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旅遊價值與開發

2022-12-05 10:54:06 字數 4990 閱讀 2890

肖剛(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

[摘要] 乙個國家和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這個國家、民族現存的文化記憶以及區別於其他國家、民族的獨特的發展標識。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外來文化的猛烈衝擊下,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快速變異甚至消失。本文通過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旅遊價值,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現狀及影響因素,提出在對其旅遊開發時,應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調查評估,要注重傳承人的人才隊伍建設,**要發揮行政保護作用,建立健全法規和各部門的協調機制等旅遊開發措施。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價值;旅遊開發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了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它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又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誌,它承載著乙個國家乙個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碼。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旅遊資源,它對旅遊開發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在現代旅遊中,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非物質文化旅遊興趣日益增長。因此,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價值是並對其進行合理的旅遊開發有重要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特徵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完善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作為物質性、遺址性、建築性文化遺產相對應、相對稱的概念而提出來的。202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界定為「被各社群、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5個方面的內容:

(1)口頭傳統,包括作為無形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禮儀、節日慶典;(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權威界定來自***辦公廳2023年3月發布的《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該檔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表述為「我國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表演藝術和文化空間)」。它的範圍包括:(1)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2)傳統表演藝術;(3)風俗活動、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技能;(6)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這裡的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2023年5月20日,中國**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分民間故事、歌謠、**、舞蹈、戲劇、曲藝、雜技、美術、手工技藝、傳統醫藥、習俗等十大類別。

從以上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十分廣泛,這決定了其特徵的複雜。具體包括以下幾個特徵:第

一、表現形式的多樣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包括無形的觀念、信仰、技藝,也有物態的實物和場所。第

二、流傳方式的多樣性。有的通過個體或家族傳承(如手工藝),有的則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如禮儀)。第

三、創作文體的不確定性。某些通過家族或群體傳承的形式可以追溯某一特定創造個體,更多時候是在一群人中世代流傳下來,很難考證具體的作者,因而其主體具有不確定性。第

四、傳承發展的動態性和不平衡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是代代相傳的,與人的生活密切相親,很多時候就是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反映。它是動態的,其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而發生變化,有的可能發展,有的可能消亡。

使人們很難判斷其發展或消亡是否合理。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目前, 國外不少學者對世界遺產的旅遊價值研究相對較多, 由於國外遺產旅遊的開發較早, 對遺產的旅遊價值研究更多是與旅遊者的感受相聯絡, 即從消費者的角度來分析遺產旅遊價值的開發。如理查德茲曾指出: 為了適應人類的偏好差異, 注意就要轉向遺產的吸引力。

[1]特歐和葉歐也認為: 隨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者被吸引到遺產地, 它的真實性被推向危險。[2]中國多數學者對世界遺產的旅遊價值作過較多研究, 都更加傾向於對遺產的保護性價值與旅遊價值的相結合。

由於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發展剛剛起步, 多數學者更加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價值。[3]如聞峰在解讀遺產的真正價值時指出: 遺產的價值是多方面的, 遺產自身的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三者構成乙個價值體系, 這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解讀也是一種提示。

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研究具體來說有需求與存在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知識價值、藝術價值、科學研究價值、教育價值、精神價值、歷史價值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以上價值在一定程度上為其開發提供可能。[4]

國外已有不少學者對遺產旅遊及其價值的開發進行過相關研究, 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及其價值的開發研究同樣具有借鑑意義。國外學者更傾向於遺產的旅遊產品屬性及旅遊者的體驗感受。如理查德茲認為:

遺產旅遊可以被定義為一種過程, 或者作為一種產品。為了在旅遊動機和遺產旅遊之間建立一種聯絡,人們必須了解動機的形式。[1]莫西卡多則認為遺產旅遊是由旅遊者與資源之間的互動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經歷。

[5]3-16類似地, 鮑瑞爾等人確定遺產旅遊作為一種

旅遊者對特殊地點的感覺而產生的現象。[6]而中國學者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的認識則更傾向於一種保護性開發。如尹小珂(2006)認為非物質文化環境是旅遊

產業發展的重要根基, 要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與經營政策來保護和經營好非物質文化遺產。[7]張瑛(2006)以雲南民族歌舞為例, 指出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中**應該發揮主導作用, 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開發利用的雙贏。[8]崔鳳軍(2006)從旅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關係的角度出發, 闡述了旅遊業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問題。

[9]劉茜(2005)提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建立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 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發展旅遊業相得益彰、互相促進。[10]肖曾豔(2006)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互動研究為出發點, 為指導該領域的開發提供新視角。[11]劉建平(2007)指出發展旅遊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堅持兩者既對立又統一。

[12]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從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歷經歲月滄桑,儲存、流傳下來, 反映著歷史文化傳統和文化變遷。這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在的旅遊價值。具體來說,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旅遊資源,[13]它的旅遊價值主要因具有以下價值而得到體現:

1. 審美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儲存較好, 且特色鮮明, 這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的物質形態基礎。

