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級食品加工技術考試大綱 加工部分

2022-12-09 05:15:03 字數 5031 閱讀 6209

考試題型(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加工部分佔60%。

第一章緒論

1.食品儲藏加工的目的和型別

食品加工的目的

延長食品的儲存時間、增加多樣性、提供健康所需的營養素、為製造商提供利潤。

按照食品保藏的原理可將現有的食品保藏方法可分為下述四類:

1)維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動的保藏方法

2)抑制變質因素的活動達到食品保藏目的的方法

3)運用發酵原理的食品保藏方法

4)利用無菌原理的保藏方法

幹藏、冷凍保藏、輻照保藏是食品儲藏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脫水乾製

1、水分活度的概念,以及與微生物、酶活力、各化學反應的關係。

水分活度:食品蒸汽壓與該溫度下純水飽和蒸汽壓之比。

(1)水分活度與微生物的關係

1)水分活度與微生物的發育

通常細菌生長發育的最低水分活度為0.90,酵母菌為0.88,真菌為0.80,黴菌能夠忍受更低的水分活度,是幹製品中常見的腐敗菌。(需要水活度:細菌》酵母》黴菌)

為了控制微生物的生長,延長幹製品的儲藏期,必須將幹製品的水分活度降到0.60以下。

2) 水分活度與微生物的耐熱性

降低水分活度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長,但也使微生物的耐熱性增強。

水分活度在0.2-0.4之間,微生物的耐熱性最高。因此,降低水分活度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長,但使其耐熱性增強。

食品的乾製雖是加熱的過程,但並不能代替殺菌。

3)水分活度與細菌芽孢的形成和毒素的產生

芽孢的形成需要比營養細胞發育更高的水分活度;

中毒菌的毒素產生量一般隨水分活度的減少而降低。

低的水分活度可以抑制細菌芽孢的形成和中毒菌毒素的產生。

一般地,食品原料在乾製前沒有產生毒素,則乾製後不會有毒素產生;乾製前已產生毒素,則脫水食品仍可能導致食物中毒。

(2)水分活度與酶活性的關係

酶反應速度隨aw的提高而增大,通常在aw為0.75-0.95的範圍內酶活性達到最大。

水分活度影響酶促反應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水作為運動介質促進擴散作用;穩定酶的結構和構象;水是水解反應的底物;破壞極性基團的氫鍵;從反應複合物中釋放產物。

當水分活度降低到單分子吸附水所對應的值以下時酶基本無活性。當水分活度高於該值以後,則酶活性隨水分活度的增加而緩慢增大。但當水分活度超過多層水所對應的值後,酶的活性顯著增大。

(3)水分活度與其他變質因素的關係

1) 水分活度與氧化作用的關係

水分活度小於0.1的乾燥食品因氧氣與油脂結合的機會多,氧化速度非常快;

水分活度在0.3-0.4之間時的氧化作用最小;

水分活度大於0.55時,水的存在提高了催化劑的流動性而使油脂的氧化速度增加。

以單分子吸附水所對應的水分活度為分界點,當食品的水分活度小於該值時,氧化速度隨水分活度的降低而增大;當食品的水分活度大於該值時,氧化速度隨水分活度的降低而減小;當食品的水分活度等於該值時則氧化速度最慢。

2)水分活度與非酶褐變的關係

大部分的脫水食品以及所有的中濕度食品都會發生非酶褐變。中等濕度時(0.6-0.9),褐變速率最大。

水分活度繼續增大,則反應物質的濃度降低,反應速率減小。

2、脫水乾製的基本原理。

脫水乾製就是通過對食品中水分的脫除,進而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從而限制微生物活動、酶的活性以及化學反應的進行,達到長期保藏的目的。

水分活度是影響脫水食品儲藏穩定性的最重要的因素。降低幹製品的水分活度,就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發育、酶促反應、氧化作用及非酶褐變等變質現象,從而使脫水食品的儲藏穩定性增加。

當食品的水分活度為其單分子吸附水所對應值時,脫水食品將獲得最佳的儲藏質量。

3、乾製的基本過程?乾製過程的特徵曲線有哪些?

