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系統互連

2023-02-14 12:27:05 字數 5219 閱讀 9469

靺鞨諸部與渤海建國集團

楊軍(吉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內容提要:靺鞨七部的名稱始見於隋代。唐人對靺鞨七部的區別已不甚清楚,對伯咄、安車骨皆統稱為靺鞨,乞四比羽出自這部分靺鞨。

粟末靺鞨主體部分在隋代已遷往遼西,後遷入幽州,未參與渤海建國,餘部依附高句麗,即「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大祚榮出自這部分粟末靺鞨。渤海建國集團主要由原伯咄、安車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構成,粟末靺鞨與高句麗人所佔比例皆不大。

關鍵詞:靺鞨七部;粟末靺鞨;高句麗;渤海建國集團

渤海國的建國集團,既包括靺鞨人也包括高句麗人,這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但對居於主導地位的究竟是靺鞨人還是高句麗人的問題,學術界卻頗多爭議。中國學者多認為,靺鞨人在渤海建國集團中居於主導地位,而南韓、朝鮮的多數學者,也包括一部分日本學者,認為高句麗人在渤海建國集團中居於主導地位。南韓學者宋基豪認為:

「渤海建國集團中,越是位居高層的人物中高句麗人的比重越大,地位越低,靺鞨人的比重越大。當然這裡所謂的高句麗人或靺鞨人不是指血統,而是指文化上更偏向於哪一方。」也就是說,存在靺鞨人的高句麗化,因而,他們雖然在血統上是靺鞨人,卻是高句麗文化的繼承者。

針對這種觀點,中國也有學者從反面論述,認為在高句麗滅亡後,其遺民存在渤海化或靺鞨化的過程。本文試結合靺鞨七部的發展演變,分析渤海建國集團的族屬,以求正於史界方家。

(一)目前學者多依據《北史》卷94《勿吉傳》中已出現靺鞨「七部」、且七部的名稱與《隋書》卷81《靺鞨傳》的記載完全相同,認定勿吉-靺鞨七部在南北朝時已經出現。但是,《北史》雖然是記載北朝史事的正史,其《勿吉傳》卻抄自《隋書》卷81《靺鞨傳》,並不是對南北朝史事的準確記載。《通志》卷194《勿吉》、《文獻通考》卷326《勿吉》、《太平寰宇記》卷175《勿吉》、《金史》卷1《世紀》等書記載勿吉有七部,都是受《北史》的誤導。

說南北朝時勿吉已形成七部證據並不充分。

《魏書》卷100《勿吉傳》主要記述了活動在粟末水即今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勿吉人,卻並未提到這部分勿吉人是「粟末」部。《魏書》還記載:「其傍有大莫盧國、覆鍾國、莫多回國、庫婁國、素和國、具弗伏國、匹黎爾國、拔大何國、鬱羽陵國、庫伏真國、魯婁國、羽真侯國,前後各遣使朝獻。

」這些活動在第二松花江流域的靺鞨部落與七部的名稱皆不相符。《魏書》記載勿吉人的朝貢,始於北魏延興(471-476),終於東魏武定(543-550),《魏書》的資料當來自靺鞨貢使。《魏書》未提到勿吉七部,證明至6世紀中葉,尚沒有所謂的勿吉七部。

《太平寰宇記》卷71「河北道燕州」條引《北蕃風俗記》:「開皇中(581-600),粟末靺鞨與高麗戰,不勝,有厥稽部渠長突地稽者,率忽使來部、窟突始部、悅稽蒙部、越羽部、步護賴部、破奚部、步步括利部,凡八部,勝兵數千人,自扶餘城西北舉部落向關內附,處之柳城」,這是靺鞨七部之一的粟末部首次見於史書記載,也是史書中對「靺鞨」一詞的最早記載。這條記載也得到碑刻資料的證明,突地稽之子李謹行的墓誌銘稱:

