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專題4人口與經濟的發展

2023-01-15 15:15:05 字數 5234 閱讀 9191

2012屆高三地理二輪專題複習學案:中國地理專題4 人口與經濟的發展

第一節人口及其問題

一、人口過程和發展型別的基本概念

(一)人口過程

人口問題跟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和發展問題一樣,是當代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計畫生育是中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什麼是人口?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會、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並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同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組成複雜關係的人的總稱。

人口不是乙個靜止的總體,它永遠處於錯綜複雜的時空運動過程之中。人口過程就是人口在時空上的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它大致包括自然變動、機械變動和社會變動三種過程。

人口自然變動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變動的結果是人口數量的增長或減少;人口機械變動是指人口在空間上的移動,即人口遷入和遷出,變動結果是人口數量在空間上變化,發生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改變。社會變動是指人口社會結構改變,如職業結構、民族結構、文化結構、行業結構等。

反映人口過程自然變動的三項主要指標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有了這些指標就可以看出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人口的上公升、穩定或下降的規模和趨勢,是國家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據,近百年來,特別是二戰以後的近50年來,世界各國國內人口遷移。即由農村大量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急劇上公升,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出現一大批特大型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帶。

這是乙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這一現象和過程,稱人口城市化過程,即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

人口社會變動以就業結構為例來說明。2023年我國就業結構出現4個變化:一是城鄉勞動力「雙向流動」模式正在形成,全國1.

3億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中,城鎮勞動力約佔10%。二是私營、個體經濟從業人員迅速增加,就業比例不斷上公升,全國城鄉私營、個體經濟從業人員達5060萬人,其中城鎮私營、個體經濟從業人員1960萬人,佔城鎮從業人員的比例已超過10%。三是城鎮職工中國有、集體職工所佔比例下降;其他經濟型別單位職工所佔比例持續上公升,約佔全部城鄉職工的6.

4%。四是機關人員減少較多,但事業單位職工增長過快。2023年國有機關單位職工比2023年減少約2萬人,但事業單位職工增加62萬人。

在人口學中,已經證明了乙個基本定律:對任何乙個國家或民族,客觀地存在乙個極限總和生育率,即平均每個婦女一生所養育的孩子數有乙個極限值,它由人口各年齡組死亡率分布和生育年齡分布,或者說由社會福利水平和生活方式所確定。如果現實總和生育率高於這個極限,則人口總數將永無止境地增長下去。

(二)年齡結構

人口年齡結構是指總人口中各種年齡的分布情況,或指各年齡組的人口佔總人口的百分率。一般表示方法是將總人口按性別和5歲一組,由小到大,對各組人數繪成結構圖,如圖411.所示,這種圖又稱年齡金字塔。塔的中線上的縱座標表示年齡組別,中線左右分別表示男女人口比例;橫座標表示各年齡組人數佔總人口的百分率。

年齡金字塔生動形象地表明人口發展型別。

二、中國人口的發展

(一)中國人口的增長概況

人口增長具有繼承性和慣性作用。

西元前,大約在1000萬的水平。

公元初至17世紀中期,中國人口約在5000萬~6000萬,佔當時世界人口的1/10。

2023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國人口突破1億。

2023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國人口突破2億。

從1760-2023年,經過140年由2億增長到4億。

從1900-2023年,經過54年由4億增長到6億。

從1954-2023年,經過15年由6億增長到8億。

從1969-2023年,經過13年由8億增長到10億。

2023年,全國人口12.95億人。

(二)新中國人口快速增長原因的分析

人口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二高(高潮期)一低(低谷期)一下降四個階段。

第1次人口增長高潮是國民經濟恢復和第1個五年計畫時期(1949— 2023年)。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平均每年淨增1 311萬人。主要原因是解放後人民生活溫飽而安定,受「多子多福」的傳統生育觀影響。

1958—2023年,是新中國人口發展的低谷期,由於「大躍進」「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誤和自然災害影響,人民生活困難,出生率18.02‰。而死亡率卻開始回公升,2023年高達25.

43‰,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4.6‰。

1962—2023年在我國產生了長達12年之久的第2個生育高潮。人口從6.7億增到8.

9億,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平均達到25.6‰,1962—2023年的出生高峰是對三年困難時期人口下降的補償,而1966—2023年人口增長高潮則是「*****」十年動亂人口失控的必然惡果。

2023年以後,明確計畫生育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人口自然增長率進入下降時期,1974—2023年10年中,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69‰。

(三)中國人口發展形勢嚴峻

人口增長具有強大的慣性。我國控制人口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歷史上的人口增長所造成的慣性有關。

其一,中國人口基數大,目前處於建國以來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

其二,計畫生育工作發展不平衡。城市人口的總和生育率遠低於農村。

三、中國人口的基本特點

(一)龐大的人口基數

2023年中國人口數量為5.4億,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1/4。新中國人口是在相當龐大的基數上開始的,且一直處於快速增長狀態。

婦女的總和生育率2023年為2.1個,比很多發達國家高出1倍以上。總和生育率居高不下,是我國人口總量增長迅速的直接原因。

(二)增長型的年齡結構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屬年輕型,但已開始向成年型過渡,並已出現區域性地區向老年型變化的趨勢。

(三)日趨平衡的性別比

我國人口的性別比一向比世界其他國家高,各年人口性別比分別為:2023年107.6、2023年105.

5、2023年106.3、2023年106.6、2023年106.

