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及其實質

2023-02-03 13:27:02 字數 3853 閱讀 3453

(一)資本流通形式與商品流通形式

1.資本流通形式。資本流通形式就是:g-w-g' ( g 代表貨幣,w 代表商品,g 』代表增殖的貨幣,g』= g+g )。

該公式體現了資本的本質,適用於各類資本的運動,所以也叫資本總公式。

2.商品流通形式。商品流通形式是:w-g-w 。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資本流通形式與商品流通形式二者的起點、媒介、終點(目的)都不相同;後者反映著不同的商品生產者之間平等交換勞動的關係,前者則反映著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不平等關係。

3.資本流通形式與商品流通形式的區別。區別表現在:一是流通形式不同。

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其流通形式是商品貨幣商品(w—g—w );作為資本的貨幣其流通形式是貨幣商品貨幣(g—w—g)。二是流通目的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產者是以取得某種使用價值為目的,為買而賣;在資本流通中,資本家是以貨幣增值為目的,為賣而買。

三是流通內容不同。商品流通中進行交換的價的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通過交換各取所需;在資本流通中,起點和終點都是同質的貨幣,但是數量有所增多。所以,商品流通中的貨幣只是起媒介作用,不會發生價值增值;而資本流通中,貨幣在運動中發生了增值。

這時的貨幣已不是普通的貨幣因此,而是已經轉化成了資本。

因此,不是一切貨幣都是資本,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的特定範疇,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資本是一種能夠在運動中增值的價值。

(二)勞動力商品

1.勞動力和勞動力商品。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商品的用來買賣的勞動力。

在勞動力買賣當中,勞動者出賣的是勞動力的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兩權分離),並且是按照勞動時間來出賣的。

2.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l )勞動者有人身自由,擁有勞動力所有權從而能夠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勞動力。

這為勞動力成為商品提供了可能性。(2 )勞動者不占有生產資料,只有出賣勞動力為生。這為勞動力成為商品提供了必要性。

3.勞動力商品是特殊商品。勞動力商品具有特殊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商品價值應當包括三部分:

一是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二是勞動力的延續和補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三是勞動者的教育和訓練方面的費用。此外,勞動力價值的決定還包含著乙個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這種特殊性在於它是價值的源泉。

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能夠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對勞動力的使用不僅能創造出新價值,而且能創造出比它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剩餘價值。

(三)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餘價值生產

1.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具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勞動力的支配權屬於資本家,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二是勞動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

在勞動過程中,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價值形成過程中,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僅是生產使用價值的過程,同時又是價值增值過程,價值增值過程就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一定點就是工人再生產自己勞動力價值的時間,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徵就是使工人整個勞動時間超過這個一定點,使價值形成過程轉化為價值增值過程,成為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2.資本。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它體現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係。在現實生活中,資本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態,如貨幣、生產資料、勞動力等,但這些東西本身並不是資本。

只有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當它們成為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工具時,才成為資本。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指出,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物掩蓋下的社會生產關係。馬克思根據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所謂不變資本,是指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把原有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價值量沒有發生變化,所以稱為不變資本。

所謂可變資本,是指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勞動力的使用,不僅創造出自身價值而且創造出超過自身價值的價值,所以稱為可變資本。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具有重大的理淪意義:它進一步揭示了剩餘價值產生的真正源泉,說明剩餘價值不是由全部資本產生的,而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為確定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理解資本有機構成和平均利潤率等理論奠定了基礎。

3.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由雇傭工人剩餘勞動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根據生產方法的不同,剩餘價值可分為: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所謂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由於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餘價值。但是工作日的延長不是無限的,要受到生理狀況、階級力量對比等因素的制約。

所謂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情況下,由於縮短了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相應延長了剩餘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以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為條件的。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關係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家加強剝削的主要方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人為縮短工作日鬥爭的加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就成為主要的剝削方法。

二者的共同點是,都是靠延長工人的剩餘勞動時間,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來增加剩餘價值的生產。兩種方法通常可以結合使用的。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剝削的一般基礎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

4.超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是商品的個別價值(成本:c + v )低於社會價值(成本;c + v )的差額。

超額剩餘價值產生的條件是個別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高於本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其源泉是勞動生產率高的企業的工人的個別勞動能夠轉化為倍加的社會勞動,而不是落後企業的剩餘價值的轉移(與平均利潤區別)。為了生存下去並獲得剩餘價值,每個企業都努力提高自己的勞動生產率。在這種情況下,某個資本家獲得超額剩餘價值具有不穩定性。

5.剩餘價值規律。剩餘價值規律的內容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追求剩餘價值,實現該目的的手段是不斷加強對雇傭工人的剝削。

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經濟規律,這是因為: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過程;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典滅亡的全過程。

6.工資及其本質。工資只能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工人給資本家勞動,資本家付給工人工資,似乎工資是工人勞動的報酬,工資好像就是勞動的價值或**。

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因為,在資本家與工人的買賣關係中,工人出賣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勞動是不能成為商品的,工人能夠作為商品出賣的只是勞動力,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所支付的工資,只能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勞動創造的價值大於勞動力自身的價值,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只是勞動力的價值,而不是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全部新價值。

可見,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

(四)資本主義再生產

1.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內容和型別:資本主義再生產是指不斷重複的生產過程。任何社會的再生產就其內容而言,都是產品(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

資本主義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

社會再生產按照其規模可以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簡單再生產是生產規模不變的再生產;擴大再生產是生產規模擴大的再生產。資本主義再生產主要是擴大再生產。

就一般情形而論,單個資本增大是擴大再生產的前提;而單個資本增大的途徑,有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

2.資本的積聚和集中。資本積聚是指單個資本通過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而擴大其規模。它是資本積累的直接結果。

資本集中是若干個資本合成乙個更大的資本。資本集中的方式有兼併和聯合;聯合的途徑之一是組建股份公司:

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是辨證統一的關係。統一性體現在:其一,它們都是單個資本增大的途徑;其二,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矛盾性體現在:其

一、資本積聚能夠增大社會資本總額,資本集中則不能。其二,資本積聚增大單個資本的速度比較慢,而資本集中則比較快。

3.資本積累。資本積累就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即資本家將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唯一源泉。

資本積累具有客觀必然性,理由在於:其一,對剩餘價值的無限追求是資本家進行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其二,殘酷的競爭是資本家進行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

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及其實質

資本主義社會同歷史上其他任何一種社會一樣,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乙個暫時性的歷史階段。它的產生 發展和滅亡,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辯證運動的必然結果。在資本主義產生至今的幾百年間,它經歷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 資本主義社會同歷史上其他任何一種社會一樣,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乙個暫時性的歷史階段。它的產生 發...

為什麼說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第一,追求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第二,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一切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資本主義生產 流通 分配 消費的一切方面,都服從於資本家獲取剩餘價值的需要,受剩餘價值規律的支配。第三,剩餘價值生產,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存在 發展和滅亡。剩餘價...

第四章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

第一節資本主義的形成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矛盾 一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作用下,人類社會經過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又經過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同以往其他社會的更替樣,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也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