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交易任重道遠

2022-12-19 01:33:05 字數 2780 閱讀 1643

2006-12-1208:39:00

大中小文/王東京

北京產權交易所入住金融街,總經理熊焰先生邀我參觀新交易大廳並講話,參觀當然樂意,為難的是要講話。筆者從教10數年,每天非講即寫,按理不應為講話犯怵,問題是產權話題敏感,萬一講得不對別人胃口,個人挨罵事小,要是影響了北交所的名節,我可擔待不起。

當然,這並非擔心自己講話走板,一介書生,一顆平常心,不刻意標新立異,更不想驚世駭俗。我的擔心是,由於大家對「人」的假設不同,看事想問題,觀點難免南轅北轍。幾年前,我撰文介紹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定」,結果招來一片非議。

遺憾的是,至今仍沒人教我,離開了此假定,經濟學到底如何做推理。

不知為不知。既然我不懂別的推理辦法,那麼本文的分析,還得仰仗經濟人假定。由此出發,將重點討論三個問題:

第一,國企產權為何要轉讓?第二,資產轉讓如何定價?第三,產權交易所的功能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相互關聯,也相對獨立,為行文方便,我逐點來說。

先說國有產權為何要轉讓。歸總的答案,是改善國資的運營效率。回顧改革的歷程,國企改革起步於利改稅,而後改行承包制,再走股改的路,其間中西**都試過,但效果皆不理想。

何以如此?說千道萬,推到底是產權主體缺位。倒不是說,國有資產名花無主,相反,國資屬全民所有,**檔案白紙黑字寫得清楚。

但要提點的是,國資歸全民所有,卻非全民支配。國資的支配權,其實在各級**手裡,而**作為**人,再授權給企業經管者。如此一來,經營者只對**負責,而真正的所有者,卻變成了局外人。

問題在於,若經營者能以全民福祉為重,恪盡職守,讓國資保值增值,事情也還簡單。麻煩在於,經營者是經濟人。經濟學說,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經濟人要追求利益最大化。

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約又講效果;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既不講節約又不講效果。此推理不難理解,現實的例子俯仰即是。容易觀察的,是房改後人們搞裝修。

你去問問**的處長,自己家裡搞裝修與給機關裝修辦公樓感覺如何?只要對方說實話,感覺肯定不一樣。我們經常看到有人裝修辦公樓吃回扣,結果東窗事發被法院判刑;可有誰見過,哪位處長自己家裡裝修也吃回扣,結果被老婆告到紀委而被紀委雙規的呢?

乙個也沒有

吧!是的,國企改革了20多年,至今乏善可陳,關鍵的原因,就在國家獨資或一股獨大。改制前,經營者用國家的錢辦國家的工廠;改制後,經營者則用國家的股份辦國家的公司。

既然都是花別人錢辦別人事,聯絡上面裝修的例子,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何國企總翻牌而機制未改。近些年,非公經濟勢如破竹,正因為它是花自己錢辦自己的事,有既講節約又講效果的機制。可見,國企要轉機建制,就得網開一面,讓「非公」資本加盟。

不然,非公資本進不來,投資主體不能多元化,企業機制就變不了。從這個角度看,國資轉讓勢在必行。

再說資產轉讓如何定價。其實,這個問題已討論多年。爭論的焦點,是國資到底該按什麼**轉讓?

學界有人批評當下存在國資流失,基本的理由,是國資轉讓價低於賬面淨值。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我不懷疑有國資流失的現象存在。但要指出的是,低於賬面淨值轉讓資產,未必是資產流失。

8年前,我花16萬買捷達王轎車,使用壽命20年,每年折舊5%,開了5年,折舊4萬元,淨值有12萬元;若按里程壽命20萬公里算,我開了5萬公里,每公里折舊0.8元,恰好折舊4萬,淨值也是12萬。可三年前我轉讓時,10萬卻無人問津。

後來按6萬轉手,心中不免遺憾,但我明白,這不是資產流失,因為6萬元已是市場的最高出價。

當年馬歇爾講得清楚,市價要由供求雙方共同決定。按淨資產轉讓國資,那只是賣方的供給價(成本價),而需求價則由買方決定。倘若國資供不應求,炙手可熱,那麼成本價就是市價,此時國資轉讓若低於淨值,那必是資產流失。

假如情形不如此,結論就得跟著變。比如,如果國資供大於求,轉讓價則轉由需求定,即使需求價低於淨值,也不能算作國資流失。那麼,站在供求雙方的角度,資產的市價怎麼定呢?

