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複習提綱

2023-01-03 11:51:04 字數 5122 閱讀 3394

第一章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

一、自然災害的內涵

1. 自然災害形成的條件: (1)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

(2)有受到損失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

2. 影響災情的大小的因素: (1)孕災環境

(2)致災因子三者共同作用

(3)受災體

二、自然災害的影響

1. 人員**;

2. 財產損失;

3. 自然資源與環境破壞(具有滯後性和隱蔽性);

4. 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異:①經濟水平高、抗災能力弱——危害程度大;

②經濟水平低、防抗災能力強——危害程度低

三、自然災害的特點

1.對人類社會往往具有嚴重的危害性

2.在發生時間與過程上有突發性和漸發性之分

3.發生的種類和頻率往往具有區域性特徵

4.一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常常會誘發其他自然災害,最終形成災害鏈

四、主要自然災害

1.熱帶氣旋(颱風)、乾旱、寒潮等氣象災害

(1)熱帶氣旋:①形成:熱帶和**帶溫度在26°c以上的廣闊的洋面上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颱風) ②分布: 地區:亞洲東部沿海及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地區

季節:夏秋季頻發

結構:外圍大風區—漩渦風雨區—颱風眼區(北逆南順)

④災害表現:狂風、特大暴雨、風暴潮,常造成巨大的破壞和社會經濟影響

⑤危害:摧毀樹木、房屋;損毀港口、農田、電力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淹沒農田、村鎮、橋梁、道路等,造成洪澇災害

颱風登陸後勢力削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減少;氣溫下降、

應對措施:加強對颱風的監測和預報;及時轉移和安置廣大民眾;加強對交通、通訊和供電等部門的管理;進行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等

發生颱風時:躲進地下室或堅固的混凝土建築物中,並且不要靠近窗戶;在野外就近尋找低窪地伏於地面,但要遠離大樹、電桿;在海上航行的船隻要盡快靠岸

減弱夏季高溫,緩解南方伏旱

⑤減輕措施:檢測和預報

(2)乾旱: ①成因: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少造成空氣乾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

②分布:降水不穩定的乾旱、半乾旱地區。

③影響:影響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

(3)寒潮: ①成因:冷鋒快速移動(24小時降溫幅度大於12°c;最低氣溫小於5°c)

②分布:北半球中高緯地區、冬半年(深秋——初春/9月——次年5月)

③危害:帶來的大風、雨雪、霜凍等惡劣天氣會毀壞農作物、破壞建築物、交通、供電設施、感冒哮喘發病率公升高,影響人體健康。

2.**、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1)**: ①形成條件:板塊邊界處或板塊內部斷裂破碎構造帶處,地殼活動強烈。

②**型別:構造**、火山**、塌陷**

③震級:表示**的大小(一次**乙個震級,多個烈度)

④影響烈度大小的因素: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質構造和地面建築。

⑤**分布: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位於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⑥**危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畜**;對交通幹線的危害;嚴摧毀耕地和建築物。

(2)滑坡: ①成因:山地斜坡上不穩定的岩體與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動面整體向下滑動地質現象。

②發生條件:一般發生在岩體或土體結構鬆軟、比較破碎;地勢起伏較大;植被覆蓋較差;

③分布:山地丘陵區和工程建設頻繁的地區。

④危害:破壞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農田、建築物和道路,造**員**。

(3)泥石流:①成因: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發的,含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②發生:地勢陡峻、具有豐富的鬆散物質以及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動力)的地區是泥石流的

多發區。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流出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立方公尺的物質,堵塞江河,摧毀

城鎮和村莊,破壞森林、農田、道路,對人民生命財產、生產活動以及環境造成很大

危害。3. 洪澇、風暴潮等水文災害

(1)洪澇: 地形: 洪水:江河的兩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區多發,河流汛期多發;

澇漬:蒸發弱,排水不暢的低窪地多發

氣候:集中分布在中低緯地區,多分部在**帶季風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2)風暴潮: 定義:由於強烈大風擾動,引起海岸水面異常公升高,海水漫溢上陸的現象。

分布:熱帶氣旋,溫帶氣旋與多緯度冷暖空氣互動影響的地區。

4.病害、蟲害和鼠害等生物災害

(1)農作物病害: ①種類:稻瘟病,小麥銹病,棉花枯萎病,菸草炭病;森林病害:楊樹爛皮病,松皰銹病,榕葉病,泡桐叢枝病等。

②成因:發生與作物所處環境有關:氣候變異使作物對病害抗性降低;外來病原體入侵。

③危害:植被枯萎甚至死亡,導致大面積農田,森林被破壞。

(2)蟲害: ①農作物:蝗蟲,黏蟲,水稻螟,棉蟲等——危害最大的是蝗蟲

②森林:松材線蟲,毛蟲,楊樹蛀幹害蟲,泡桐大袋蛾等——松材線蟲危害最大

(3)鼠害: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農業減產,森林、草地遭到破壞。傳播疾病,危害人體健康。

五、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1. 人類活動影響地表環境的穩定程度 : ①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可增加環境的穩定性;

②超強度開發——使環境更不穩定,導致自然災害頻發。

2. 人類活動影響受災體的易損程度(防災減災工程,可改變受災體的易損程度)

(1)人類活動對災情可「放大」或「縮小」

(2)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災情影響不同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災害

一、我國自然災害多發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氣候背景: ①我國東部瀕臨太平洋,面對世界上最大的颱風源區(西北太平洋颱風區)。

