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第三條道路

2022-12-06 13:15:06 字數 4607 閱讀 3788

在絕大多數中國媽媽眼裡,李亦雯肯定是個真正的優等生。

她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的優秀畢業生,畢業當年報考了牛津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巴斯大學、德國洪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維也納大學、華盛頓大學等12所世界名校,全部被錄取,並拿到包括牛津在內6所大學的獎學金。最終她放棄牛津大學,接受歐盟提供的全額獎學金到維也納大學學習全球經濟,接著到聯合國實習,再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經濟史,以全a成績畢業。

畢業後,她被美國一家頂級投資管理集團錄用。該集團在當年全球數千個報名者中只招10人。最後一輪是集團20多名中高層經理的面試,每人一對一,談一小時。3天面試後,她脫穎而出。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同學稱,這家投資集團跨三大洲層層考核的嚴格挑選,尋找的是「全球最聰明、最善於溝通」的人。

李亦雯並不認為自己多麼聰明,她討厭「哈佛女孩」、「牛津男孩」之類的標籤,她說自己只是個「為**發愁、渴望愛情」的普通女孩。不過,「我有個不普通的媽媽」。

她記得大學時老師說:在攀岩時,每個人手裡有5顆釘子,有的人不冒任何風險,可能每隔半公尺就放一顆釘子,走得很安穩;而有的人則隔0.8公尺或1公尺才放一顆釘子,雖然走得不太穩,但總能達到最高的高度。

她自己「不過就是把釘子放得比較遠的那個人」。

而鼓勵她安放釘子,並隨時準備好在她掉下來時接住她的,正是她的媽媽劉曼輝。

劉曼輝說自己不是「虎媽」,不「圈養」,但也不「放養」,她走的是「虎媽」、「羊爸」之外的第三條道路。

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究竟是什麼樣的形象

劉曼輝是武漢一家大型國企的中層管理幹部,丈夫是大學老師。

因為2023年當地**曾有《我放了牛津大學的鴿子》等對李亦雯的報道,這個「成功」的媽媽在武漢小有名氣。也正是在2023年,劉曼輝參加了由一家機構在武漢搞的心理學培訓,由此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產生濃厚興趣。後來,她還受邀在武漢搞了兩場「愛的教育」公益演講。

她退休後準備把自己的後半生「跟教育幹上」。

如今,找她諮詢的家長越來越多。她每天要接三四個家長的**,有的家長在**裡的第一句就是:「劉老師,幫幫我的孩子!」

這幾年在解答別人問題的同時,她把自己從小給女兒記的十多本育兒日記放在床頭,每天睡覺前都翻一翻。每看一次,她都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經驗少、教訓多。

前來諮詢的問題五花八門。乙個父親說,女兒成績很好,可高考考砸了。高考那天孩子出門時,他說了一句:

「女兒,加油!勝利屬於你!」事後他一直很自責,認定這句話讓孩子壓力太大影響了發揮。

他堵著劉曼輝問:「我是錯了嗎?」

有的家長委屈地抱怨,自己從不給孩子說你要考什麼名次,考什麼大學,孩子在家學習時,家長連大氣都不敢出,恨不得拖鞋都不穿,光著腳走路,就怕打擾孩子。可這種「無聲的壓力」適得其反。

有的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悶了」,跟大人3個月不說一句話。有的家長說自己的兒子「太活了」,課間休息瘋個不停,「下堂課怎樣收得住心?」

劉曼輝總結,這些問題無外乎集中在學習不好、與大人不能溝通這兩方面。

她通常不會立刻給出「技術性」的處理意見,比如怎樣克服上課玩手機。她覺得那些都是浮在水面上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大人病了。

她會給這些父母念一些話:「如果我有一顆炸彈,我會炸平我的學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會殺死我的媽媽。」這是乙個9歲孩子的造句。

「媽媽是『會計師』,算好了我們的每一分鐘;媽媽是『變色龍』,考了滿分睡著了都會笑醒,考差了就會大發雷霆;媽媽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總會被準確地堵回來;媽媽是『河東獅吼』,看一會兒電視就發作……」這是面對武漢市作文競賽題《給我一點時間》,孩子在答卷上寫下的。

劉曼輝推薦家長上豆瓣網看乙個叫「父母皆禍害」的小組,聽聽孩子們是怎樣「妖魔化」家長的。這個組組員有近7000人,主題旗幟鮮明地集中於一點:如何對付父母?

