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制度選擇 理論爭論 發展趨勢及其經濟績效比較 一

2023-01-02 17:30:06 字數 5024 閱讀 6139

摘要:本文首先回顧了匯率制度選擇的理論爭論,指出在有關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上,理論界是沒有一致意見的;接著文章又考察了匯率制度的分類方法及其演進,發現匯率制度現有的發展趨勢似乎可以為每一種有關匯率制度選擇的長期趨勢的觀點提供支援;最後文章還就不同匯率制度對經濟績效的影響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也表明沒有一種匯率制度是最優的。因此文章的結論是:

「沒有單一的一種匯率制度可以在所有時候適用於所有的國家」。

每個國家都會面臨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匯率制度的選擇一直是而且還將可能是國際金融領域中最重要與爭論最激烈的問題。有關的理**獻開始是集中於討論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之間的優劣問題,隨著世界範圍內的金融危機的不斷發生,有關匯率制度選擇的關注重點也轉向每種匯率安排在防範風險的能力方面,討論集中於哪一種匯率制度更適合應付日益增長的國際資本流動性與世界資本市場的不穩定性。而且經濟學家還開始對不同匯率制下的經濟績效進行比較研究,想知道是不是會有一種匯率制度對經濟的影響要好於其它制度。

因此有關匯率制度的討論以及相關的政策觀點都是隨著時間演進的,它們很少獨立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特徵之外的。本文第一部分對匯率制度選擇的理論爭論進行回顧;第二部分考察匯率制度的分類方法及其演進,看能不能夠從中發現匯率制度發展的長期趨勢;第三部分集中介紹匯率制度與經濟績效的實證研究;最後一部分是文章的結論。

一、匯率制度選擇的理論爭論

阿利伯(aliber,2000)將有關匯率制度選擇的主要問題歸納為:「固定還是不固定」和「實行還是不實行最優通貨區」。對這兩個問題的最古典的回答是始於19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由於實行的金本位制,那時的答案就是將貨幣固定於**,這是一種內生的固定匯率制度。

凱恩斯(keynes1923)將「內部穩定」(乙個穩定的**水平)和「外部穩定」(乙個穩定的匯率和國際收支的平衡)嚴格的區分開來。在國內**名義剛性的情況下,keynes更傾向於保持國內穩定,從而也就提倡浮動匯率制度。但在那個時代,許多的經濟學家都是浮動匯率制的懷疑論者。

最有名的是nurkse(1944),他認為2023年到2023年法國法郎的經歷證明在浮動匯率制下,投機在總體上是非穩定性的。隨著202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世界經濟選擇了「美元與**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執行的過程中,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出現了,這兩種觀點也成為以後分析匯率制度的理論基礎。以弗里德曼(friedman,1953)為首的一批經濟學家提出浮動匯率在吸收外部衝擊方面可能的優點,因此極力主張浮動匯率制;而以蒙代爾·mundell,1991)為首的另一批經濟學家反駁了這一觀點,他們指出,根據經濟條件的不同,一些經濟體維持固定匯率可能會更好。眾所周知的「最優通貨區理論」(optimalcurrencyareastheo-ry)是他們的主要觀點。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除了歐洲貨幣體系(ems)之外,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選擇了浮動匯率制。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也逐漸從固定匯率體系轉向浮動匯率體系,而這種轉變通常是在經歷了貨幣危機之後。因此這一時期有關匯率制度選擇的研究是與貨幣危機理論結合在一起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克魯格曼(krugman,1979)的第一代與obsfeld(1994)的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克魯格曼研究了固定匯率制下國際收支危機的模型,認為危機的主要原因是和固定匯率制不相容的貨幣、財政政策。他指出國內信貸超過貨幣需求的過度增長,將導致**銀行外匯儲備的損失,而**銀行的外匯儲備是有限的,在投機的衝擊下,固定匯率制最終將崩潰。而obsfeld的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則強調危機的出現與基本經濟因素無關,而是由預期因素導致的,危機本身導致政策變動,促使危機自動實現。

這兩種理論分析了貨幣危機產生的兩種不同原因,前一理論強調的是貨幣危機的政策根源,而後一理論關注的則是固定匯率制這一制度本身的某些缺陷,而現實中的貨幣危機常常是這兩者的結合,即不合理的經濟政策與存在某種缺點的匯率制度相結合,是導致貨幣危機發生的不可分割的兩方面原因。