「其先蓋肅慎之苗裔,涑沫之後也。」證明突地稽-李謹行家族自稱出自「涑沫」部。因此,靺鞨七部最早出現於隋初,《隋書》卷81《靺鞨傳》是最早記載靺鞨七部的史籍。

學術界通常認為的靺鞨七部是對勿吉七部的繼承,是不正確的。

《北蕃風俗記》記載隋文帝將內附的靺鞨八部安置在「柳城」。據《隋書》卷30《地理志中》,營州龍山縣於開皇「十八年改為柳城」,因此,粟末部內附是在開皇十八年以後,即598-600年之間。開皇十八年,高句麗王「元率靺鞨之眾萬餘騎寇遼西」,導致隋文帝徵高句麗,因為「疾疫」,隋軍至遼水而還。

粟末部內附,很可能就在此時。

《隋書》卷81《靺鞨傳》在記載靺鞨七部及其風俗後,稱:「開皇初,相率遣使貢獻」,但考之卷1《高祖紀》,開皇元年、三年、四年皆有靺鞨來貢的記載,但僅稱「靺鞨」,並未指出是何部靺鞨。卷81《靺鞨傳》:

「其國與隋懸隔,唯粟末、白山為近」,而「白山部,素附於高麗」,可見,與隋保持聯絡的僅為粟末部,所謂「相率遣使貢獻」,不是靺鞨七部相率遣使,而是粟末靺鞨各部相率遣使。隋與其他靺鞨部落沒有聯絡,《隋書》對靺鞨七部的記載,當得自粟末靺鞨。因此,《隋書》卷81《靺鞨傳》在記載靺鞨七部時,對粟末部記為「號粟末部」,而其他六部都記為「曰」某某部。

可見,粟末的稱號,源自這部分靺鞨人的自稱。而其他六部的稱號,則來自粟末靺鞨人的轉述,是否也是其自稱今天已不得而知。

《舊唐書》卷199下《靺鞨傳》:「其國凡為數十部」,見於《魏書》卷100《勿吉傳》的靺鞨部落有12個,隨突地稽降隋內附的粟末靺鞨部落有8個,都證明《舊唐書》的記載是正確的。說明所謂靺鞨七部,是七個部落聯盟,每個聯盟內部平均包括10個左右小的部落。

《魏書》卷100《勿吉傳》記載,北魏延興中(471-476),勿吉使者乙力支稱:「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密共百濟謀從水道並力取高句麗,遣乙力支奉使大國,請其可否。」參之《隋書》卷81《靺鞨傳》稱粟末部「每寇高麗中」的記載可知,乙力支所部後來成為粟末靺鞨的組成部分。

自夫余衰弱以後,肅慎系各部逐漸向東南遷徙,入居第二松花江流域,因水為名,號為粟末。與此同時,高句麗也在不斷北拓,攻占原屬夫余的領土,435年李敖出使高句麗時,發現高句麗的疆界已「北至舊夫余」,佔據了部分夫余故地。494年,「夫余王及妻孥以國來降」,投奔高句麗,高句麗人稱其為「勿吉所逐」。

證明靺鞨也占有了部分夫余故地。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隋朝才封降附的粟末靺鞨首領突地稽為「扶餘侯」。為爭奪對夫余故地的控制權,入居第二松花江流域的靺鞨人與高句麗連年爭戰。

乙力支稱欲與百濟「並力取高句麗」並不可信,其出使的真正目的恐怕是尋求北魏的支援以對付國力日盛的高句麗。至隋初,靺鞨各部落逐漸結成部落聯盟,當也是出於對高句麗作戰的需要。但靺鞨各部最終未能戰勝高句麗。

開皇十八年(598),高句麗王元能率領靺鞨部隊進犯遼西地區,說明高句麗已經穩定地控制住第二松花江流域的靺鞨各部,因此,不甘接受高句麗統治的粟末各部才在突地稽的率領下降隋內附。

除主體部分降隋以外,粟末部也有一部分依附於高句麗。直至高句麗滅亡以後,這部分粟末人才直接隸屬於唐王朝。為區別於隋代內附的粟末部,史書才將這部分粟末人稱為「粟末靺鞨附高麗者」。

