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遺產的文化基

2022-12-26 16:54:03 字數 3417 閱讀 4762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特殊性

舊文化中包孕著我們的傳統基因、民族特徵與文化個性,新文化也不可能在脫離母體的情況下憑空造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要有前瞻性,而前瞻性的支撐力來自眼界與胸懷。

山東楊家埠木版年畫拓印技藝

由於現代工業化切斷各民族傳統、格式化生活方式給當代人帶來的警醒與反思,我們日益強烈地確立起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念。而由中國經濟力快速攀公升和綜合國力的大幅度增強,使得我們業已擁有了相當的搶救實力與具體的文化訴求。因而,推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行動已經成為現實需要。

在保護行動理性推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遭遇的是如何對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殊性的問題。這個問題需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展開。前者是指如何看待既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為之定性,確立何種保護觀念的問題,屬於認識和觀念的範疇;後者是指乙個正在迅速現代化的社會如何處理好發展與傳承的矛盾,前瞻性、預見性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預留空間的問題,屬於社會實踐的範疇。

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複雜性

由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乙個完整制度體系和思想體系的產物與附著物,因而當中國的現代化步伐首先以制度變革的方式推進時,它的制度根基就坍塌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不以今天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舊制度的坍塌是現代中國崛起與騰飛的起點,是當今中國以現代化強國面貌挺立於世界東方的前提。

而制度層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死亡,是人類文明輪迴的體現,哀婉的輓歌也挽留不住它的仙逝。至於依附於舊制度的社會認知體系、倫理體系與價值體系的隨之坍塌,則是應當並且值得審慎對待的。因為舊文化中包孕著我們的傳統基因、民族特徵與文化個性,新文化也不可能在脫離母體的情況下憑空造就。

當我們把傳統文化從舊制度的框范中剝離出來,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智慧型性、哲理性和永恆性,看到了她為人類文明所提供的特殊貢獻,更看到了她對人類未來發展的特殊影響力。例如中華文化的天人合

一、和諧共處等,正在和已經成為今天人類思想的共享物,為世界的均衡發展提供著精神上的源泉與動力。而更多體現在倫理層面、道德層面和民俗層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包蘊民族精神氣韻、孕育民族性格氣質、培養民族審美習慣的豐厚土壤,倫理層面的許多東西今天要重新認識,道德層面的許多東西可以繼承,習俗層面的許多東西可以傳接。

即以傳統中國的代表徵象禮教為例。從根本上說,禮是用來節制社會等級的,是封建制度、等級觀念的反映。《禮記曲禮》孔穎達疏雲:

「禮者,所以辯尊卑,別等級,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禮不逾節,度也。」封建禮教所嚴以標舉的等級觀念、尊卑秩序、親疏有別、**主義,其精神實質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人與人關係基礎之上、為維護**社會政體服務的,自然不與現代民主自由精神合拍。

然而傳統禮教所倡導的仁愛、正義、和諧、節制、美善、忠孝、睿智、虛靜、自然、誠信等義理(香港陳傑思教授歸納為十大義理),則是協調人際與自然關係、維護良好社會環境、保持崇高道德情操的人類智慧型昇華。當我們破除了**體制、建立起民主政治以後,以增加人的品質修養為目的,在傳統基礎上重塑人文之禮,禮的內在精神就轉為當代社會寶貴的人文資源了。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也包含有與時代精神和現代科學知識相背離的內容,已經不適宜於應用到今天的社會生活。例如萬物有靈、因果報應、禁忌避諱、跳神裝鬼等,屬於愚昧迷信的產物,即使是在古代社會也不為智者所取,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的務實態度影響了歷代知識階層,歷來對這類愚俗都有鄙夷之聲。當它們仍然呈現為活體狀態時,會對某些社群人眾的文化心理產生扭曲影響。

這是在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特別要關注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而呈現為綜合雜糅的複雜內容團塊,精華與糟粕共存,例如一些文化空間,在民間儀式習俗的表演中,也夾雜有一定愚昧迷信的成分,對其定性尤其是對待它一定要慎重。單純剔除其糟粕成分的做法可能損傷了整體,使得文化空間殘缺不全和**為碎片,甚至可能因影響了生態環境而危及其活體生命(這是以往的教訓)。我們要認識到,有些因時代觀念局囿或人類認識侷限性而暫時不能辨識其終極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它們的真實價值判斷需要合適文化環境的確立。

