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讀本初稿

2023-01-05 09:00:06 字數 4869 閱讀 8122

《發熱有那麼可怕嗎?中小學生慧眼巧識發熱性傳染病》

上篇知常達變---了解體溫了解發熱

第一章人的體溫變化規律

體溫是指人體內部的溫度。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體溫是相對恆定的,它不因外界氣溫和人體的活動情況而有顯著變動。人體溫度相對恆定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如體溫高於41度或低於25度時將嚴重影響各系統(特別是神經系統)的機能活動,甚至危害生命。

機體的產熱和散熱,是受神經中樞調節的,很多疾病都可使體溫正常調節機能發生障礙而使體溫發生變化。臨床上對病人檢查體溫,觀查其變化對診斷疾病或判斷某些疾病的預後有重要意義。

人體各部的溫度並不相同。

第一節**溫度

由於**散熱較多,故**溫度較低。人體各部分的**溫度也由於血液**和衣著的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頭面部**溫度較高,胸腹部次之,四肢末端最低。

在環境溫度為23℃時,人的額部**溫一般為33—34℃,手為30℃,腳為27℃。

第二節內部溫度

人體內部的溫度較高,並且比較穩定。體內各種器官的溫度因其代謝水平而異,肝臟最高,約為38°c。腦部產熱也較多。

由於來自全身不同器官和組織的血液最後都匯流於右心房,因此,右心房的血液可以作為體溫的平均值,但是右心房的血液溫度不易測定。

肝臟溫度最高可達38℃,腦產熱量較多,溫度也接近38℃,腎臟、胰腺及十二指腸的溫度則略低。

第三節體溫的測量方法

在臨床和實際工作中,通常以測量直腸溫度、口腔溫度及腋窩溫度來代表內部的溫度----體溫,而其中以直腸溫度較接近人體內部的溫度。但為方便起見,除幼兒在直腸測量體溫外,多在腋下或口腔內測量。

在健康狀態時,如飲食正常,衣著適宜,人體的體溫一般是比較恆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於36.2℃~37.2℃),而不因外界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

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超出這個範圍就是發熱。

體溫測量的方法:主要有腋下、口腔兩種方法

腋下測量法:

在測溫前先用幹毛巾將腋窩擦乾,再將體溫表的水銀端放於腋窩深處而不外露,家長應用手扶著體溫表,讓小孩屈臂過胸,夾緊)嬰幼兒需抱緊),測溫7—10分鐘取出。洗澡後需隔30分鐘才能測量,並注意體溫表和腋窩**之間不能夾有內衣或被單,以保證其準確性。正常腋**溫一般平均為36—37攝氏度。

口腔測量法:

將口表水銀端斜置於小兒舌下(勿用牙咬),用鼻呼吸,3分鐘後取出,擦淨後閱讀度數。一般**正常口腔體溫在36—37攝氏度之間,小兒可高0.5攝氏度。

第三節體溫的影響因素

體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性別、年齡、晝夜、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範圍內。

一、性別因素

一般女性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經前期和妊娠早期輕度公升高,排卵期較低,這種波動主要與孕激素分泌週期有關,女性的體內脂肪較男性為高這也應該是乙個原因。

二、年齡因素

新生兒體溫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因為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汗腺發育又不完全,從而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容易波動。兒童代謝率高,體溫可略高於**。

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故體溫偏低。

三、晝夜因素

一般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午4-8時體溫最高,其變動範圍約在0.5-1℃之間。這種晝夜有規律的波動,是由於人們長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動、代謝、血液迴圈等相應的週期性變化所形成的。

而長期從事夜間工作者,週期性波動則出現夜間體溫公升高,日間體溫下降的情況。

四、情緒與運動

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運動時骨骼肌收縮,均可使體溫略有公升高。

此外,外界氣溫的變化,進食等均可使體溫產生波動。

五、測量體溫的注意事項

1.人體正常體溫的測量方法是在早晨8點左右、午後3點左右、晚上8點左右各測一次體溫,連續測量幾天,取其最穩定的值即為正常體溫。

2.在一般狀態下,如上臂不緊貼胸廓,則因腋窩處是**表面的一部分,其溫度較低,並不是通常所指的腋窩溫度。只有上臂緊貼胸廓使腋窩密閉時,人體內部的熱量才逐漸傳導過來,使腋窩的溫度逐漸公升高至接近於人體內部溫度的水平,這才是腋窩溫度。因此,測量腋窩準確溫度時,時間至少要5—10分鐘。

3.測體溫時,應先將體溫表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再用棉籤蘸酒精擦拭消毒。

4.劇烈勞動或進餐後體溫也可略有公升高。因此,測量體溫時應該在安靜的狀態下,而且至少要在飯後半小時。帶嬰幼兒看病時,要等他們停止哭鬧幾分鐘後,再給他們量體溫。

5.年齡小或昏迷的小兒可採用**測溫。

六、體溫異常

人體調節體溫能力有一定限度。如環境溫度長久而劇烈的變化,或者機體的體溫調節機構發生障礙,產熱過程與散熱過程不能保持相對平衡,就會出現體溫異常。

1.中暑與發熱

人在高溫環境中或在夏季炎熱的日光下,體內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發散,引起體熱過度蓄積和體溫失調,會造成中暑。其突出表現為體溫公升高,重者可達40℃以上時,可出現頭痛、頭暈、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甚至意識喪失等症狀。長時間的體溫過高可能引起體溫調節中樞機能的衰竭,造成嚴重後果。