讓我們看經濟學前輩怎麼說。

美國經濟學家費雪2023年出版《利息理論》,他有個著名觀點,說資產**是預期收入的貼現。比如某人花10萬元種了一片果園,現在他要賣掉,請問果園值多少錢?從賣方立場看,自然不希望少於10萬,可費雪說,果園的市價,並不決定於前期成本,起關鍵作用的有兩點:

一是預期收益,二是貼現率。假定果園預期年收益8000元,貼現率(按銀行利率)10%,果園的**就是8萬元。若貼現率不變,而假定年收益為1.

5萬元,則果園的**為15萬。

是精闢的分析。想想吧,假如你是買主,你手裡有10萬元,若存入銀行年平均利息是1萬元,你會花10萬購買年收益只8000元的果園嗎?當然不會。

反過來,假如你是賣主,若果園的年收益是8000元,

若銀行利率10%,那麼你也絕不會以低於8萬元的****果園對不對?

最後來說產交所的功能。直白地講,產權交易所就是個平台,可千萬別小看了這個地方,表面看,它只是個交易場地,但想深一層,它其實也是一種競價機制。有了這個平台,不僅資產買賣可以達成,更重要的,是可以讓眾多的買家來這裡競價。

上文說過,資產**是預期收益的貼現。但預期收益是未來收益,具有不確定性;而且資產為不同的人使用,收益預期也千差萬別。若無買方競價,讓買賣雙方手拉手成交,就難保國資轉讓不吃虧。

還是舉果園的例子。同樣一片果園,張先生不懂經營,預期年收益僅8000元,但若由李先生打理,預期年收益是1萬元。預期收益不同,資產貼現就大不一樣。

按貼現率10%計,張先生出價8萬,而李先生會出價10萬。假如沒有產交所,果園**的訊息李先生不知,於是,也就沒人與張先生競買,如此一來,張先生就能以8萬元買下果園。若這個果園是國家的,那麼張先生還可能以回扣說動事主,按低於8萬的**成交。

由此觀之,產交所不僅是個交易平台,而且也是個競價機制。尤其在目前大量國資參與轉讓的條件下,它能防微杜漸,抵腐堵貪。眼下改革正在攻堅,,產交所在中國雖還是新事物,但生正逢時,任重道遠。

但願產交所不負眾望,努力踐行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為推動國企改革大展身手、多多出力。

上海產權交易市場產權交易價款結算管理規則

上海產權交易市場產權交易價款結算管理規則 滬產管辦 2007 49號 第一條為規範產權交易價款結算行為,保護產權交易主體的合法權益,防範產權交易價款結算風險,保證產權交易價款結算的安全,根據 上海市產權交易市場管理辦法 上海市人民 令第36號 以及 上海市產權交易市場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滬國資委產 2...

文化產權交易 與金融 科技對接

文化產權交易 與金融 科技對接 作者 利落 南方企業家 2014年第04期 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中小文化科技企業融資難 文化藝術品交易不規範等問題。如何推動文化科技創新,成為了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能力的核心問題。近年來,國內的文化產權交易所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

北京產權交易所股權交易規則 試行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範在北京產權交易所 簡稱北交所 進行的股權交易行為,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維護北交所交易秩序,制定本規則。第二條本規則適用於在北交所進行的股權交易活動。本規則所稱股權僅指非國有股東在有限責任公司中因其出資依法所享有的股東權益。企業國有股權的轉讓,按照本所其他相關規則執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