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選修自然災害與防治知識點大全

2021-08-13 02:48:38 字數 5139 閱讀 8118

1.定義:由於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者一系列事件

2.形成條件:有自然異變還要有損失。

3.自然災害的特點:廣泛性和區域性、頻繁性和不確定性、週期性和不重複性、聯絡性、危害的嚴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

4.自然災害的分類:

a、氣象災害熱帶氣旋、洪澇、乾旱、寒潮大風、冰雹、雪災、乾熱風、龍捲風、沙塵暴等

b、地質地貌災害:**、滑坡、泥石流等

c、海洋災害:風暴潮、赤潮、海嘯等

d、生物災害:病害、蟲害、鼠害等~\(≧▽≦)/~

一、氣象災害:

(一)乾旱:

分布地區:乾旱區和半乾旱區、季風氣候區。

產生原因: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造成空氣乾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

危害:①農作物、林木乾枯死亡;②河塘、湖泊乾涸;③人畜用水、工農業生產用水困難,糧食減產;④區域性地區社會動盪。(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乾旱區的農業生態環境,有利於減輕或避免乾旱的威脅;②在乾旱多發地區,選擇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種);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④營造防護林;⑤改進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調水。

我國乾旱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特徵:乾旱在我國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生。

春旱主要發生在黃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續到6,7月份,形成春夏連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嚴重。

夏旱通常分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發生在北方。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間的乾旱,多發生在秦嶺、淮河以南到華南北部地區,以長江中下游多見。

伏旱一般影響不很嚴重,只有旱情持續到9,10月或11月,即出現夏秋連旱時危害才比較重。

秋旱多發生在華中、華南地區,對南方晚稻生長影響較大。北方秋旱對作物影響較小,但會對冬小麥播種、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發生在華南和西南東部地區。因為這裡冬季仍有作物生長,需水較多,如遇少雨年就會發生冬旱。有的年份乾旱持續時間長,冬旱可持續至第二年初春,對工農業及生活用水等影響很大。

(二)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世界主要發生地區: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區。

自然原因:

(氣候)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

②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

③颱風的影響;④厄爾尼若現象(水文水系);

(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匯水集中;⑦河道彎曲(荊江河段);

(地形)⑧地勢低窪(海河、珠江);

人為原因: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公升;②圍湖造田;

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如渭河流域)

危害:①淹沒工廠和農田,造成作物減產;②破壞房屋、建築、水利工程設施、交通設施、電力設施等;③有的會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②退耕還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區;

⑤裁彎取直,加固大堤;⑥開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三)颱風——熱帶氣旋

發生時間:多發生夏秋季節。

世界上熱帶氣旋威脅最為嚴重的地區有三個: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地區,我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部海岸。)

災害:颱風災害由狂風、巨浪、暴雨、風暴潮造成。引發洪澇,沖毀農田和房屋建築,中斷交通、通訊和輸電線路。引起海難事故和人員**,

影響:利:①帶來豐沛降水,緩解長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緩解高溫酷暑天氣。

減小損失措施:加強颱風的監測和預報(氣象衛星跟蹤、沿海雷達監測)

(四)沙塵暴現象: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世界分布:中亞、美國、北非)

自然原因:①氣候乾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春季大風日數多;③地表植被稀少

人為原因: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破壞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③開礦。

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②控制載畜量;③營造「三北防護林;

④退耕還林、還牧;⑤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⑥禁止採挖髮菜等。

(五)寒潮:

成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範圍的劇烈降溫,並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

季節:主要發生在冬半年。

危害:強烈的大風降溫天氣使農作物和牲畜受到凍害,交通、通訊和建築物受到很大影響。

(1)應加強天氣預報,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訊息或警報。

(2)注意添衣保暖,特別是要注意手、臉的保暖,對氣溫變化敏感的人群盡量不要外出。

(3)提防煤氣中毒,尤其是採用煤爐取暖的家庭更要提防。

(六)暴雪:

暴雪的危害:交通受阻、房屋倒塌、牲畜凍死餓死、野生動植物死亡。

暴雪後的次生災害:洪災、滑坡、泥石流。

雪災後洪災的原因:冬季積雪多;春季氣溫回公升快;融雪量大增;地形坡度大,山地河流水流急促。

(七)其他氣象災害:大風、冰雹、低溫冷凍、雪災、乾熱風、龍捲風、雷暴、連陰雨、凍雨、霧等。

二、地質災害:

(一)主要地質災害:

1、**:

我國典型地區: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世界兩大**帶: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

基本概念:震級、烈度、等震線、震源、震中

我國**多發的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位於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級大,破壞性大;②淺源**;

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⑤誘發其他災害等。

減輕災害的措施:①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

②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③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④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⑤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⑥加強國際合作等。