後來領導建立渤海國的大祚榮即出自這部分靺鞨人。有的學者認為,大祚榮屬於白山靺鞨,與該條史料的記載是不吻合的。

隨突地稽降隋內附的粟末靺鞨共8部,再加上烏素固部,粟末靺鞨共9個部落內屬。雖然不是粟末靺鞨的全部,但肯定也是其主體部分。粟末靺鞨的主體部分離開第二松花江流域進入遼西地區,與其他靺鞨部落失去聯絡,再加上其他靺鞨部落在此後受制於高句麗,從此,中原王朝對其他靺鞨部落的情況也就沒有了****。

唐滅高句麗以後,也僅僅發現了白山靺鞨與黑水靺鞨,並未發現見於前代史書記載的其他靺鞨部落,因此,兩唐書除對粟末、黑水、白山三部有所記載外,對其他諸部,只能以「汨咄、安居骨、號室等部,亦因高麗破後奔散微弱,後無聞焉,縱有遺人,並為渤海編戶」一句帶過。

(二)《隋書》卷81《靺鞨傳》載有靺鞨七部的方位,伯咄部在粟末部之北,安車骨部在伯咄部之北,拂涅部在伯咄之東,號室部在拂涅東,白山部在粟末部東南,黑水部在安車骨部西北,並稱:「自拂涅以東,矢皆石鏃,即肅慎氏也」。學者們多認為,黑水部當在安車骨部的東北,《隋書》的記載有誤。

如此看來,則靺鞨七部中,拂涅、號室、黑水三部的居住地才是肅慎-挹婁系部族的故地,白山部是進入高句麗境內的靺鞨部落,因此才「素附於高麗」。伯咄、安車骨、粟末則是進入夫余故地的靺鞨部落。

《舊唐書》卷39《地理志》「慎州」條:「武德初置,隸營州,領涑沫靺鞨烏素固部落」,同卷「黎州」條:「載初二年(690),析慎州置,處浮渝靺鞨烏素固部落」。

證明唐人也將涑沫靺鞨稱為浮渝靺鞨。參之《宋史》卷491《渤海國傳》將夫余府寫作「浮渝府」,證明此浮渝靺鞨也就是夫余靺鞨,即進入夫余故地的靺鞨。自粟末靺鞨內附、遷入遼西至唐滅高句麗,70年左右的時間裡,中原對居住在夫余故地的靺鞨各部的情況所知甚少,也不清楚其部落分合的狀況,因此,才一概稱之為「夫余靺鞨」,即生活在夫余故地的靺鞨。

因此,除粟末靺鞨外,安車骨、伯咄兩部也應該包括在唐人所說的夫余靺鞨之中。

《新唐書》卷110《契苾何力傳》載,乾封二年(667):「高麗兵十五萬屯遼水,引靺鞨數萬眾據南蘇城」。此數萬雖然不是確指,但不會少於3萬。

在《隋書》卷81《靺鞨傳》所載靺鞨七部中,黑水部「尤稱勁捷,每恃其勇,恒為鄰境之患」,未附於高句麗。粟末部主體部分遷往中原了。其餘五部,伯咄部「勝兵七千」,其餘四部「勝兵並不過三千」,五部相加,僅有兵19000人。

這是隋代靺鞨的人口數,資料不晚於粟末部內屬的開皇末(598-600)。即使我們考慮到人口增殖的因素,70年中,人口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在經常經歷戰爭減員的時期裡,這也是比較可觀的數字了。因此,從人口數字分析,高句麗滅亡前,已經控制了伯咄等五部,還包括少部分粟末靺鞨人。

高句麗開始控制靺鞨諸部的時間,大約就在突地稽率部內附的同時(598-600)。《高麗史》卷96《尹瓘傳》稱:「女真本靺鞨遺種,隋唐間為高句麗所並」,應是正確的。

在為高句麗控制以前,靺鞨諸部已開始分化。大體說來,靺鞨七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南下與沃沮相融合的白山部,西進與夫余相融合的粟末部、伯咄部、安車骨部,以及居於肅慎故地的拂涅部、號室部、黑水部。

