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簡介

2021-08-25 03:39:00 字數 5034 閱讀 6008

中國歷史地理(選修)

一、論述題

1、歷史時期主要引進經濟作物的歷史變遷

答: 棉花: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

宋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

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關於棉花傳入中國的記載是這麼說的:「宋元之間始傳其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

」從此可以了解,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開的。

玉公尺:原產南美洲,明朝中期傳入中國,至晚清普遍推廣,成為我國民間的重要主食。

亞麻:我國是在西元前2 世紀由漢代特使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的亞麻種子,在內蒙古、山西等地開始種植,初始亞麻籽主要作藥用, 直到16 世紀才用其種子榨油[,如今是我國主要經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華北、西北高寒地區種植的主要油料作物。

2、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詳細:次數、流經處、怎麼改道)

答:自有文獻記載以來,黃河決口氾濫和改道相當頻繁。據2023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的統計,歷史時期見於記載的黃河決口氾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

在這26次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區有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史書中有明確和詳細記載的黃河第一次大改道是在王莽新朝始建國三年(11年),黃河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決口,經過60多年的氾濫成災後才形成一條新的河道。這條河道於今河南濮陽由西漢舊河道分出,經過今山東省聊城、禹城等縣,在山東利津縣附近入海。

這條河道通行了幾百年,一直沒有大的變動。第二次改道是在巨集仁宗慶曆八年(2023年),黃河又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決口,河水氾濫後分為兩脈:一脈北流合當時的永濟渠至今天津市附近入海;另一脈東流在今山東省無棣縣入海。

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2023年),東流斷絕,全河才都向北脈流去,形成了又一條新的河道。宋高宗建炎二年(2023年),宋人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河南省滑縣西南決河,新河道經滑縣南和濮陽、東明兩縣之間,再經山東省鄄城、鉅鹿、嘉祥、金鄉諸縣匯入泗水,由泗入淮,奪淮入海。這是黃河第三次大改道,也是有史以來黃河第一次南流奪淮入海。

黃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元代初期。這次改道相比前幾次而言,歷時較久,分支也多。金國行將滅亡時,蒙古軍攻歸德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在今商丘縣西北決河,河水奪濉水入泗。

稍後蒙古軍又在今開封市北決河,河水奪渦水入淮。就在這次改道後不久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2023年),黃河在今原陽、中牟、延津、開封、杞縣、睢縣、陳留、通許、太康等縣15處決口。據推測,當時黃河在原陽縣內分成三股:

一股經陳留、杞縣、睢縣等縣由徐州入泗水;一股在中牟縣境內析西南流,經尉氏、洧川、鄢陵、扶溝等縣,由今安徽北部的穎水入淮;一股在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縣由今安徽北部的渦水入淮。這是黃河第五次大改道,也是歷史上河道遷徙最大的一次。河水共侵奪四條河流(穎、泗、渦、淮)的河道入海。

氾濫的河水遍及今河南中部、安徽及江蘇兩省北部廣大地區。黃河最近一次大改道是在清代咸豐五年(2023年)。這一年黃河在今河南蘭考縣銅瓦廂決口,衝成一條新的河道。

這就是現今地圖上所見到的河道。

由上面所說的黃河改道來看,黃河入海的最北地方在現在的天津市附近,最南是和淮水一同入海。如果以現在的河南孟津縣和現在的天津市以及淮水入海的地方為三個頂點作乙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內絕大部分的土地都留下了黃河流浪的足跡。

3、 列舉10部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解釋說明)

答 : 《 山海經 》 :《 山海經 》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儲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

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 尚書禹貢 》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

這是乙個巨集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列。

《 漢書地理志 》 :《漢書·地理志》《漢書》是漢代歷歷史學家班固的著作, 「班固創立《地理志》以西漢時期的孤域政區為主,分錄其山川物產等內容。在地質方面它記錄有關郡國的礦產,以及管理礦產的鐵官、銅官、金官、鹽官所在的地方,對主要河流、湖海也有較詳細的記載。

此書對於研究西漢的礦產資源的開發情況, 具有重要意義。

《 水經注 》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著作,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中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是中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華陽國志》 : 《華陽國志》,又名《華陽國記》,是一部專門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東晉常璩撰寫於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全書共12卷,約11萬字。

記錄了從遠古到東晉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記錄了這些地方的出產和歷史人物。

《 洛陽伽藍記 》 :《洛陽伽藍記》又稱《伽藍記》,為北魏人楊炫之所撰,是一部集歷史、地理、佛教、文學於一身的歷史和人物故實類筆記,成書於公元547年(東魏武定五年)。該書與酈道元《水經注》一起,被認為是北朝文學的雙璧;又與《水注經》、《齊民要術》合稱北魏三大奇書。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