從2023年開始,世界上許多國家開始轉向實行資本自由流動,而根據以上的貨幣危機理論的分析,固定匯率制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其維持成本是相當高的,因此有經濟學家提出「固定匯率已死」(themirageoffixedexchangerateregime)的假設(obsffeld&ro—goff,1995),因此他們建議一國應該開始轉向更靈活的匯率制度,但另一些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實際情況卻與此相反,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隨著固定釘住制的崩潰,許多國家並沒有轉向浮動匯率,而是採取了相反的道路,比如歐洲大多數國家選擇了貨幣聯盟,而另一些國家(如厄瓜多尔)則選擇了單邊美元化。而在一些聲稱允許其貨幣自由浮動的國家,實際上卻在外匯市場上積極的干預匯率,以將匯率維持在對某一貨幣的乙個狹小的幅度內,這反映了這些國家對大規模的匯率波動存在一種長期的害怕。這就是所謂的「害怕浮動論」(fearoffloatinghypothesis),它是由calvo和reinhart(2000)提出的。

「害怕浮動」的原因是因為在這些國家,貶值有緊縮效應,而這同這些國家的經濟政策長期缺乏公信力(credibility)有關。害怕浮動論因此主張,由於新興經濟體有結構性的不適於浮動的理由,故這些國家應該實行完全美元化。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新興市場經濟體發生了一系列的貨幣危機,比如2023年的墨西哥、2023年的東南亞、2023年的俄羅斯和2023年的巴西以及2023年的阿根廷。在這一背景下,國際學術界開始從可持續性和危機預防角度,重新研究國際資本高度流動條件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匯率制度選擇問題。例如summers(2000)指出以上這些危機的根源是嚴重的銀行和金融部門的脆弱性,以及短期資本的流入。

日益增長的資本流動性,使**對匯率的承諾變得十分脆弱。也就是說,由於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軟」的釘住匯率制變得不可行。summers其實是在用「不可能三角理論」(theimpossibletrinity)來解釋中間匯率制的不可維持性。

這一理論認為:開放經濟不可能同時擁有資本自由流動、獨立的貨幣政策和固定匯率,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嚴格的釘住制和浮動匯率制是最適合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匯率制度選擇。從這一理論中匯出的結論就是有關匯率制度選擇理論中的「兩極論」(bipolarview)。

這一理論首先由eichengreen(1994,1998)指出,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唯一可能持久的匯率制度是自由浮動制或具有非常強硬的承諾機制的固定匯率制(如貨幣聯盟和貨幣局制),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所有中間匯率制度(intermediatere—gimes),包括「軟」的釘住匯率制度如可調節的釘住、爬行釘住、目標匯率制以及管理浮動制,都正在或應該消失。因此,未來的匯率制度只剩下完全自由浮動匯率制和「硬」的釘住匯率制這兩極。由於中間制度消失,形成所謂「空缺的中部」(thehollowmiddle)。

因而這一理論又被稱為「中間制度消失論」(thehypothesisofthevanishingintermediateregime)或「中空匯率制度理論」(hollowingouttheoryofexchangerateregime)。

金融危機中釘住匯率制度的崩潰,使一國面臨退出現行匯率制度,選擇採用另一種與本國經濟更適合的匯率制度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就形成了匯率制度選擇理論中的「退出戰略」(exitstrategies)理論。關於「退出戰略」的研究,首先要考察的是退出的動機。

一國退出釘住匯率制的動機主要是基於成本和收益的考慮。釘住匯率制的收益是引入匯率名義錨效應,對一國反通貨膨脹政策的效果十分明顯;但其成本是缺乏調節彈性,久而久之其維持成本會相當高,最終一國將不得不退出固定匯率制。研究表明,最佳的退出戰略,是在估計出釘住匯率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時間點上退出(edwards,2000)。

