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主題觀點擇編

2022-12-09 18:12:05 字數 3266 閱讀 1334

我覺得這樣理解《囚綠記》的主題有些牽強。咱們先假設文中的「綠」就是象徵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那麼,以下幾個問題該如何自圓其說?

第乙個問題:誰囚綠?「綠」如果是中華民族,「囚綠」的人自然是日本帝國主義。

那麼,文中的「我」就是指日本侵略者了?因為,是「我」囚住了「綠」!作者泉下有知,一定後悔當時沒有用第三人稱來寫。

雖說「我」未必是作者,但恐怕也少不了一點非議吧?

第二個問題:為何囚綠?理由很簡單,因為愛。

那麼,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就是出於對中國的愛嗎?或許有人會說:當然啦,如果不愛,它會那麼想占有嗎?

倘若要這樣牽強理解,許多罪惡豈不是都有了美麗的藉口?

第三個問題:誰釋綠?是「我」囚住了「綠」,又主動釋放了「綠」。

倘若不是「我」大發慈悲,這「綠」不知何日見光。那麼,中華民族的抗日壯舉,中國人民的流血犧牲,豈不是在「我」的「開釋」中蕩然無存?

或許有的人會聯絡背景,說這篇文章是作者在淪為「孤島」的上海寫的,可是,時代背景就決定主題嗎?那當時的作品豈不是只有乙個主題?

或許有的人會聯絡作者,說陸蠡是個富有強烈愛憎的鬥士,可是,強烈愛憎一定要表現在民族氣節上嗎?

或許有的人還會聯絡到文中「盧溝橋事件發生了」這一句話,說它暗示了主題,可在我看來,這無非點明時間而已,何必一定要賦予其特別的內涵?

或許有的人甚至會聯絡到文中「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永不屈服於黑暗」,說這不就是堅貞不屈的象徵嗎?這無非是植物的趨光性而已,不來個「象徵」就不成嗎?

其實,我覺得這篇散文沒那麼深刻,沒那麼含蓄,這或許是我自身「功力」不高,所以只能從淺顯的角度來理解吧。接下來,我談談自己讀此文主題的一點粗淺看法。

此文通過「我」在北平邂逅綠、享受綠、囚禁綠、釋放綠的回憶,告訴我們:愛,有時也是一種傷害。(課堂上,我的學生們概括的「愛,不是占有」或「愛,不是約束」也挺有道理的。)

「愛」在文中表現得最為明顯,作者尋綠、賞綠、囚綠、釋綠、懷綠,都是出於自己對綠的愛。文章對「愛」的描繪花了相當的筆墨,如「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豫地決定下來」,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如「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這種感情很濃烈,也很明顯。

作者很直接地抒寫這種感受,「喜悅」「滿足」「歡喜」「快活」之類的詞語頻頻出現。

但,就是這種「愛」,使「我」產生了「一種自私的念頭」,「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裡來,叫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

於是,作者運用了對比來寫常春藤被囚前後的變化:被囚前,它「伸開柔軟的卷鬚,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舒展開摺疊的嫩葉」,有「纖細的脈絡,嫩葉」,會「婆娑的擺舞」;被囚後,「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因為愛,「我」囚禁了常春藤;因為愛,「我」忽視了常春藤的生長規律。「我」把這種愛強加在常春藤上,不容它拒絕,不容它反抗,甚至「惱怒它的固執」。結果呢?

常春藤慢慢憔悴,失去了活力。於是,我們明白:不是所有的愛都能帶來溫暖,不是所有的愛都能滋潤心田;愛,有時是一種傷害!

這個主題沒有什麼民族氣節,也沒有什麼愛國情懷,可是,它充滿作者對生活的深刻理解,不管什麼時候,都有它的現實意義。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情還會少嗎?因為喜愛花的艷麗芬芳,我們便折花賞玩;因為喜愛鳥的清脆歌喉,我們便將它囚於籠中;因為喜愛山的清新翠綠,人們便結伴遊玩,卻給它留下一片狼藉。

而人與人之間的「愛」更是複雜。父母愛子女,百般呵護,卻捨不得讓他們去飛,去闖,去受苦;老師愛學生,傾囊相授,卻總在有意無意間左右著學生,束縛著他們個性的發展;男歡女愛,曾有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可又有多少悲劇因愛而產生?陸蠡先生寫這篇文章時,或許並沒考慮什麼環保、教育之類,但是,愛卻是乙個永恆的主題,因愛而傷害的事古往今來還少得了嗎?

