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選

2023-02-07 05:27:06 字數 4754 閱讀 3506

一、 填空

1、《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把《史記》中的「本紀」省稱「紀」,「書」改稱「志」,不用「世家」,「列傳」簡稱「傳」。)

2、《藝文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隋書》是第二部。

3、《三國志》分載三國史事,共六十五卷。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

4、南朝宋人裴松之(372-451),為《三國志》做了詳細的註解與補充。從補缺、備異、糾謬、論辯等四個方面為之做注。

5、《晉書》由唐房玄齡等人撰寫,因唐太宗撰寫了書中《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四篇卷末的「論」,故舊本亦題「唐太宗文皇帝御撰」。參撰人除了房玄齡、諸遂良等二十餘人奉敕編撰外,參撰人敬播、李淳風、李延壽等人均是當時的一流人選。《晉書》在唐代所修的八部「正史」(《梁書》、《陳書》、《南史》、《北史》、《晉書》、《隋書》、《北齊書》、《周書》)中佔重要地位,是官修史書的一部典型範例。

5)南朝梁劉孝標曾為《世說新語》作注。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是最好的。

6)劉孝標《世說新語注》與裴松之《三國志注》、酈道元《水經注》並稱優秀注本。

7)《隋書》的十志,原為梁、陳、齊、周、隋五代史而作,稱「五代史誌」。(《隋書》十志包括:《儀禮志》7卷,《**志》、《律曆志》、《天文志》各3卷,《五行志》2卷,《百官志》、《地理志》各3卷,《食貨志》、《刑法志》各1卷,《經籍志》4卷。

)8)《隋書經籍志》是我國現存最古的第二部史誌目錄。按經、史、子、集四部四十類著錄,後附佛、道二錄。

9)《隋書經籍志》繼承四部分類體系,並在歷史上第一次以經、史、子、集類目名稱,概括各部所包括圖書的內容性質。對後來公、私家目錄的修撰產生重大影響。

10)三通:《通志》、《通典》、《文獻通考》

11)十通:《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清朝續文獻通考》

12)《通典》是我國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這部書絕不僅僅是一部制度史。《通典》一書共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法〉、〈州郡〉、〈邊防〉.而是將《食貨》居於全書之首。

13)《通典》是典章制度通史的首創,這種分門析目,以類相從,原始要終的典志體的出現,是史學發展史上的乙個重要里程碑,開拓了歷史研究與撰述的另乙個新領域。

14)宋末元初胡三省《資治通鑑注音》(偏重於注音)。陳垣《通鑑胡注表微》

15)《通志》二十略:氏族、六書、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禮、諡、器服、樂、職官、選舉、刑法、食貨、藝文、校讎、圖譜、金石、災祥、昆蟲草木。

16)清代三**學考據名著:趙翼《廿二史札記》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並稱清代三**學名著。