乾製過程實際上是將食品表面的水分擴散到空氣中,內部水分轉移到表面;而熱則從表面傳遞到食品內部。包含兩個基本方面:熱量交換和質量交換,故稱為濕熱交換。

乾燥過程中食品的濕熱傳遞:

(1)給溼過程:食品表面的水分向外界蒸發轉移的過程。

(2)導濕過程:食品內部的水分向表面遷移的過程。

食品乾製過程的圖形可以由乾燥曲線、乾燥速率曲線和食品溫度曲線的組合表示。

4、乾製對食品品質的影響?

(1)物理變化:乾縮、表面硬化、溶質遷移現象

(2)化學變化:營養物的損失、褐變

褐變主要有兩類:酶促褐變--多酚類物質在酶的作用下氧化;

非酶促褐變—美拉德反應、脂質氧化產物和氨基酸反應。

(3)風味的變化

第三章食品的熱處理和殺菌技術

1、高溫對微生物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多數細菌、酵母菌、黴菌、病毒在50-60度100min內可致死。

嗜熱微生物:能在45度的溫度環境中進行代謝活動的微生物。

兼性嗜熱微生物:既能在一般溫度下又能在高溫中環境中生長。

微生物的耐熱性

嗜熱微生物的耐熱性最強,不同微生物因細胞結構特點和細胞性質不同,其耐熱性不同。通常產芽孢細菌比非芽孢細菌更耐熱。

在高溫環境下,高溫直接對菌體蛋白質、核酸、酶系統產生直接破壞作用,使蛋白質變性凝固。

影響微生物耐熱性的因素

熱處理使得微生物細胞內的蛋白質變性而使得微生物死亡,而食品內各種成分會影響到蛋白質的凝固速度,即影響微生物的耐熱性。

(1)水分活度

一般情況下,水分活度低,微生物的耐熱性強;水分活度高,微生物的耐熱性弱。

原因:蛋白質在潮濕狀態下加熱比在乾燥狀態下加熱變性速度快。

因此,在相同溫度下,濕熱殺菌比乾熱殺菌效果好。

(2)食品的脂肪含量

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可以增強細菌的耐熱性。長鏈脂肪的保護作用更強。

原因:脂肪含量高時,細胞的含水量下降。

(3)鹽類

鹽類濃度低於3%-4%時,對細菌的耐熱性有增強作用;當食鹽濃度超過4%時,隨濃度的增加,細菌的耐熱性明顯下降。這種削弱和保護的程度常隨腐敗菌的種類而異。

原因:鹽濃度低時,會使得微生物適量脫水,而使得蛋白質不好凝固;而當鹽濃度高時,微生物細胞大量脫水,蛋白質變性,導致微生物死亡。

(4)醣類

高濃度的糖液對受熱處理的細菌的芽孢有保護作用,高濃度的醣類能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糖濃度越高,微生物的耐熱性增強,越難殺死微生物。

(5)ph值(酸度)

對大多數芽孢桿菌而言,在中性範圍內耐熱性最強,ph低於5時細菌芽孢就不耐熱,此時耐熱性的強弱受其它因素控制。

因此人們在加工一些蔬菜和湯類時常常新增酸,適當提高內容物酸度,以降低殺菌溫度和時間,儲存食品品質和風味。

(6)蛋白質蛋白質的存在對微生物起保護作用

(7)初始活菌數初始活菌數越多,則微生物的耐熱性越強。

原因:可能是細菌的細胞分泌出較多的蛋白質的保護物質,

另外:菌種不同、耐熱性不同;

同一菌種,菌株不同,耐熱性也不同;

各種芽孢中,嗜熱菌芽孢耐熱性最強,厭氧菌芽孢次之,需氧菌芽孢最弱;

同一種芽孢的耐熱性也會因熱處理前菌齡、培育條件、貯存環境的不同而異;

因此罐頭食品殺菌前被汙染的菌屬與殺菌效果有直接的關係。

(8)微生物的生理狀態正處於生長繁殖的細菌的耐熱性比它的芽孢弱;