每天,對付父母手法最高明、最智慧型的帖子會置頂,追捧者眾多。在小組裡,孩子們控訴家長「卷子還是熱的,就被叫去大罵一頓」,稱50後這代看cctv看春晚、去北京不看話劇不參觀美術館非要先看天安門和***紀念堂的「主流父母」,是一群「僵化的國家教育機器的最末端執行者」。

組員們稱,自己「逃得掉沉悶無趣的小學,卻永遠也別想從父母那兒畢業」,「家是世界上最沒法諒解的地方」。

劉曼輝還給家長們呈現各種資料:「知心姐姐」曾在一次涵蓋18個省份6000多個孩子的調查中發現,家長和孩子交談時,最愛說的三句話是:「聽話」、「好好學習」、「沒出息」。

而孩子表現出的最強烈的願望是:我們不想在否定中長大!在問卷中,2909個家長中只有4個回答「最滿意孩子能與人合作」。

兩場演講中,劉曼輝都把「父母皆禍害」作為引語,現場一下子變得無比安靜。有家長說,自己從來不知道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竟是這樣的形象。

為了得到讚美,孩子會自覺做到自己的最好

「虎媽」近來成為公共話題,很多家長找劉曼輝聊天,幾乎人人都說自己不是「虎媽」,自己的家不是「虎窩」,自己更傾向「美國式的寬鬆」,而不是蔡美兒那樣的「中國式嚴厲」。

可劉曼輝發現,事情遠不是這麼簡單。看起來,大家都很贊成賞識教育,但到底怎樣賞識孩子?

有的人諳熟比爾·蓋茨媽媽支援兒子退學的故事,甚至能背出蓋茨在母親節寄給母親的卡片上的話:我愛你媽媽,你從來不說我比別的孩子差,你總是在我幹的任何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讚許的地方,我懷念和你在一起的所有時光。

可戲劇性的一幕讓劉曼輝至今難忘。一次,她和一群家長吃飯,飯桌上大家正熱烈討論「要賞識孩子」的話題。說話的空當,乙個小學生用剛吃過骨頭、油乎乎的手,在紙上印下乙個可愛的手印。

當這個女孩兒很得意地向媽媽展示自己的傑作時,媽媽看都不看,手一揮把孩子推開,「去去去,別搗亂」。一桌子人仍然熱烈地討論著,沒有乙個家長去看看這個孩子在紙上做了什麼,更別說鼓勵孩子「有創意」了。

另一次,劉曼輝現場出題「考」一對父母。很簡單,寫下孩子的優點。母親憋了10分鐘寫了8個字,父親寫了短短3條再也動不了筆。

她不得不延長「考試時間」,又給了半小時,讓兩人發散思維去想孩子的種種優點。她還給了很多提示,比如孩子是否孝順奶奶,喜歡什麼明星,穿衣服顏色搭配怎樣,喜歡寵物嗎、愛旅遊嗎……

最後,夫妻倆好不容易湊了7條。可劉曼輝堅信,「乙個提筆就能寫下孩子至少20個優點的媽媽,才基本合格」。

她問這對家長,孩子長到17歲了,你們表揚過孩子嗎?他們點頭。「那你們怎樣表揚的?」劉曼輝不解。

後來劉曼輝弄明白了,這個孩子17年來,聽到的表揚都是「復合句」:「你××事做得不錯,但是……」重心永遠在「但是」的後面。「但是」像條響尾蛇一樣咬了這個孩子17年。

相比這些「敷衍的賞識」,劉曼輝翻開自己的育兒日記,覺得自己的賞識都有些像「放大鏡」,誇張得有些好笑了。

那時她並不懂什麼教育,當肉乎乎的小雯雯出生時,她只是本能地覺得要保護好她。「孩子的心就像豆腐,不忍心破壞」。不破壞最好的辦法就是讚美。

雯雯出生不久,父母就建立了5本檔案:一是生活日記,記錄雯雯的點滴進步和生活趣事;二是錄音磁帶,錄下雯雯各個時期的語言,包括哭聲、笑聲、唱歌、背詩、講故事、對話等;三是畫冊,凡是雯雯隨手亂塗亂畫的紙片都儲存收集起來,從中可以看到雯雯觀察事物、表現事物能力發展的脈絡;四是影集;五是病史檔案,觀察她的體質變化。

雯雯從小到大畫的每張畫,小到乙個點,大到人物素描,都得到媽媽的「隆重表揚」。嚴格地說,最初幾頁紙根本就不是畫,「亂七八糟幾個點」、「歪歪扭扭的橫線」都被媽媽使勁說:「雯雯真棒!