居於肅慎故地的拂涅、號室、黑水三部,與其他民族接觸的機會較少,當更能保持自身文化上的獨立性。黑水部始終未臣附於高句麗,在高句麗滅亡以後,黑水部迅速發展壯大。雖然史書中沒有關於號室部的記載,但聯絡在其西部的拂涅部後來成為黑水16部之一的史實來看,號室部當與拂涅部相同,在高句麗滅亡後,成為黑水16部的一部。

唐朝人既視之為黑水部的組成部分,自然也就找不到前代史書所載的號室部了。

進入夫余故地的靺鞨諸部與高句麗的分界線,大體上在今吉林市一帶。發現於今吉林市西北第二松花江北岸永吉縣烏拉銜鎮楊屯大海猛的靺鞨遺址,南距吉林市僅30公里。而李健才考定,今吉林市龍潭山山城就是高句麗的扶餘城。

從考古發現來看,這部分靺鞨人雖然文化上受到夫余與高句麗的影響,但其自身的特點仍是十分明顯的,認為其在文化上已經高句麗化證據是不充分的。70年的時間,確實也不足以完成文化上的轉型。

《三國史記》中雖然多處出現「靺鞨」,卻從未有對靺鞨各部的記載,說明高句麗人對生活在第二松花江流域及其以北的靺鞨各部不再細分,就是統稱為靺鞨。如前所述,所謂靺鞨七部,就是靺鞨人的七個部落聯盟,而對付高句麗顯然是靺鞨人結盟的主要動機。在高句麗控制靺鞨諸部之後,各部落聯盟的作用必然受到削弱,高句麗人自然也不肯再沿用聯盟的稱號對靺鞨各部加以區分。

據《新唐書》卷219《渤海傳》,渤海國在夫余故地分設二府:扶餘府、鄚頡府。扶餘府僅領扶、仙二州,鄚頡府僅領鄚、高二州,渤海15府62州,平均每府領4州,將夫余故地分為二府顯然不是出於境域遼闊,而是受靺鞨諸部與高句麗分據夫余故地的歷史的影響。

《三國史記》卷37《雜誌六》引賈耽《古今郡國誌》:「渤海國南海、鴨淥、扶餘、柵城四府,並是高句麗舊地也。」稱扶餘府是高句麗舊地,卻未提到鄚頡府。

因此,渤海扶餘府所轄,當是從前高句麗人所佔據的夫余故地。渤海三獨奏州之一的涑州,「近涑沫江」,當是粟末部故地。因為渤海國的建國者大祚榮出自粟末部,因而才給予粟末故地這種特殊地位。

則鄚頡府所轄,就是伯咄、安車骨二部的舊地。鄚頡無疑是「靺羯」的音轉,也證明自高句麗控制該地區的靺鞨各部以後,直至渤海建國,隋代靺鞨的部落聯盟受到破壞,其名稱也未能沿襲下來,這裡的靺鞨各部被統稱為靺鞨。

開放式車輛快速通道智慧型管理系統

開放式車輛快速智慧型通行通道 車輛快速通道智慧型管理的意義 隨著車輛的增加,車輛在各單位門口的進出,車輛的停放管理和安全管理成為乙個很為重要的配套環節,高效 科學 節約 安全的管理是勢在必行。本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系統以本公司獨有專利車牌識別和中心管理軟體系統技術為基礎,實現全天侯 無論白天 黑夜 颳...

開放實驗室RFID智慧型管理系統設計

摘要 針對開放實驗室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利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來實現實驗室的科學化管理,著重闡明了rfid技術的工作原理,並給出了一套完整的rfid智慧型管理系統的設計方案。關鍵詞 rfid 開放實驗室智慧型管理 中圖分類號 g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 3791 2011 12...

開放實驗室的RFID智慧型管理系統設計

摘要 針對開放實驗室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利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來實現實驗室的科學化管理,著重闡明了rfid技術的工作原理,並給出了一套完整的rfid智慧型管理系統的設計方案。關鍵詞 rfid 開放實驗室智慧型管理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科學技術日益突顯出其舉足輕重的地位。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