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研究型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指導

2023-01-21 01:15:05 字數 4358 閱讀 8777

《浦東新區高中歷史研究型課程教學設計》

的編寫與實施指導

中學歷史研究型課程是中學歷史課程結構中的功能性課程,著重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研究和實踐體驗,強調學生的**過程和學習方式轉變,不以**的具體結果及史學價值為重心。(《上海市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試行稿),第80頁,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研究型課程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高中歷史研究型課程遵循高中學生特點,符合高中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規律,以興趣為出發點,在完成高中歷史基礎型課程學習基礎上,達成高中學生歷史學業考試目標的前提下,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準備公升入高一層學校打下歷史研究的初步基礎。

高中階段研究型課程的宗旨是初步培養學生解釋、評價歷史及其相關問題的興趣與情感,包括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探索意識和成就感,以及研究人文與社會問題的體驗和感悟。(《上海市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試行稿),第80頁,上海教育出版社)

研究型課程區別於基礎型課程與拓展型課程最重要之處,是所提出問題的研究性。歷史發展到今天,國家歷史有五六千年,歷史問題無窮盡,但並非所有歷史問題都值得研究,或者都需要研究,因此如何尋找歷史研究的物件(內容)就很關鍵。

根據高中生知識、能力與思想方法的實際,研究的要求應該側重於從「是什麼」向「為什麼」過渡,即深入思考和評判事實。課題應注意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與綜合能力的提公升,有利於知識、技能的遷移與發散聯絡,有利於合作競爭、質疑存疑等學術氛圍的形成。(《上海市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試行稿),第85頁,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般來說,尋找歷史研究課題的**有以下途徑:

(一)從已成結論的問題中尋找不盡完善的細節作為研究物件,用新方法、新視角去研究人們常見的舊材料,從而形成新的觀點,帶來新的突破。比如:秦始皇的歷史地位的評價中,關於焚書坑儒的問題研究(關於種樹的書不燒來研究秦朝的環境保護問題)。

(二)借助於歷史新發現(如考古新發現、文獻新發現、檔案解密新發現)舊事新研,以不斷追尋歷史真相,還原歷史本真。比如:蔣介石日記解密後的十年內戰歷史、九一八事變細節、韓戰問題、西安事變問題等等。

(三)針對一些社會熱點,通過歷史的解釋以提供充分的歷史依據來駁斥謬誤和偽史。比如:關於釣魚島的歷史歸屬問題,南海諸島的歷史等等。

(四)針對本身就存在的並一直在辯論未有壓倒性意見結論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以提出新觀點、新解釋。如:關於岳飛的民族英雄問題。

二、研究型課設計的一般格式

(一)標題:*******

(二)選題原因:為什麼選擇該課題作為研究物件

(三)該課題的已有研究成果(例舉)

1、******

2、******

3、******

4、******

(四)該課題的存疑之處(可供研究的問題、物件)

(五)擬採用的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

考據法調查法

(六)擬達成的研究成果

1、******

2、******

3、******

(七)主要參考書目、檔案、**等等

(八)研究人員

組長組員

研究任務分配

(九)指導教師:***、***

(十)研究階段

1、課題設計(開題報告)

2、實施

3、結題(成果)

三、研究型課程的實施

。研究型課程並未作這方面的要求。嚴格意義上講,研究型課程屬於課題型課程或者說不屬於一般意義上的課,在研究型課程中,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並不做嚴格要求,雖然說實際上教師的指導作用和指導過程在具體實踐中是存在三維目標內容的。

在研究型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不是主導作用,也不是主體作用。在這裡,學生既是主體也是主導,而指導教師是在當中起到提示、糾正、輔導、協調、鼓勵、批評、點評、判斷、小結、評價等作用的,屬於外圍影響。但是,一項研究型課程(或稱研究性課題)教師的作用又不是可有可無的,是必須有並且貫穿於整個學生研究過程始終的。

可以這樣說,教師的指導水平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和研究成果的價值。

指導教師既可以是一位教師或教師團隊,也可以是除教師以外的智力支援和資訊支援,如圖書管理員、檔案館博物館資料室的研究員或者工作人員,甚至可以是技術官僚和**成員。

(一)研究型課程實施指導

研究型課程的實施指導在這裡並非指導教師如何去指導學生去開展某項課題的研究,而是作為研究型課程這類課型如何進行指導。它不僅僅是針對單一課題,而是對各種各類歷史研究的一般性指導策略。一般來說,有以下幾方面是教師值得注意並重視的。

第一、關於學生選題

我們並非要求每位學生都要參與到研究型的課程中來,也正如並非我們不要求每位學生都在未來成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一樣。因此,對於是否參與歷史研究型課程應持開放態度,以自願和興趣為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最大的動力,在興趣基礎上的自由選擇,充分尊重學生意願,那麼對於研究課程本身是有利於健康發展的,同時也有利於研究型課程的完善和提公升。

學生選題大多存在一定困難,這其中主要表現為以下一些現象:

(1)盲目性。之所以很盲目,這與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有關,也與缺乏研究經驗(選題經驗)相一致。有些學生喜歡隨大流,缺乏志向的傾向性,發現不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尤其在知識及專業傾向性方面。