在今天,我們呼喚「人人獻出一點愛」,我們渴盼乙個愛的世界,可是,有多少人無法明白真正的愛?我們以自己的意願和自己的方式去愛,卻不考慮自己的意願和方式是否正確。我想,陸蠡先生的《囚綠記》雖寫於2023年,可它的現實意義卻永不會消退,陸蠡先生無疑給了我們乙個警醒。

他提醒我們:在付出愛之前先想一想,想想我們的愛給對方帶來什麼,想想對方是否需要這樣的愛,想想我們愛的方式是否正確。

觀點二1、物我互觀,盡顯性靈。作者隻身獨處,選擇了與綠枝條對話、溝通心靈的方式排遣寂寞,所處一室雖小,而精神天地甚寬;景物本無性靈,進入作者有情的視野,便活了起來,成為「我」的朋友。景物被賦予性靈,文章即生華彩。

2、敘事有波瀾。如果只寫作者與綠枝條的「心靈絮語」而無甚變化,則流於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寫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綠枝條的命運變化,作者始而欣喜,繼而魔念生長,囚禁綠枝條,最後放生。

由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到懷綠,五個階段較為分明,其間波瀾起伏。

3、含蓄蘊藉,深沉厚重。作者與綠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煩,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也應該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這種心緒表現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此而來。

作者通過寫在孤旅生涯中「囚綠」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發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之情。

觀點三情感與理智交鋒的說法源自陸蠡對自己作品的詮釋。陸蠡在為《囚綠記》集作序時寫道「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僕隸」,「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深受二者的衝突「,因此有人從這裡受到啟發,說本文圍繞「綠」描述了作者情感與理智交鋒的心靈軌跡。這誠然是不錯的,但嚴格來說,這還只是分析作品的感情線索,而不是分析作品的主題思想,因為這樣的分析沒能揭示作品蘊含的深刻哲理。

那麼,怎樣才能正確解讀文章的主題呢?我們認為應當變換乙個思路,從文章描寫的主體「我」與客體「綠」的關係入手。文章描寫了「我」與「綠」從相知、相抗再到「我」盼望與「綠」相知的曲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顯然綠處在弱者的地位,我處在強者的地位。

作者讚美和謳歌了「綠」「不屈」於強者的擺布,而執意因循自己的本性,嚮往和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也對「我」單方面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綠」、剝奪了「綠」自由生存的權力的蠻橫和**進行了有力的批判。所以,文章說明的旨意是落在強者和弱者之間平等相處的關係,強者應該怎樣真正地善待弱者,而弱者在強者的**面前也應該怎樣不甘屈服,頑強抗爭。我們如果這樣把握文章的旨意,便不難發現,文章的主題是很寬泛的,它既適用於人與自然,也可適用於人與人,也可適用於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

只要言之成理,盡可以見仁見智,不必強求同一。

增補材料

愛情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

人們總認為戀愛了、結婚了,對方應對自己毫無保留,自己可以與對方親密如一體,恨不得占用對方的日日夜夜,彷彿這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感情。但抓得太緊,對方難以喘息,唯有逃離。適當的距離,在情感世界裡是需要的,給對方一點空間和喘息的機會,讓愛情有機會得以時常保鮮。

愛情,並非兩人融於一體才會幸福,保持親密卻有自我空間,會讓愛情更美麗。愛情就像是握在手中的一把沙子,你握得越緊,它就流失得越快。

囚綠記學案

學習目標 1 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內涵。2 學習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徵手法。3 聯絡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 自由的嚮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學習難點 學習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徵手法。學習重點 理解文章的內涵。第一課時 一 預習...

囚綠記教學反思

海城市高階中學語文組王瑞穎 高效課堂觀摩課 囚綠記 上完了,這節課從準備到完成可以說給我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也為我今後的語文課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覺得在這次學校組織的骨幹教師 十二 五科研教師高效課堂觀摩課活動中受益匪淺。在教學設計上,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 式匯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

囚綠記導學案

二十三囚綠記陸蠡 一 目標導學 1 體會作者對綠的深愛,理解文中所寄託的思想感情 2 學習借物抒情,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二 自主預學 1 朗讀課文,給下列粗體字注音。陸蠡瞥見蕈菌纖細 涸轍婆娑猗鬱蔥蘢 2 文學常識填空。本文體裁是作者原名浙江天台人,家 家。他善於從瑣細的生活情節中,挖掘出某種耐人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