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歷史要點

2023-01-14 13:48:04 字數 4063 閱讀 5795

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6課知識要點

1、隋朝:581年,楊堅建隋朝,定都長安;589年滅陳朝,統一南北;618年煬帝在江都被殺,隋朝滅亡。

2、隋文帝的開皇之治:隋文帝在位時改革制度,發展生產,注重吏治,國家出現統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負擔較輕,社會經濟繁榮,人口大幅增長,倉庫儲積的糧食布匹可供**五六十年開銷。

3、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1)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2)概況:

全長2000多公里,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3)影響①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的局面;②過度役使民力,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

4、唐朝:618年,唐高祖李淵建唐,定都長安。907年,唐朝滅亡。

5、唐太宗的「貞觀之治」 (1)概念: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2)原因:

一是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和政策措施:①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教訓;②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③注意戒奢從儉,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④注重地方吏治,合併州縣,革除「吏少民多」的弊政;⑤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借鑑: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應注意從德才兩個方面選拔人才,任用人才。)二是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高:農民占有一定土地,賦役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

(3)啟示:①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②得賢者昌,失賢者亡;③要適時調整政策(制度創新);④**必須關心人民的生活。

6、女皇武則天(1)措施: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2)政績: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3)評價: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

7、隋唐制度的創新:科舉制。(1)目的:

見p17。(2)創立和完善的概況①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吏;②隋煬帝設定進士科,科舉制誕生;③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④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⑤唐玄宗將詩賦作為考試的內容。(3)影響:

積極方面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③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進士科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方面:科舉制後來成為統治者籠絡控制讀書人的工具,嚴重摧殘了人才,阻礙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

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6課知識要點

1、隋朝:581年,楊堅建隋朝,定都長安;589年滅陳朝,統一南北;618年煬帝在江都被殺,隋朝滅亡。

2、隋文帝的開皇之治:隋文帝在位時改革制度,發展生產,注重吏治,國家出現統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負擔較輕,社會經濟繁榮,人口大幅增長,倉庫儲積的糧食布匹可供**五六十年開銷。

3、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1)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2)概況:

全長2000多公里,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3)影響①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的局面;②過度役使民力,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

4、唐朝:618年,唐高祖李淵建唐,定都長安。907年,唐朝滅亡。

5、唐太宗的「貞觀之治」 (1)概念: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2)原因:

一是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和政策措施:①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教訓;②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③注意戒奢從儉,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④注重地方吏治,合併州縣,革除「吏少民多」的弊政;⑤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借鑑: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應注意從德才兩個方面選拔人才,任用人才。)二是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高:農民占有一定土地,賦役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

(3)啟示:①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②得賢者昌,失賢者亡;③要適時調整政策(制度創新);④**必須關心人民的生活。

6、女皇武則天(1)措施: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2)政績: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3)評價: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

7、隋唐制度的創新:科舉制。(1)目的:

見p17。(2)創立和完善的概況①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吏;②隋煬帝設定進士科,科舉制誕生;③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④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⑤唐玄宗將詩賦作為考試的內容。(3)影響:

積極方面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③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進士科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方面:科舉制後來成為統治者籠絡控制讀書人的工具,嚴重摧殘了人才,阻礙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

8、開元盛世(1)概念: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2)原因:

一是以唐太宗「貞觀之治「、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的開明統治為基礎;二是政局穩定;三是唐玄宗的改革措施即「開元之治」:① 重用人才,「勵精為治」。②重視地方吏治,親自考核縣令的政績;③提倡節儉,並以身作則。

史稱「開元盛世」。(3)盛世經濟繁榮的表現:農業方面①修建四十多處大型水利工程。

②農耕技術大發展,南方水稻採用育秧移植栽培增加產量。③蔬菜新品種從西域傳入,茶葉在江南廣泛種植;④勞動工具改進,創制了曲轅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車。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技術高超,花色品種多。

②陶瓷業有重要發展,青瓷、白瓷、唐三彩最為有名。商業方面: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長安城分為坊(居民區)和市(商業區),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國際性大都市。

9、唐朝的民族關係(1)民族政策特點:開明的民族政策。(2)唐朝民族關係密切的史例①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讚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8世紀初金成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唐蕃關係日益密切,已經「和同為一家」。②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③唐玄宗封南詔首領為雲南王;④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領為渤海郡王。

10、唐朝的對外關係(1)對外交流的特點:對外開放,雙向交流。(2)一是唐朝對外友好交往的史例:

中日交往密切①日本遣唐使有十多批,雙方互贈禮品,日本受唐文化影響很大;②唐玄宗時鑑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文化,設計了唐招提寺。二是唐與朝鮮新羅來往頻繁:新羅使節、留學生、商人以及物產、**來到或進入中國;唐朝的制度、科技成就被新羅引用。

三是唐與印度天竺來往頻繁:唐太宗時玄奘在天竺學佛講經,之後帶回並翻譯了大量佛經,還寫成《大唐西域記》。

11、隋唐時期的社會特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繁榮增強對外開放的自信,開放促進進一步的繁榮。

8、開元盛世(1)概念: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2)原因:

一是以唐太宗「貞觀之治「、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的開明統治為基礎;二是政局穩定;三是唐玄宗的改革措施即「開元之治」:① 重用人才,「勵精為治」。②重視地方吏治,親自考核縣令的政績;③提倡節儉,並以身作則。

史稱「開元盛世」。(3)盛世經濟繁榮的表現:農業方面①修建四十多處大型水利工程。

②農耕技術大發展,南方水稻採用育秧移植栽培增加產量。③蔬菜新品種從西域傳入,茶葉在江南廣泛種植;④勞動工具改進,創制了曲轅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車。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技術高超,花色品種多。

②陶瓷業有重要發展,青瓷、白瓷、唐三彩最為有名。商業方面: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長安城分為坊(居民區)和市(商業區),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國際性大都市。

9、唐朝的民族關係(1)民族政策特點:開明的民族政策。(2)唐朝民族關係密切的史例①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讚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8世紀初金成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唐蕃關係日益密切,已經「和同為一家」。②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③唐玄宗封南詔首領為雲南王;④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領為渤海郡王。

10、唐朝的對外關係(1)對外交流的特點:對外開放,雙向交流。(2)一是唐朝對外友好交往的史例:

中日交往密切①日本遣唐使有十多批,雙方互贈禮品,日本受唐文化影響很大;②唐玄宗時鑑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文化,設計了唐招提寺。二是唐與朝鮮新羅來往頻繁:新羅使節、留學生、商人以及物產、**來到或進入中國;唐朝的制度、科技成就被新羅引用。

三是唐與印度天竺來往頻繁:唐太宗時玄奘在天竺學佛講經,之後帶回並翻譯了大量佛經,還寫成《大唐西域記》。

11、隋唐時期的社會特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繁榮增強對外開放的自信,開放促進進一步的繁榮。

七年級歷史下教學反思

七年級歷史下 中外的交往與衝突 教學反思 白山市第三中學張雪芬 學習歷史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認識 理解 解決現實問題。我在教學中突出了歷史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如利用資料對鄭和下西洋取得成功原因的分析 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 對戚繼光的評價等都使學生們得到了鍛鍊。並聯絡到現實生活中,培養了個人能力。...

七年級歷史

景泰三中2013 2014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試卷 滿分100分 一 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 隋朝大運河是 a.以長安為中心 b.以涿郡為中心 c.以洛陽為中心 d.以餘杭為中心 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

七年級歷史 下 教學計畫

六 教學設想 1 做好導學過程。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放大學生的優點,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嘗試開展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 概括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