」等到雯雯稍大些,畫「小鳥」了,媽媽誇她:「哇,雯雯還有這個才能呢!」這番表揚是媽媽考慮過的,因為她知道雯雯能聽懂「才能」這個詞。

她要讓雯雯知道,媽媽的每一次讚賞都是發自內心的,不是虛假的。

當雯雯表現出小孩子特有的觀察力時,爸爸媽媽總是鼓勵雯雯:「說得太好了,再想想,還像什麼?」所以,雯雯把太陽比喻成「氣球」、「雞蛋」,把蓋著鐵蓋的煙囪喊成:

帽子!帽子!她把漢字的「口」,說成是毛巾;看到賣燒餅的與買燒餅的打架,她就說「他們不像大蒜一樣團結」……

劉曼輝漸漸發現,賞識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得到的讚美越多,越喜歡被讚美,為了得到這些讚美,孩子會自覺地做到自己的最好。

一些時候,讚賞不需要語言,孩子也懂。劉曼輝從不說「你要考一百分」、「你要得第一」,可雯雯發現,只要自己拿到了一百分,媽媽就一臉的喜悅,第二天帶自己看兩場電影,去山上採蘑菇、做根雕……下一次,她就會更努力。這成了良性迴圈。

多年後,當劉曼輝翻開《戴卓爾夫人傳》時,發現書中第一句話就是:我知道我身邊聚集著很多拍馬屁的人,但我就是愛聽讚美的話。

「這樣的鐵娘子都如此,更何況乙個孩子?」她常常這樣反問前來諮詢的家長。

為什麼不努力做「快樂的全a生」

第一次「愛的教育」演講時,劉曼輝講了女兒獲得哪些成就,怎樣放棄牛津大學走自己的路,以及她的教育經驗,現場掌聲熱烈。在場的美籍華人、心理學家李紹昆事後卻告訴她,你講得很好,李亦雯的確很優秀,但你有炫耀的成分。

當劉曼輝開部落格,把報道女兒的文章貼上去,有人評論道:李亦雯的確是個優秀的學生,在今天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她是個倖存者,但這只是極少數的個體。當我們想成為李亦雯並和她一樣地規劃人生時,我們必須擁有北外的畢業證,擁有托福630分、德語達福19分(滿分20分)的學習成績,否則你根本就不能有放棄牛津大學的機會。

乙個普通學生怎樣才能具有這樣的能力呢?你必須在高中成績非常優秀,你不能有任何課餘時間,你沒有時間看報紙,你不能了解新聞,你甚至不能保證睡眠,因為你要報考名校,你不能獨立思考,連上廁所都要節省時間,因為你要面對無數的競爭者……

總之,李亦雯太「高大全」了,離普通孩子太遠了!

劉曼輝說,她承認,「父母皆禍害,其實真正的禍害是教育體制」,現在的應試教育就像劇場散場一樣,人很多,順著走都可能被踩到,誰還敢逆行,誰也不想孩子是被踩到的那乙個。

她的「第三條道路」,就是要讓孩子在這種夾縫中吸收最多的陽光去生長。

就在《虎媽戰歌》大熱的同時,中國的社會學博士、應用心理學副教授方剛卻寫出《我的孩子是「中等生」》,因主張「寵愛教育」,被稱為「羊爸」。

《第三條道路》讀書札記

作者 馬駿 法制博覽 2014年第07期 摘要 第三條道路 是一本以描述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為主要內容的著作。作者安東尼 吉登斯男爵,英國社會學家。他以他的結構理論與對當代社會的本體論而聞名。他被認為是當代社會學領域中有卓越貢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前期工作,特別是 超越左與右 影響了世界上眾多國家關於社會...

案例分析第三條線

第三條線 事故調查處理案例分析 一 生產安全事故等級劃分 一 普通生產安全事故的等級劃分 1 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 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 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2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

第三條會計的主要工作職責是

一 按照國家會計制度的規定 記賬 復帳 報帳做到手續完備,數字準確,賬目清楚,按期報賬。二 按照經濟核算原則,定期檢查,分析公司財務 成本和利潤及執 況,挖掘增收節支潛力,考核資金使用效果,及時向經理提出合理化建議,當好公司參謀。三 妥善保管會計憑證 會計帳簿 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金。四 完成經理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