17)章學誠是浙東學派的殿軍。

二、解釋字詞

1、(及夫子沒而微言絕)微言:精微的語言

2、(七十子終而大義乖)乖:違背

3、(理軍旅之陳)理:演習 4、陳:戰車

5、(而孫吳之術興)孫吳:孫武和吳起,戰國時都以善用兵器知名,後世多以孫吳稱

6、(陵夷至於秦暴)陵夷:衰弱)歷史發展

7、(時獨有一叔孫通略定禮儀)獨:唯獨

8、(天下唯有《易》卜)唯:只

9、(時師傳讀而已)傳:傳授

10)(天下眾書往往頗出)往:常常

11(皆諸子傳說)傳說:諸子傳說 12)(在漢朝之儒)在:考察

13)(遭巫蠱倉卒之難)倉卒:事變,突發事件

14)(傳或簡編) 簡編:簡策因編繩腐朽重新編次而錯亂

15)(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罷:通「疲」,疲勞藝:學問

17)(是末師而非往古)是:認為·······正確

18)(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詣:登門拜訪;中表:內外親屬

20)(有師資之尊)師資:指孔子向老子請教禮制之事。

21)(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奕世:累世 22(孔融被收)收:逮捕

23)(中外惶怖)惶怖:驚恐 24)(其利斷金)利:功利

25)(其臭如蘭)臭:氣味26)(非攝生之道)攝生:養生

27)(不復自檢括)檢括:檢點約束 28)(大業崇之)大業:指帝王之業

29)(則成欽明之德)欽明:處理政務中嚴肅恭謹、明察是非。

30)(匹夫克念)克念:能時刻思念

31)(隨時之義深矣)隨時: 順應時勢

32)(言無得而稱焉)無得:無法表達 32)(隳紊舊章)隳紊:敗壞,紊亂

33)(陵夷踳駁)踳駁:舛謬雜亂,駁雜

34)(賢文遞變,不恆厥體,榷而為論遞:交替;厥:代詞,相當於「其」;榷:商討,研究

35)(爰逮中葉)爰:發語詞;逮:到,及

36.(故其書受嗤當代,良有以焉) 嗤:嗤笑; 良:確實;以:原因

37.(據行事,仍人事,就敗以明罰)行事:歷史事實;仍:遵循;就:假借

38.(假日月而定歷數,籍朝聘而正禮樂)假:憑藉;籍:通「藉」,假借

39.(微婉其說) 微婉:精微微婉評論

40.(為不刊之言)刊:更改41.(故能彌歷千載)彌:長久

42.(尋其體統)體統:體例43.(四海幅裂)幅裂:**

44.(為紀傳者則規模班、馬,創編年者則議擬荀、袁)規模:仿效;議擬:模仿,模擬

45.(而《國語》之風替矣)替:衰微不振

46.(而語饒重出)饒:繞彎

47.(無累尤深,遂使學者寧習本書) 無累:繁冗累贅本:原來的

48.(且撰次無幾,而殘缺遽多)無幾:沒有多少時間;遽:逐漸的

49.(常思風塵之變以逞其志)風塵:變亂;逞:放任

50.(不閒軍旅,苟為諂諛之言以會陛下之意)閒:熟悉;諂諛:諂媚; 會:迎合

51.(謝安石有朝堂之量,不閒將略)朝堂:執掌朝政閒:熟悉,懂得

52.(今大敵垂至)垂至:即將到來

53.(遣諸不經事少年拒之) 經:經歷

54.(吾其左衽矣)左衽:指被前秦所掠

55.(徐徐其釁而圖之,既不復宿心) 釁:縫隙。這指過失、機會。 宿:良心,好心

56.(攝書置上) 攝:收

57)每論家國一政,而胡、越相懸;敘君臣一時,而參、商是隔;此其為體之失。(譯:每次議論國家的同一政事,就往往向北方的胡人、南方的越人一樣分散開來;敘述君臣之間同一時期的事情,往往像西方的參星、東方的商星一樣分離開來,這是《史記》作為通史體裁的缺點。

)58)言皆精練,事甚該密。故學者尋討,易為其功。自爾迄今,無改斯道。

(譯:記言都十分精微幹練,記事十分完備周密。所以做學問的人容易研究**,容易在它上面收到功效。

自班固那時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這種做法。)【劉知幾看好《漢書》的理由】

三、名詞解釋

1)范曄

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人。出生官僚世家,音出繼給堂伯范巨集之為子,襲封武興縣侯。

初任彭城王劉義康的參軍,累遷尚書吏部郎。元嘉九年(432),因事觸怒劉義康,放為宣城太守。後官至左銜將軍,太子詹事。

元嘉二十二年(445),被人控告與謀擁立劉義康為帝,以謀反罪處死。范曄於元嘉元年被降職,不得志,於是刪編眾家《後漢書》成一家之言,前後二十餘年,至死尚未完成。范曄將眾多《後漢書》刪減成一部,且疏而不漏,為後世東漢歷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陳壽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局面。

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並《三國志》。歷經10年艱辛,陳壽完成了流傳千古的歷史巨著《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三國史,書中有440名三國歷史人物的傳記,全書共65卷,36.

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3)三國志

作者陳壽,是一部紀傳體分國史,僅有紀傳無表志,包括《魏書》《蜀書》《吳書》共65

卷。記事上起東漢末黃巾起義,下迄吳滅亡,西晉統一。《三國志》以魏為正統,魏國君用紀,蜀吳稱傳,但均用編年體方式,名為傳實為紀。

它選材十分謹慎,如空城計等不確切的史事便不記載。它為各階層的人物立傳,內容簡約,反應當時的社會風氣。《三國志》是現存唯一的記錄三國歷史的史書。

2)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小品集。南朝宋劉義慶編撰。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依內容分有: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等等,共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隨手而記」的特性。

3)《水經注》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地理著作,北魏酈道元撰。三國時的桑欽寫了《水經》一書,酈道元作注,得名《水經注》。《水經注》全書擴充為三萬字,記述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水道,包括了黃河、長江、淮水、渭水、沔水、/濟水、洛水等主要河流。

《水經注》名為做注,實同創作。全書以水道為線索,詳述每條水道的源流走向,同時描繪沿線地區的山菱物產、城邑建置、風土人情、古蹟傳說等。

《水經注》集中國6世紀以前地理學著作之大成,是歷史地理學、水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考古學、水利學等方面的重要文獻,對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偶那個過和世界地理學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同時它又是一部文學作品,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4)酈學

《水經注》經長期輾轉抄錄,脫誤嚴重。明清以來,研究此書的學者有數十家之多,形成專門的「酈學」。酈學是指針對酈道元的《水經注》的研究,一般可分三大學派:

考據學派、詞章學派以及地理學派。《水經注》是繼《山海經》、《尚書·禹貢》 、《史記·河渠書》、《漢書·地理志》之後的重要地理著作。張岱說:

「古人記山水,太上有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南宋蔡圭撰《補正水經》三卷,已亡佚。明清學者十分重視《水經注》,世人稱酈學。

中國歷史故事摘要

17 夏朝最後乙個統治者桀,暴虐無道。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朝 約西元前17世紀初 西元前11世紀 吳越之爭 18 商朝的青銅器製造業有很大的發展。商朝後期製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19 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古...

中國歷史朝代表

朝代夏朝商朝周西周 春秋東周 戰國秦朝 西漢新朝東漢曹魏蜀漢孫吳西晉東晉前趙 漢趙 成漢前涼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南涼南燕 起訖年代 三皇五帝 今地山西夏縣河南商丘陝西西安河南洛陽 陝西咸陽陝西西安 開國皇帝禹湯周文王姬昌周平王姬宜臼漢三國 晉十六國304 439 西涼胡夏北燕北涼 冉魏 西燕...

中國歷史朝代表

朝代起訖年代都城今地開國皇帝 五帝 夏朝約前2070 1600年陽城山西夏縣禹 約前21世紀 約前16世紀 商朝約前1600 1046年亳河南安陽湯西元前1300年後盤庚遷到殷 商朝也稱殷朝 西周約前1046 771年鎬京陝西西安周武王姬發 東周前770 256年洛邑河南洛陽周平王姬宜臼 東周分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