有膽大、冒險的特性,熱衷新的想法與觀念,適應性高,善於建立各式的人際關係。一般而言,這型別的人比較博學多閱,具有豐富的知識,以及運用複雜技術的能力。

(2) 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這類的人具有受到同儕尊重的特質, 在團體中扮演意見領袖的角色;大多數的人在決定接受一項創新之前,會以這一型別的人的意向而定。此外,早期採用者也意識到唯有不斷地領先接受創新,其在團體中的地位才能繼續維持下去。

(3) 早期多數(early majority):具有小心謹慎的特質,喜歡與同儕間保持互動關係,但卻不喜歡扮演意見領袖的角色;對任何創新的態度抱持「不要做最早的實驗品,也不要做最後的落伍者」的心理。這型別的人多是等到早期採用者採納後,並且證明此項創新確實具有效果後,才會決定接受它。

(4) 晚期多數(late majority):其主要特質是對任何創新均抱持懷疑的態度,必須基於兩項明顯的因素影響才會做出接受創新的決定:其一,團體內 50%以上的人都已接受了某一項創新;其二,需要在同儕或是**的壓力下,方才產生接受的動機。

(5) 落後者(laggers):這一類人的主要特質就是傳統與保守,通常接受創新的速度非常緩慢,一切遵循舊有的模式行事,明顯地疏離於團體內主流趨勢,交往的物件也多限於和其個性相似的人,即使最後也逐漸接受某一項「創新」,也往往是在原有「傳統」事物被淘汰之後的結果。

在rubin(1983)的研究中發現,早期接受者在溝通的行為上也與晚期接受者有所不同。早期接受者比較融入於社會系統中,比較喜歡置身於傳播**的管道,而且人際溝通流暢,能透過廣泛的網路與消費市場產生高度的鏈結,同時也比較能直接地和技術創新者直接溝通,以最快速的獲得新技術的資訊。再者,早期與晚期接受者的某些人格特質也有所差異。

早期接受者比較容易產生較大的移情作用、較不武斷、比較有能力去處理抽象的問題、同時也比較理性。

歸納過去的許多研究可以發現,早期接受者在社會地位、溝通行為和人格特徵上,普遍具有以下的特質:1、教育程度較高; 2、社會地位較高; 3、社會參與較多:4、較具國際觀; 5、使用大眾媒介較多;6、人際溝通較頻繁; 7、資訊獲取較活躍; 8、較支援創新變革;9、不排斥冒險行為; 10、較不同意宿命論。

由此看來,具有早期接受者性格的人比較適合從事創新與創業的行為,而成功的創業家基本上都是具有這樣的特質。

第二節創業精神與創業家

壹. 創業精神

entrepreneurship 有人翻譯做「創業精神」,也有人翻譯為「企業精神」,但他的本質仍著重於是一種創新活動的行為過程,而非指企業家的人格特質。創業精神的主要意含為創新,也就是創業者透過創新的手段,將資源更有效的利用,為市場創造出新的價值。雖然創業常常是以開創新公司的方式產生,但創業精神不一定只存在於新事業。

一些成熟的組織,只要創新活動仍然旺盛,該組織依然具備創業精神。

「創業精神」類似一種能夠持續創新成長的生命力,一般可區分為個體的創業精神 (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hip)及組織的創業精神(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所謂個體的創業精神,指的是以個人力量,在個人願景引導下,從事創新活動,並進而創造乙個新事業;而組織的創業精神則指在以存在的乙個組之內部,以群體力量,追求共同願景,從事組織創新活動,並進而創造組織的新面貌。

shame(1974)及 siropolis(1989)認為「創業」是創業者依自已的想法(ideas)及努力工作(hard work)來開創乙個新事業,包括新公司的創立、組織中新單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產品或新服務,以實現創業者的理想。創業本身是一種無中生有的歷程,只要創業者具備求新、求變、求發展的心態,以創造新價值的方式為新事業創造利潤,那麼我們就能說這一過程中充滿了創業精神。

創業精神所關注的在於「是否創造新的價值」,而不在於設立新公司,因此創業管理的關鍵在於創業過程能否「將新事物帶入現存的市場活動中」,包括新產品或服務、新的管理制度、新的流程等。

stevenson (1999)認為,創業精神指的是一種追求機會的行為,這些機會還不存在於目前資源應用的範圍,但未來有可能創造資源應用的新價值。roberts(1999)則認為,創業精神即是促成新事業形成、發展和成長的原動力。

創業管理的基本概念

劉常勇劉文龍 創新與創業精神 一書指出 創業精神是乙個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機會被確認 被創造,最後被開發來產生新的財富創造的能力。peter drucker,1985 也就是說,創業精神的本質乃在於創新,在於為消費者創造出新的滿足 新的價值。由彼得杜拉克的觀點,我們可知 創新 ...

創業管理的基本概念

創新與創業精神 一書指出 創業精神是乙個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機會被確認 被創造,最後被開發來產生新的財富創造的能力。peter drucker,1985 也就是說,創業精神的本質乃在於創新,在於為消費者創造出新的滿足 新的價值。由彼得杜拉克的觀點,我們可知 創新 是 創業精神 ...

磁場的基本概念

第四十一課時磁場的基本概念 主備人 周霽審定人 張志永日期 2013.12.24 高考要求 學習目標 1 掌握磁感應強度 磁感應線和磁通量的概念 2 會用安培定則 磁感應線分析有關問題。自學檢測 知識梳理 一 磁場 1 定義 存在於磁體和電流周圍的一種 2 基本性質 對放入其中的產生力的作用。3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