其中,包括玄奘遊學五印,大破外道諸論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

《括地志》 :《括地志》是中國唐朝時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編。全書正文550卷、序略5卷。

全書按貞觀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為單位,分述轄境各縣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蹟、神話傳說、重大歷史事件等。徵引廣博,儲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

《島夷志略》 :《島夷志略》,原作《島夷志》,元代民間航海家汪大淵所著記述海外諸國見聞的著作。共一捲,一百餘篇紀略,涉及東西兩洋周邊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研究古代亞非等地區歷史地理的重要著作。

內容翔實,記述準確。對明清兩代的歷史地理著作產生巨大影響。後譯為多國文字。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一作巨集祖,號霞客)經34年旅行經歷,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

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2023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4、 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成機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答: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家和道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徵影響著中國文化。儒家中的君臣父子、長幼尊卑等綱常倫理制度導致的等級觀念及中庸思想,在建築設計和布局土得以充分體現。

因為在中國社會生活的組織關係中是以血緣為縱向,以家族關係為橫向組織起的社會制度,進而體現在建築布局、城市布局上的。在建築布局設計上,中國的傳統建築以群體組織關係見長,體現出社會組織關係。在軸線設計上,以南北縱軸線為重要布局,以東西橫軸線為輔助軸線。

以中軸線為中心,按照軸線對稱的方式進行,在不同座標點上的建築,直接體現出主人社會地位的高低及等級,軸線對稱布局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等級觀念及中庸思想物化的集中體現。故宮的設計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體現。

二、詞語解釋

1明清宇宙期

解:明清宇宙期指從2023年到2023年,這個時期又稱為方志期或者明清小冰期,為低溫多災的時期

2走西口

解: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之一,從明朝中期至**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3南詔」

解:南詔國(738年-902年),是古代哀牢人在中國西南部的奴隸制政權,國境包括今日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越南、緬甸的部分土地。由蒙舍詔首領皮羅閣在738年建立,902年權臣鄭買嗣推翻蒙氏南詔,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長和」。

4土斷解:兩晉、南朝時重要措施之一,即以土著為斷。指以現居地為準,將人戶著之於籍。其旨意、方法因時而有差異。

5都江堰

解: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西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巨集大水利工程。

6占城稻

解:占城稻出產於印支半島的高產、早熟、耐旱的稻種,宋朝時引入我國,並迅速在江南地區推廣。占城稻又稱早禾或佔禾,屬於早秈稻。

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

三是生長期短。

7西漢五大城市

解:西漢五大都市是指漢代當時揚名世界的五個發達國際化都市,即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南陽、吳都建康、魏都鄴城(一說蜀都成都)。

8五子島

解:五子島位於浙江三門縣城海遊鎮東約40. 5公里,因由主島踏道山和小踏道、幹山、雞籠山、青士豆五個較大的島嶼組合,故稱「五子島」。

9蜀學解:蜀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宋代蜀學指由蘇洵開創,由蘇軾、蘇轍兄弟加以發展,由黃庭堅、張耒、秦觀等文人學士參與組成的有共同思想基礎與學術傾向的學派;廣義的宋代蜀學指兩宋時期包括三蘇、周程及其在蜀後學、張栻、度正、魏了翁等著名人物融合蜀洛、貫通三教而以宋代新儒學為主的巴蜀地區的學術

10徐霞客遊記

解:《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一作巨集祖,號霞客)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

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2023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中國歷史文選

一 填空 1 漢書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把 史記 中的 本紀 省稱 紀 書 改稱 志 不用 世家 列傳 簡稱 傳 2 藝文志 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隋書 是第二部。3 三國志 分載三國史事,共六十五卷。其中 魏書 三十卷,蜀書 十五卷,吳書 二十卷。4 南朝宋人裴松之 372 451 為 ...

中國歷史故事摘要

17 夏朝最後乙個統治者桀,暴虐無道。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朝 約西元前17世紀初 西元前11世紀 吳越之爭 18 商朝的青銅器製造業有很大的發展。商朝後期製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19 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古...

中國歷史朝代表

朝代夏朝商朝周西周 春秋東周 戰國秦朝 西漢新朝東漢曹魏蜀漢孫吳西晉東晉前趙 漢趙 成漢前涼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南涼南燕 起訖年代 三皇五帝 今地山西夏縣河南商丘陝西西安河南洛陽 陝西咸陽陝西西安 開國皇帝禹湯周文王姬昌周平王姬宜臼漢三國 晉十六國304 439 西涼胡夏北燕北涼 冉魏 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