②位於最大的季風氣候區,受強大的季風環流控制,降水時空分布極為不均。

③氣候複雜多變,氣候不穩定性強。

2.地形地質背景: ①地形複雜多樣,西高東低,起伏較大,以山地丘陵為主。

②太平洋板塊俯衝,印度洋板塊碰撞,地殼運動活躍。

③處在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之間。

3.生物背景: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土壤和植被型別多樣,滋生和繁殖了多種多種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過度利用,生態環境脆弱:我國是乙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長期積累的對自然的過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態環境。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效應往往以各種災害的形式表現出來。

(2)承受能力和抵禦能力差:社會經濟系統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和防禦能力低下。

(3)人口和經濟密集區和災害多發區重合:人口和經濟密度高度集中在災害多發、易損的東部地區,這種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自然災害的嚴重性。

二、中國的地質災害

1.**

(1)分布:集中於四大地區:台灣福建沿海、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2)成因:位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俯衝帶、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帶,地殼運動活躍。

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帶之間。

②我國板塊內部多斷裂破碎構造。

2 .滑坡、泥石流

(1)時空分布:①具有突發性,雨季更易發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區,及地勢的二**階梯交界處以西至北京-蘭州-昌都一線之間。

(2)成因: ①地形複雜,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壞;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設。

三、中國的水文災害

1. 洪澇

(1)時空分布: ①地區性明顯,季風區多,西部機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長江流域。

②季節性明顯,集中於夏季。

(2)成因:自然原因:①氣象因素:季風氣候顯著,降水時空分布不均且季節、年際變化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氾濫、堤壩潰決、凌汛、風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勢低窪,排水不暢。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為原因:①植被破壞 ②過度開墾 ③圍湖造田④占用河道

2.風暴潮:

(1)時空分布: ①地區:遼東灣到北部灣沿海

②季節: 主要發生在7—10月,以8、9月最集中

四、中國的氣象災害

1.旱災(我國氣象災害之首)

(1)時空分布: ①各地均可發生,頻率不同,黃淮海最重、華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長江中下游地區。

②全年均發生,南北差異大,北方春旱、長中下夏秋旱,華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顯著,降水集中,且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人為原因: ①過度放牧②過度開墾③過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資源。

2. 颱風

(1)時空分布: ①5-10月均可發生,夏秋最多;

②影響範圍是地勢的第**階梯;

③影響程度南部沿海(廣東、海南、台灣)最重,依次閩、浙、蘇、魯、遼)

(2)原因:①低緯度廣闊的濕熱洋面;②強烈的上公升氣流;③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3. 寒潮

(1)時空分布: ①9月-次年5月均可發生,集中3-4月。

②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受影響,北方影響較大,**、雲貴、瓊、臺影響較小。

(2)原因: ①距西伯利亞寒冷中心近,位於亞洲高壓的東南部,冬季風強烈。

②青藏高原地勢高,冬季風爬公升受阻,東西向高大山脈的層層阻擋。

5 .沙塵暴

(1)時空分布:①多發生在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

②多發生於冬春季節,春季最盛

(2)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氣候乾旱,降水少;②地面乾燥;③碎屑物質豐富;④多大風天氣;

人為原因:①過度放牧 ②過度開墾 ③過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資源

5.中國氣象災害多發區:華北地區是我國氣象災害多發區。最常見的氣象災害有乾旱、寒潮、沙塵暴、冰雹、乾熱風、霜凍等。

8 .水華和赤潮(水體富營養化)

(1)時空分布及變化: ①水華主要分布在內陸湖泊區,部分河段也有發生;赤潮主要發生在海灣地區,尤其南方海灣地區更易發生。

②主要發生在熱量充足的夏秋季節。

③變化:目前我國赤潮的發展趨勢是赤潮範圍擴大,持續時間增長,赤潮種類增多,赤潮發生從明顯的季節性轉向全年化。

(2)形成條件:①緯度較低,水溫高;②大量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排放;③靜水環境。

七、我國幾個自然災害多發中心

1、地質災害多發區——西南地區

成因:①地質構造複雜,位於板塊交界處,多**,山體斷裂發育,岩石破碎②地貌型別多變地勢起伏大,大斜坡多,易發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區多暴雨、久雨天氣,極易發生泥石流;

④人為因素如開墾、開礦、大規模工程活動等破壞植被和地面結構,誘發或加劇滑坡和泥石流。

高考複習自然災害與自然資源複習提綱

自然災害知識提綱 一 自然災害的概念與分類 1.概念。在自然界發生的,對人類生命和財產構成危害的事件。2.分類。1 氣象災害 颱風 洪水 乾旱 寒潮 低溫冷凍 沙塵暴 凍雨 2 地質災害 滑坡 泥石流 塌陷 3 水文災害 風暴潮 海水入侵 4 生物災害 蝗災。二 洪澇災害 1.洪澇災害的成因 氣象條...

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基礎知識總匯學案

三地質災害 1 1 構造 的形成原因 當地殼中積累的地應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斷裂或錯位,使長期積累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並以 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使地面發生震動,成為 2 構造 示意 震源 地球內部岩層破裂引起震動的地方,稱為震源。震中 地面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震中附近振動...

專題自然災害與防治

圖4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1 2題。1 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特點是 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由西向東深度增大 由東向西深度增大 2 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東海域發生了9級 福島核電站遭受破壞,其洩漏的汙染物隨洋流擴散的主要方向是 西南 東北 西北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