(9)培養溫度在較高的培養溫度下,使微生物具有選擇性,能適應更高的生存溫度。

(10)熱處理溫度熱處理溫度越高,殺死一定量腐敗菌芽孢所需要的時間越短。

2、常用的微生物耐熱性的測定和表示方法。(d、f值的定義、計算)

d值(指數遞降時間):在一定的致死溫度條件下,殺死90%微生物所需的加熱時間。d值越大,細菌的死亡速率越慢,即該菌的耐熱性越強。

因此d值大小和細菌耐熱性的強度成正比。 d值不受原始菌數影響

f值: 在一定的標準致死溫度(121.1℃)條件下,殺滅一定濃度的某種微生物所需要的加熱時間。f值與原始菌數是相關的。f值越大,細菌的耐熱性就越強。

z值:熱力致死時間降低乙個對數迴圈,致死溫度公升高的度數

trt值(熱力指數遞減時間):在某一加熱溫度下,使微生物的數量減少到10-n時所需要的時間。

trtn=d(lg10n -lg100)=nd

tdt值(熱力致死時間): 在某一恆定溫度下,將食品中的某種微生物活菌全部殺死所需要的最短時間。單位:min。在121.1℃下細菌或芽孢的tdt值稱為f值。

d值、z值、f值三者如何互相計算?

d與z的關係: lg( d2 / d1 )=(t1- t2)/z1)

f與z的關係:f = τ· 10(t-121)/z2)

之間的關係:

當n→∞時,trtn→τ,τ≈ n · d,則: f = n · d · 10(t-121)/z3)

3、罐頭食品腐敗變質的現象有哪些?

罐頭食品的變質主要有脹罐、平酸敗壞、黑變、發霉等。

脹罐(也稱為胖聽):物理性脹罐、化學性脹罐、細菌性脹罐

4、食品罐藏的基本工藝過程及各工藝操作要求,(如為何要進行排氣,其目的是什麼?排氣的方法有哪些?)

基本工藝過程包括原料的預處理、裝罐、排氣、密封、殺菌與冷卻等步驟。

流程:排氣的目的

(1)防止或減輕因加熱殺菌時空氣膨脹而使容器變形或破損,特別是卷邊受到壓力後,易影響其密封性。

(2)阻止需氧菌及黴菌的發育生長

(3)控制或減輕罐藏食品貯藏**現的罐內壁腐蝕

(4)避免或減輕食品色香味的變化

(5)避免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素遭到破壞

(6)有助於避免將假脹罐誤認為腐敗變質性脹罐

排氣方法:加熱排氣法、真空封罐排氣法、蒸汽噴射排氣法

5、食品熱殺菌的基本原理?何為巴氏殺菌、超高溫殺菌?

巴氏殺菌法:在100℃以下的加熱介質中的低溫殺菌方法,以殺死病原菌及無芽孢細菌,但無法完全殺滅腐敗菌,因此巴氏殺菌產品沒有在常溫下儲存期限的要求。

超高溫殺菌(uht)指採用132-143℃溫度對未包裝的流體食品短時(0.5-2s)殺菌。

超高溫殺菌(uht)工藝和高溫短時殺菌(htst,72-75℃,15-20s;80-85℃,10-15s)工藝的最大差別是後者屬於巴氏殺菌,而超高溫殺菌已經達到商業無菌的要求。

超高溫殺菌最早在牛乳生產中得到成功應用(始於2023年,英國),如今,超高溫殺菌已經成為液態食品的主要殺菌工藝。

第四章食品的冷卻原理與冷凍保藏技術

1、食品低溫保藏的原理

食品低溫保藏就是利用低溫以控制微生物生長繁殖、酶活動及其他非酶變質因素的一種方法。

食品加工技術專業實習總結

從大學校門跨入到食品加工技術崗位工作崗位,一開始我難以適應角色的轉變,不能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認為沒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點失望,開始的熱情有點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還是盡量保持當初的那份熱情,想幹有用的事的態度,不斷的做好一些雜事,同時也勇於協助同事做好各項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

2019級食品加工技術專業頂崗實習

食品加工技術專業 頂崗實習 課程教學大綱 根據培養目標和教學計畫特制定本大鋼 三年制適用 一 課程名稱 頂崗實習 二 課程編號 三 課程的性質 目的與任務 頂崗實習是落實黨和國家高職教育政策 是實施 工學結合 的人才培養模式 是提高我院人才培養水平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舉措,也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

高速加工技術

產生背景 高速加工技術產生於近代動態多變的全球化市場經濟環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求企業產品質量高 成本低 上市快 服務好 環境清潔和產品創新換代及時,由此牽引高速加工技術不斷發展。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高速加工技術基於金屬 非金屬 傳統切削加工技術 自動控制技術 資訊科技和現代管理技術,逐步發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