這其中的工藝品、表演藝術、民族服飾等,是曆是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人民勞動和智慧型的結晶,展示著各民族的生活風貌、藝術創造力和審美情趣。還有各民族的服飾做工精細, 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顯明的特色, 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2. 歷史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歷史悠久,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 是以前時代流傳下來的歷史財富。

由於遠離都市, 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使它得以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 如民風民俗、方言習語、宗教信仰、節慶廟會等等。這為地方史、專門史、社會史、經濟史、文化史等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詳細的資料, 對於認識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變遷的歷史軌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 這種旅遊資源對旅遊者來說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旅遊者通過旅遊可以從中動態地了解歷史、認識歷史。

3. 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鮮活的文化,具有原生態的文化基因。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存在價值是以該民族身份的原生狀態的文化形態而出現的。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文化內涵、**其文化價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向深層次開發的需求, 它能使遊客更好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體現出該民族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發展蹤跡, 從而達到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文化品位, 擴大視野, 增加知識的良好效果。

4. 科考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的產物,是對歷史上不同時期生產力發展狀況、科學技術發展程度、人類創造能力和認識水平的原生態保留和反映, 是後人獲取科技資訊的源泉。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不同的發展歷史, 經過千百年的沉澱傳承又相對完整地保留著, 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劇作家提供了考察研究的範本。這些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藝術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客源市場中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 通過他們的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成果的宣傳和推介, 進一步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和知名度, 並逐漸被旅遊者所接受而成為了最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

因此, 可以這樣說,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考價值為當地旅遊的發展和深層次開發起到了重要作用。[14]

5. 教育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知識、科學知識、藝術精品的資源, 是教育的重要知識**。

旅遊者通過前往旅遊區旅遊, 能身臨其境, 進一步詳細了解旅遊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增加對它們的歷史發展的認識, 詳細了解它們的內容, 而且可以對旅遊者起到教育的作用。

6. 經濟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具有原生態的文化特徵, 所以蘊涵著巨大的經濟價值。

旅遊地通過對民間藝術真實地展演、對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能更好地提高旅遊地的知名度。與此同時, 對傳統工藝品進行重新設計包裝成旅遊商品, 旅遊者購買當地的旅遊商品, 能對當地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從而拉動經濟增長。[15]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現狀及影響因素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者追求新穎、獨特、獵奇、體驗的心理體驗增加。這刺激了各地旅遊產業不斷公升溫,人文景觀愈受青睞,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被開發利用的趨勢日益增加,這樣當地人民群眾世代傳續和長期保留下來的原發性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就存在於越來越多的旅遊觀光活動和人為開發過程中.雖然發揮了可觀的效益優勢,但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流失和變異。

由於缺乏保護意識和措施,加上利益驅動,大量民間傳統文化器物和藝術品被隨意地改成旅遊紀念品,沒有對其進行精心設計;許多民族民間藝術表演和民間禮儀習俗、節慶等,由於盲目開發,許多表演藝術不是真正的傳承人在表演,從而喪失了祖先傳續的原始韻味和文化底蘊,變成了平淡的商業表演;旅遊地商家為了經濟利益粗製濫造當地藝術品為旅遊商品,這嚴重扭曲了該藝術品的本意。由於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不利,不少地方出現了旅遊場所及內容雷同並粗製濫造的趨勢,許多民俗村的民居都是房簷上掛幾串辣椒,房內擺一台織布機,遊客進門三件事:喝茶、跳舞、坐花轎。

有的地方的民族民間藝術表演完全是社會上臨時招聘的人員,穿上民族服裝演出就稱為民族表演,甚至有的表演還加了某些不健康的內容。這些毫無品味和千篇一律的旅遊活動,實在令人遊客感到乏味。所有這些,不僅使旅客對非物質文化的原真性在認識上產生誤導和扭曲,而且對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了原生狀態的破壞和正常傳承的破壞,同時,也損害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彌足珍貴的優秀文化傳統。

長此以往,旅遊活動自然喪失原有的吸引力從而使經濟效益大打折扣,加上不正確地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也會使得非物質遺產文化遺產不能有效傳承和保護,造成這些活態文化的瀕危和消失,導致它不能可持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園

店埠學區中心學校三 1 班王菁 這個星期三,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期待已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園,那裡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一進門,我們先觀賞了 噴泉,那美麗的噴泉,隨著 的旋律開始跳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如漫天的雨簾,似九天的飛瀑,氣勢壯觀,美麗極了。看完了這些,導遊又把我們帶到馬戲團...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國家 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和武庫,是民族精神 民族情感 民族歷史 民族個性 民族氣質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的認識,保護和弘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

發揚剪紙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個學期我們的綜合實踐課有了乙個新的活動,那就是剪紙。說到剪紙,它可真是乙個複雜的東西,說到這,有人可能會說 剪紙有什麼複雜的啊,動動剪子 刻刀就出來啦!其實不然,剪紙這項活動的歷史與種類還有製造過程可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的。先說說它的歷史吧 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