74,呈現一種逐漸平衡的趨勢。中國當前不存在總體意義的婚齡人口性別比的失調問題,但由於人口流動所帶來的區域性失調問題是存在的。

(四)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之一。國土面積佔世界陸地面積的7%,卻居住著世界22%的人口。據2023年全國人口普查,我國人口密度高達118人/km2 ,約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2023年全國人口普查時,人口密度增長為132人/km2。

人口的地域分布極不均衡,表現為東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而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如果從東北黑龍江的黑河市,向西南雲南騰沖縣作一直線(胡煥庸線),可將中國人口分布分為東南和西北兩部分。具體表現在:

東部人口密度大(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東部人口相對稠密區擴充套件,動態變化大。

西部人口稀疏區空間變化不大。

(五)正在發展的人口城鎮化

2023年,我國城鎮非農業人口為5765萬人。進入20世紀80年代,2023年我國城鎮人口2.15億人,佔總人口的21.

13%,人口城鎮化過程迅速發展。2023年,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已佔總人口的36.1%,同2023年第4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公升了9.

86個百分點。

(六)增長的少數民族人口

2023年以來,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迅速上公升,人口的民族構成發生了變化。2023年,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比例為6.08%,2023年為6.

67%,2023年為8.04%,2023年為8.41%。

(七)計畫生育的成績巨大而任務艱鉅

(八)人口素質有待提高

我國國民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2023年全國人口文盲率為15.88%,2023年降低為6.72%,人口素質有所提高,但西南和西北地區文盲率仍較高。

我國新生兒中每年出生先天缺陷嬰兒30多萬。全國共有殘疾人5164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4.9%。

2023年普查顯示,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3611人,高中程度的11146人,初中程度的33961人,小學程度的35701人。

四、人口與發展的關係

人口增長對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巨大壓力、人口城鎮化對城市住房和交通等產生巨大需求,對城市建設和環境建設產生巨大壓力

第二節土地利用與大農業開發

一、有關概念

土地利用、覆蓋變化

地理學意義

直接反映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人地關係及其變化

直接反映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領域——人類驅動力(活動)

人地系統動力學過程研究的核心

二、中國土地利用基本特點

主要土地利用型別——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為作用的影響,最能體現自然與人為因素相結合的是區域性分布規律。

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400 mm等值線以東的濕潤半濕潤地區,約佔全國耕地面積的90%以上。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約佔全國水田總面積的93%。旱耕地則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約佔全國旱耕地總量的85%,其中以東北平原與黃淮海平原最為集中,佔全國旱耕地總面積的60%左右。

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半部的山地地區,與耕地分布成交錯互補狀態,即耕地在平地,林地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內陸區,即大約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線以西的半乾旱、乾旱地區。裸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與荒漠區相一致;其次也有分布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及沿海一帶的。

三、土地利用現狀

(一)已利用和可利用土地

我國現有耕地約1.33×108hm2,加上已耕用的牧場約2.2×108hm2,人工營造和更新的林地約0.

8×108hm2,經濟林、竹林和果園地等約0.11×108hm2,包括水庫在內的內陸水域約0.27×108hm2,城鎮道路和工礦用地約0.

67×108hm2,以及不合理開墾而引起的沙漠化土地和荒山草坡地約0.27×108hm2,共計約5.65×108hm2,佔全國可利用土地面積的72.

2%,相當於全國總土地面積的58.8%。

耕地的障礙因素

存在各種障礙因素的耕地約佔1/3,其中澇窪地約0.07×108hm2,風沙乾旱地約0.09×108hm2,水土流失耕地約0.

07×108hm2,紅黃壤低產田約為0.12×108hm2。部分地區耕地重用輕養,土壤有機質得不到應有的補充。

土壤肥力下降,次生鹽漬化有所發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區,土壤耕作層變淺,次生潛育化嚴重。在耕地的開發利用中復種指數增長不快。

國家各項基本建設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趨擴大。

(二)目前尚難以利用的土地

目前難以利用的土地可分為沙漠、戈壁、石山、珊瑚礁等,沙化土地因要恢復過去的自然屬性需要相當長的演替過程,目前也難以開發利用。我國沙漠面積0.6×108hm2,戈壁面積0.

56×108hm2,分別佔全國土地面積的6.3%和5.8%。

石山面積0.46×108hm2,佔全國土地面積的4.8%。

主要分布在乾旱的西北部和高寒的青藏高原的高山和極高山的冰川和永久積雪下緣冰磧石帶。珊瑚礁是其他土地型別中的一種,廣泛分布於我國的南海海域,總數量約200多個,雖面積不大,但地理位置重要。島上富有鳥糞,估計儲量達200×104t以上,但多數珊瑚礁,由於面積小、礁石多、積土薄,還難以利用。

專題學案25人口統計圖的判讀

下列有關廣東和山東兩省高考適齡人口,敘述正確的是 a 廣東省2000年的高考適齡人口總數小於山東省2000年的高考適齡人口總數 b 2000年和2009年相比,山東省高考適齡人口下降最多的是19歲的高考適齡人口 c 廣東省2013年高考適齡人口總數將出現大幅度下降 d 2009年以後幾年山東省高考適...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變化1 1人口的數量變化習題

1.1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 單選題 下表示意世界某國人口增長模式的演變過程,四個階段均符合諾特斯特人口發展模式特徵。據此完成下列1 2題。1.該國家人口增長模式的先後順序是 a.甲 乙 丙 丁b.乙 甲 丙 丁 c.甲 乙 丁 丙d.乙 甲 丁 丙 2.與丙階段人口增長模式相似的是 a.肯亞b.印度c...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數量變化的講課稿

人口的數量變化 講課稿 教材分析 人口,資源和環境和發展問題是目前人類最為關 注的四大熱點問題.沿著人類成長的足跡 三大問題的關係,不難發現,在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中,人口是關鍵因素,人口問題是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人口數量和空間上的變化,都會引發包括資源,經濟及社會等在內的一系列變化.因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