而傳統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經毀壞就會永久失去,因而對之要慎而又慎,有些要留給時間來判斷。

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種複雜性,可以用一種文化超越性的眼光作為認識基礎。即任何文化生成物在歷史上發生影響,都有乙個隨時間推移的因素,彼時彼地的人類侷限,只在乙個相對時段內左右人們的思維,超出界限之後,人的認識發展與超越了,它就僅剩下中性的文化痕跡保留在記憶裡,不再能夠支配人們的現實實踐。這時,它會因為仍然具有認識意義而具備保護價值,成為我們所由了解古代人類思維過程與傳統文明發展曲徑的載體。

因而,無論何種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要它已經與現實環境相脫節,就都成為人類既往文明的標本,具有認識和研究價值,而值得珍視與保護。原始部落的宗教儀式不能對現代社會文明發生侵襲致病作用,是因為後者已經與之實現觀念隔離而免疫。建立在這種眼光基礎上的保護方案,自然是分層次地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天已經確立的社會活體傳存和博物館式保護兩種方式,是較為符合實際的,即適宜於現代社會需求的部分可以直接進行活體傳承使之生生繁衍,反之則採取博物館式方法珍藏,包括類似於實驗室培養基中的活體延續,使之在不對社會生活發生直接作用的情況下,保留其認識和研究價值,而留待時間的解毒。就像生物界和醫學界,即使是對待嚴重危害人類生存的霍亂病毒,也為了研究而儲存在嚴格控制的試管中一樣,使之成為單純標本意義上的存在。

徽墨製作技藝

2、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前瞻性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著特殊困難。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眾量存在的現實,使保護成為巨大的任務和負擔甚至發展障礙;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存在於文明邊緣地區,這些地區也因封閉而不開化,缺乏自覺理性的保護意識,更重要的是這些地區多為貧困地區,缺乏保護的經濟支撐力――其主要現實需求與心理期盼是迅速發展和進入現代文明,當發展與傳承構成矛盾時,發展並盡快脫貧會作為社會的第一要務而壓倒保護性考慮,這也成為許多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超載開發與商業利用而造成保護中破壞的誘因。

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理念,也成為橫亙於發展與傳承之間的矛盾新增劑,有人將其作為阻擋區域民眾融入現代化生活的障礙,因為當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為活體時,可能會對現實人群的觀念發生作用而成為社會現代意識的反動。這裡有乙個立足點的問題,有乙個站在此文化之內與之外看問題的區別。即,保護工業文明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是後工業社會人類思維的進步體現,但也可以見出外在於傳統文化本身的超然。

當文化之外的人要求其中的人保持既定生產與生活方式以供展覽時,文化中人通常是反抗而要走出去追求新的文明的。這也就是國際上的文化生態保護區之所以不容易長期維持的原因,美國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保留地如此,紐西蘭毛利人保留地亦如此。因此,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既要考慮此文化所在地區之外的社會公眾意識與整體利益,也要考慮之內人群的現實和心理需求,而採取適當的支援與補償措施,有時要做的可能就只是等待。

婺劇《白蛇前傳》

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因素,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要有前瞻性,而前瞻性的支撐力來自眼界與胸懷。首先我們當然無權阻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脈息,因為繼承這筆遺產不是我們一代人的特權,而是我們與千秋萬代後人的共同權利,我們要隨時想到為子孫留下什麼,世界的物質資源不能耗盡,文化資源同樣。其次還要從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問題,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現實矛盾,在發展之初就預留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空間,寧可發展慢一點,也不要因為片面強調速度而犧牲掉非物質文化資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園

店埠學區中心學校三 1 班王菁 這個星期三,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期待已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園,那裡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一進門,我們先觀賞了 噴泉,那美麗的噴泉,隨著 的旋律開始跳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如漫天的雨簾,似九天的飛瀑,氣勢壯觀,美麗極了。看完了這些,導遊又把我們帶到馬戲團...

非物質遺產主持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智慧型的體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前世今生。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辦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展示活動,旨在喚起全社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共...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國家 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和武庫,是民族精神 民族情感 民族歷史 民族個性 民族氣質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的認識,保護和弘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