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

2023-01-19 10:09:03 字數 1154 閱讀 5519

人生的境界,根據覺解的深淺,大體上可分為四類:

(一)自然境界——順習而行(最低階的,覺解的程度最少這一類人,大半是「順才」或「順習」。)

(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較高階的,需要進一層的覺解。)

(三)道德境界——盡倫盡職(更高階的,需要更高深的覺解。)

(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徹底的覺解。)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論幹什麼事情,不是依照社會習慣,侄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們從來未曾了解做某種事情的意義。往好處說,這就是「天真爛漫」,往差處說便是「糊里糊塗」。他們既不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又不明白做某種事情有什麼意義,所以他們可說沒有自覺。

有時他們縱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卻不自覺快樂。這,有如天真的嬰孩,他雖然笑逐顏開,可是卻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快樂,兩種情況,完全相同。這一類人,對於「生」「死」皆不了解,而且亦沒有「我」的觀念。

功利境界中的人,對於人生的了解,比較進了一步,他們有「我」的觀念,不論做什麼事,都是為著功利,為著自己的利益打算。這一批人,大抵貪生怕死。有時他們亦會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做點事,可是他們做事的動機,是想換取更高的代價,表面上,他們雖在服務,但其最後的目的還是為著小我。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論所做何事,皆以服務社會為目的。這一類人既不貪生,又不怕死;他們曉得除「我」以外,上面還有乙個社會,乙個全體。他們了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個人與社會是部分與全體的關係。

就普通常識來說,部分的存在似乎先於全體,可是從哲學來說,應該先有全體,然後始;個體。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以後,始有所謂「柱」,假使沒有房子,則柱不成為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同樣,人類在有了人倫的關係以後,始有所謂「人」如沒有人倫關係,則人便不成為人,只是一團血肉。

不錯,在沒有社會組織以前,每個人確已先具有一團肉,可是我們之成為人,卻因為是有了社會組織的緣故。道德境界中的人,很清楚的了解這一點。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務宇宙為目的。

他們生死的見解,既無所謂生,復無所謂死;他們認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乙個更高的全體——宇宙。科學家的所謂宇宙,係指天體,太陽系及天河等,哲學家的所謂宇宙,剩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會有其他的東西,我人絕對不能離開宇宙而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夠徹底了解這些道理,所以他們所做的事,便是為宇宙服務。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202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所提出

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境界人生有感

境界人生 學完了,引發了很多人生感悟。年齡已過半百,古人云 五十知天命 確實如此。五十後,才真正知道自己能幹哪些,能幹好哪些,自己的性情如何,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所在。我常會想,如果這些認識在自己年輕時就知道的話,那麼人生應該會更加精彩。當然,我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正因為這一路走來,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

人生的三種境界

作者 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1年第05期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就是說乙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 告訴...

談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就是說乙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隨著年齡漸長,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