另外,對於經歷高通貨膨脹的國家,在實行釘住匯率制後不久,便應考慮採用較有彈性的制度(dombusch,1997;tomell和vevlasco,1998);其次,「退出戰略」還研究了退出的時機與退出的步驟問題。在退出的時機選擇上,一國應該選擇外匯市場相對平靜的時期,或是其貨幣趨於公升值時,特別是當有大量資本內流時。就退出的步驟而言,如果退出發生在外匯市場平靜和匯率公升值時,可採取緩慢的步驟,逐漸推進到新的較有彈性的匯率制度。

如在危機情況下被迫退出的話,則應該迅速採取行動,同時還需要採取一些搭配政策,如緊縮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及執行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政策,來防止「過度貶值」和輪番貶值。最後,「退出戰略」還研究了退向何處的問題。一般而言,對大部分的新興經濟體來說,彈性較大的匯率制度是有利的,但具體來說,一國從釘住匯率制退出來以後要採取何種匯率制度,應根據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而定(eichengreen和masson,1998)。

從以上的理論回顧可以看,對於匯率制度的討論以及相應的政策觀點都是隨著時間演進的,它們很少獨立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特徵之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資本市場相對封閉的條件下,外部衝擊相對也是無關緊要的,而且許多國家都在與通貨膨脹作鬥爭,因此這個年代的經濟學家集中於研究匯率制度作為穩定工具的作用。而進入九十年代後,資本流動性的加強使理**獻所強調的問題也相應改變,討論主要集中於不同的匯率制度在吸收外部衝擊或預防風險方面的作用。

但爭論的結果是沒有一致意見的。

二、匯率制度的分類及其發展趨勢

對於匯率制度選擇的問題在理論上是沒有一致意見的,現實經濟中匯率制度的複雜多變性也與理論分析相符。整個二十世紀就幾乎將所有的匯率制度都演繹了一遍。從2023年前的古典**本位制開始,接下來是一戰後的短暫的自由浮動制時期。

然後就又恢復了金本位制(稱之為金匯兌本位制),這一制度在2023年初的世界性金融危機中崩潰,隨之誕生的貨幣集團並存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在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全球建立起了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2023年初。在這之後,國際貨幣體系進入乙個多種匯率制度並存的混合匯率制度時期,我們也將其稱為牙買加體系時期。

二十世紀國際匯率制度的演進可以用下表來描繪。

匯率制度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之中,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匯率制度發生了出入意料的變化,這更讓人們在面對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時感到迷惑,到底哪種匯率制度是最好的?匯率制度的長期發展趨勢是什麼?下面我們根據現在流行的幾種匯率制度的分類方法來考察一下匯率制度的發展趨勢。

國際貨幣**組織(imf)在它的《匯率安排和匯率管制》和《國際金融統計》(ifs)中是根據成員國報告的匯率制度對匯率進行分類的。這些匯率安排的分類(2023年3月31日上)可以歸納為8種匯率制度:1.

無獨立法定貨幣的匯率安排。(39個國家),2.貨幣局制,度(8個國家),3.

盯住一國貨幣或一籃子貨幣(44個國家),4.水平帶內釘住制(6個國家,5.爬行釘住(4個國家);6.

爬行帶內浮動(5個國家);7.不事先公布干預方式的管理浮動制(33個國家);8.單獨浮動(47個國家)。

(資科**: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n-tem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2001,pp·124—125)。

最優選擇 匯率制度的比較分析

作者 高澤靜 消費導刊 2017年第07期 摘要 在開放巨集觀經濟學中,長期存在著匯率制度的選擇之爭,匯率是各國家與地區之間進行 往來的紐帶,匯率制度的最優選擇受到各國或各地區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視,乙個合適的匯率制度不僅能夠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還能促進經濟的增長。關鍵詞 固定匯率制浮動匯率制最優選擇...

中國匯率制度的演變及中國目前的匯率制度是什麼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走過了乙個先貶值後公升值的過程。但筆者認為,人民幣並無公升值 壓力 之虞,在未來三個 五年計畫 內,人民幣匯率近期仍能保持穩中趨公升態勢,中期將基本穩定但漸趨疲軟,遠期則將出現較大的向下調整態勢。對此決策當局應未雨綢繆。國際匯率制度的演變史 1 1880 1914年的35年間...

從匯率制度的發展到中國匯率制度改革

匯率制度是指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匯率制度在匯率的確定,匯率的變動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因此,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在國際金融史上,曾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三種匯率制度已經或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