我們每年從高中畢業生高考志願選擇與填報方面就可見一斑,以至於每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因為專業不對口、不合興趣而轉專業的狀況。在高中階段對研究型課程的選擇其實可以糾正學生對自身未來志向選擇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對自己的成長少走彎路積累經驗很有幫助。

把研究歷史作為自己終身選擇的學生來說,高中階段經歷過歷史研究型課程的學習與實踐無疑具有很大意義。

(2)問題缺乏研究價值

有些學生在選擇研究型課題時,並沒有進行較認真仔細的分析,缺乏對問題研究價值的理性判斷,也沒有查詢資料,對問題的已有研究成果缺少乙個正確的評判,對未盡研究也未作合符條件和邏輯的推論,因此提出的一些課題走到中途往往研究不下去,遇到阻礙只能半途而廢。

(3)選擇課題喜歡標新立異或者譁眾取寵

如果問題有研究價值,有些標新立異也未嘗不可,關鍵是提出的問題並沒有多大價值而題目又顯得標新立異,求大求新,既增加研究的難度,即使研究下去,也難以得出滿意的結果,往往造成時間、經歷和資源的浪費。

雖說研究性課題在選題方面不存在固定模式,但選題要遵循一定原則:

(1)強調主體性。歷史研究性學習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是自主學習、主動**的學習主體。

在選題過程中要發揮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參與。選題是乙個能力提高的過程,是乙個提出問題、設計問題的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讓學生在全面掌握歷史教材體系和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發散性的思維和**,聯絡歷史上有重大意義的人物或事件,提出選題。

選題可以是歷史學科內部的問題,如怎樣評價李鴻章,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探析等。也可以是和其他學科有關的問題,如羅斯福新政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產生什麼影響。也可以是與社會現實相聯絡的問題,如巴以衝突問題的歷史探析,巴爾幹問題的由來等。

(2)合符科學性。指選題必須有事實依據或理論根據,必須符合科學原理和歷史發展規律。研究方法要有一定的科學性,知識的綜合應用程度要高,課題本身應有研究和探索的價值和必要。

在選題時指導學生要遵循歷史規律,尊重科學,違反科學和規律的課題永遠也不會成功。例如,對鴉片戰爭的影響的研究。如果片面地從對中國自給自足自然經濟起了解體作用,開放五處通商口岸的有利方面,來說明鴉片戰爭不是侵略戰爭,這就違背了歷史事實的本質。

再如,對汪精衛的評價,不能因為他早年資產階級革命的功績,而忽視他在抗日戰爭時投靠日本的**罪行,掩蓋其**者本來面目。

3、體現興趣性。選題要根據個人興趣來確定,選擇自己熟悉或感興趣的題目,特別是對青少年容易激發好奇心和主動**的願望。如果學生對此選題沒有興趣,只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或應付老師,那麼他本人就不會為此選題去廣泛收集資料,設計研究方案;即使是勉強完成了課題,也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4、表現新穎性。選題要新穎,有「奇和巧」的設想。在確定選題時,學生要了解研究問題的現狀,知道其中哪些方面是目前還沒有解決或解決得不夠好的。

有的課題雖然別人也搞過,但只要研究方法能創新,研究角度不同,也可以成為乙個成功的課題。歷史是一門發現性、思辨性很強的學科,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有效載體。用新方法、新視角去研究人們常見的舊材料,也會形成新的觀點,帶來新的突破。

但是,新穎性不是胡思亂想,應當特別注重史實依據,要多多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並加以分析,才能切中要害。如果沒有創新的思想和見解,全是重複別人的東西,選題的意義就不大了。

(5)突出可行性。歷史研究性課題的提出,總是要受到一定條件因素制約的,必須在實際具備的,或通過努力可以獲取的主、客觀條件下進行。從主觀條件來說,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研究能力、理解程度等;從客觀條件來說,要考慮到是否有資料、活動經費等。

只有具備了這些主客觀條件,歷史研究性課題才有可能取得成果。學生在選題過程中要做到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騖遠。例如,學生對中國甲骨文,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木乃伊等問題感興趣,這些雖然值得研究,但對高中學生來說從資料、文字、古文化知識等方面都是力所不及的。

第二:研究方法的選擇

歷史研究型課程以課題形式呈現,採取什麼樣的研究方法當然很重要,一般來說,掌握實際、實用、實在等原則。

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中的困惑與對策

高中歷史新課程刪減了歷史舊教材課程中 繁 難 偏 舊 的內容,給歷史教學增加了諸多 新的色彩 使得當今的高中歷史課堂逐漸 活 了起來,充分彰顯了新課程的魅力。然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許多高中歷史教師困惑叢生 該如何化解歷史教材單元教學內容容量大 教學任務重,而課時少 難以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計畫...

「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創新」的實踐與思考

摘要 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創新主要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新課標要求,高中生心理特徵 認知水平,高中歷史學科特點等建構自主 式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創新能有效實現新課程凸顯人格教育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宗旨 有效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現對此課題做了一些...

黃牧航《新課程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與學業評價》

黃牧航第一章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研究 我國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力度非常大的一次課程改革。改革的內容是全方位的,從課程理論 課程設定 教材建設 課程評價到教學理念 教學方法 資源建設等都發生很大的變動,對中學教師的教學思想將產生巨大的衝擊。從2004年9月份開始至今,高中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