危害:①房屋倒塌,人畜**,地面裂縫,噴沙冒水,山石滾落崩塌;②誘發其他災害,如水災、火災;毒害氣體排放以及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③引發瘟疫。

2、滑坡、泥石流

概念:形成條件:①坡度大;②鬆散碎屑物;③降雨集中,快速融冰。

我國分布廣、多發成因:①山區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2/3,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地表結構遭到嚴重破壞。

分布規律:山區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災害。

我國多發地區:雲南四川兩省西部(即青藏高原邊緣山區),東部低山丘陵與平原交替處也會出現。

3、火山:

危害:①破壞田園建築,威脅生命安全;②改變大氣成分,影響天氣、氣候。

(二)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分析:

自然原因:①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岩石破碎;

②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為原因:植被破壞嚴重

治理措施:恢復植被

(三)地質災害的防禦:①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②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③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④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西南地區的主要災害是:山地地質災害、**、乾旱洪澇、水土流失等。)

(四)其他地質災害: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等。

三、海洋災害:

(一)風暴潮:

成因:是由熱帶氣旋或溫帶氣旋等大氣運動所引起的海面異常公升降現象。

危害:傾覆海上船隻,破壞海上設施,嚴重侵襲沿岸地區,淹沒城鎮、村莊、耕地,破壞房屋與工程設施,甚至造**員**。

多發地區:孟加拉國、日本、美國、荷蘭等國家。

(二)海嘯:

成因:是指海底突然變動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公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嘯的海底變動常與海底**和海底火山爆發有關。

危害:顛覆船隻,摧毀港口設施,給沿海地帶造成嚴重破壞。

(三)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自然原因:①溫度高;②海域封閉;③靜水;④靜風。

人為原因: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汙水多;

②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

③海洋開發程度高、養殖規模擴大,餌料+養殖物件排洩物嚴重汙染了水域;

④國際交流促成赤潮傳播:赤潮生物運輸者。

――水體富營養化;

危害:①海水發粘,堵塞魚、蝦、貝、蟹的呼吸器官,使其死亡;

②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消耗溶解氧,魚、蝦、貝、蟹等缺氧窒息死亡。

③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魚蝦等中毒死亡。

(四)其他海洋災害:海浪、海冰等。

四、生物災害:

(一)農林牧生物災害:

表現:病害、蟲害、草害、鼠害等

危害:給農業、林業、畜牧業生產造成重大損害

(二)森林、草原火災

原因:人們生活用火、生產用火或雷電、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範圍燃燒現象。

危害:燒毀大量林木、牧草;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畜**;對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部分災害的應對措施:

(一)**(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防禦:

①加強**的科學研究,建立**監測網路及預警系統

②加強**災害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

③加強**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④開展**減災工程的建設,提高災區的承災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災指揮機構,編制突發性**災害應急預案

⑥建立機動完善的救援體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會的災害保險工作,積極組織災後重建工作。

a.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

b.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c.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d.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

(二)颱風、寒潮、沙塵暴、風暴潮等的氣象災害防禦:

①加強颱風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網路及預警系統

②加強颱風災害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

③加強氣象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④開展減災工程的建設,提高災區的承災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災指揮機構,編制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⑥建立機動完善的救援體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會的災害保險工作,積極組織災後重建工作。

沙塵暴: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髮菜等。

(三)蝗災.鼠災等的生物災害防禦:

①加強蝗災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網路及預警系統

②加強蝗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

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知識點總結

一 我國自然災害多發的地理背景 一 自然背景 1 氣候背景 我國東部瀕臨太平洋,面對世界上最大的颱風源區 西北太平洋颱風區 位於最大的季風氣候區,受強大的季風環流控制,降水時空分布極為不均。氣候複雜多變,氣候不穩定性強。2 地形地質背景 地形複雜多樣,西高東低,起伏較大,以山地丘陵為主。太平洋板塊俯...

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知識點總結

1 時空分布特點 各地均可發生,頻率不同,黃淮海最重 華南西南次之 再次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全年均發生,南北差異大,北方春旱 長中下夏秋旱,華南秋冬旱。2 原因 自然原因 季風氣候顯著,降水集中,且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人為原因 過度放牧 過度開墾 過度砍伐 不合理的利用水資源。4 洪澇 1 地域分布...

自然災害與防治知識點整理

高中地理選修5 自然災害與防治 知識點整理 一 主要的自然災害 1 熱帶氣旋 颱風 屬於氣象災害 2 寒潮 屬於氣象災害 我國寒潮 3 乾旱和旱災 屬於氣象災害 我國東部季風區災情重 人口稠密 城市眾多 經濟發達。乾旱發生的季節往往與當地作物生長發育季節相吻合,加重農牧業災情。我國旱災與澇災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