發熱是許多疾病所伴隨的症狀,如細菌毒素等致熱原進入機體後,使調定點公升高,體溫可達38℃以上。發熱會引起機體不適感,消耗體力,增加心臟負擔等。當體溫高於41℃時,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障礙,出現說胡話、神志不清等症狀;當體溫高於43℃時,就會有生命危險。

2.體溫過低

在低溫環境中,如果體溫中樞的調節,使產熱量不足以抵償散熱量時,正常體溫就不能維持而逐漸下降。

臨床觀察表明,體溫低於28°c時,人會喪失意識;低於22°c時,可能導致死亡。

不過,由於體溫適當降低,可使機體代謝率下降,組織耗氧量亦降低,可以消除或減輕因缺氧對細胞的損害。因此,臨床上可用人工低溫麻醉的方法進行大型外科手術,也可用人工低溫方法儲存組織器官供臨床器官移植之用。

第二章什麼是發熱

發熱,又稱發燒。由於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公升高(超過0.5℃),稱為發熱。

每個人的正常體溫略有不同,而且受許多因素(時間、季節、環境、月經等)的影響。因此判定是否發熱,最好是和自己平時同樣條件下的體溫相比較。如不知自己原來的體溫,則腋窩體溫(檢測10分鐘)超過37.

4℃可定為發熱。

第一節發熱的判斷

一、發熱的程度

正常人體溫一般為36~37℃

按體溫狀況,發熱分為:低熱:37.3~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二、發熱的型別

1.感染性發熱

①起病急伴有或無寒戰的發熱。

②全身及定位症狀和體徵。

③血象:白細胞計數高於1.2x109/l,或低於0.5109/l。

④中性粒細胞還原nbt超過20%,提示有細菌**染,有助於與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發熱的鑑別(正常值<10%)

⑤c反應蛋白測定(crp):陽性提示有細菌**染及風濕熱,陰性多為病毒感染。

⑥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積分增高:正常值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於細菌**染的診斷,當除外妊娠癌腫、惡性淋巴瘤者更有意義。應用激素後可使之公升高或呈假陽性

2.非感染性發熱

①熱程長超過2個月,熱程越長,可能性越大

②長期發熱一般情況好,無明顯中毒症狀。

③貧血、**性多部位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

三、簡單退熱措施

●不要急於降溫

如果醫生確定你只是感冒了,在你能耐受的範圍內,最好不要急於服用解熱藥。發燒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我們的身體藉由公升高體溫來調動自身的防禦系統殺死外來病菌(一般來說,病菌在39℃以上時就會死亡),從而縮短疾病時間、增強抗生素的效果。

如果你在感冒初起時(37—38.5℃)使用藥物來退燒,會使體內的細菌暫時變成假死狀態,並使他們產生抗藥性,一旦死灰復燃,往往更難**。

●冷敷如果高燒讓你無法耐受,可以採用冷敷幫助降低體溫。在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塊濕冷毛巾,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當冷敷布達到體溫時,應換一次,反覆直到燒退為止。

也可將冰塊包在布袋裡,放在額頭上。

●擦拭身體

專家建議使用冷自來水或酒精來幫助**驅散過多的熱。

●泡澡有時候,泡個溫水澡是最舒服不過了。它同樣也可以起到緩解發熱的症狀。嬰兒應以溫水泡澡,或是以濕毛巾包住嬰兒,每15分鐘換一次。

●補充液體

當你發燒時,你的身體會流汗散熱;但當你發高燒時,身體會因為流失太多水分而關閉汗腺,以阻止進一步的水分流失,這使你的身體無法散熱。解決之道就是補充液體,喝大量的白開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蘿蔔汁。

●注意穿衣適量

如果你感到很熱,則脫下過多的衣物,使體內的熱氣可以散發出來。但如果因此而使你打寒顫,則說明衣物太少,應該增加,直到不冷為止。

第三章發熱與體溫調節

發熱是通過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共同完成的乙個基於體溫調定點溫度變化的乙個反饋調節機制。

第一節下丘腦與體溫調節

在人類和其他有胎盤的哺乳動物中,下丘腦是體溫調節的中樞。人類的體溫調定點為36.7℃,下丘腦對肌體的體核溫度(即肌體深部溫度)和**感受器的神經衝動做出直接的反應,通過協調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來維持正常的體溫。

對熱量散失的補償:產熱促進中心(也稱寒冷中心)位於下丘腦,當體溫降低至35.8℃以下時,產熱促進中心監控到體溫降低並協調各種反應,產生並儲存熱量。這些反應主要由交感神經介導。

對熱量獲得的補償:散熱中心(也稱炎熱中心)位於下丘腦,當體溫公升高到37.5℃以上時,散熱中心監控到體溫公升高並調控反應,增加散熱量。這些反應主要由副交感神經介導。

下丘腦檢測到體溫恢復正常後,關閉調節機制(負反饋)。病原體釋放的毒素或某些白細胞釋放的物質能使體溫調定點公升高,這可引起發熱。發熱是對抗感染的一項重要防禦措施。

第二節**與體溫調節

真皮中的體溫感受器(目前認為是游離的神經末梢)偵測到**溫度超出正常範圍,向下丘腦發出訊號,引發相應反應。體溫感受器分為兩種:溫覺感受器偵測高於37.

5℃的**溫度公升高,而冷覺感受器偵測低於35.8℃的溫度降低。**感受器的輸出訊號所引發的反應反饋回來,成為新的刺激引起**相應的反應。

如:真皮中的血管舒張或收縮促進或減少熱量的散失;頭髮豎起或平服,增加或減少**和環境之間空氣隔熱層的厚度;下丘腦通過副交感神經刺激汗腺產生汗液,汗液蒸發散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